三提升心得體會
2月24日鎮機關集中學習了季建業書記在2011年1月12日揚州市政協六屆二次會議開幕大會上所作的《提升發展信心 提升發展能力 提升發展水平》重要講話。這篇講話高屋建瓴,切合實際,對統一全市思想,克服當前及今后困難,保經濟增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深入學習,本人體會最深的是“信心”二字。
牛年伊始,“信心比黃金更寶貴、比貨幣更重要”這句話已經成為流行。總理對歐洲四國及歐盟總部的訪問被稱為“信心之旅”;最近的二會上,溫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有八處提到“信心”。正如2月28日溫總理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說過的:“在這個關鍵時刻,提振信心最為重要。只有消費者有信心,才能大膽消費;只有企業經營者有信心,才能大膽投資;只有國家領導人有信心,才能開動腦筋,想方設法采取及時果斷的措施應對危機;只有全國人民有信心,我們這個國家才有希望。”中國到底憑什么有底氣、有激情、有信心?我個人總結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成長中的經濟結構。
按最新的統計,2011年中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3266.8美元,登上了三千美元的新臺階,這意味著什么?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人均gdp超過三千美元之后,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會加快,居民的消費類型、消費行為也會發生重大的轉變,這對于我們今年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恰逢其時、非常有利。
宏觀分析數據都說明了一個問題,中國的經濟結構與發達國家并不相同。如果說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已經高度虛擬化、經濟年齡已經步入中老年,中國的經濟結構還處于工業化的中期,經濟年齡如人之表年,二者的本質是完全不同的。正如原國家統計局局長、政協委員李德水所說的“中國的經濟現在跟美歐日和其他一些困難國家、正處在金融危機煎熬的那些國家情況相比是不一樣的,我們只是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而已,不要把概念搞錯了。我們的刺激經濟方案不是去處理那些泡沫、處理那些垃圾,而是推動經濟的增長、保持增長,性質是不一樣的。
二、較好的物質基礎。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技術、人才實力。危機中大家都困難,重要的是誰手中還有現金。我感觸最深的是,2月17日中國鋁業以195億美元再度投資澳大利亞力拓公司交易剛剛達成,2月19日時隔僅僅兩日,中國又接連與俄羅斯、巴西兩國簽署總計350億美元的“貸款換石油”協議,這些交易對當事國都有多方面的利益,堪稱雙贏之舉。
按最新的統計,2011年中國的gdp總量三十萬零六百七十億人民幣,(按照11年平均匯率6.948計算),折合43274億美元,(按照年末人口數十三億兩千四百六十五萬平均),約為美國的1/3,但如果經貨幣購買力平價計算,或僅以實體經濟規模計算,中美經濟規模的差距已經不足1/2,與改革初期15倍的差距相比,成績巨大,進步明顯。在目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下,擁有世界最多的官方外匯儲備、具有世界第三的gdp總量、世界第二的實體經濟規模、最高的經濟增長率、9億農民和廣大農村的巨大需求、30年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發展經驗,這是一個相當有利的位置。
三、良好的金融環境。
金融對于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猶如空氣和血液對于人的健康一樣重要。
(本輪經濟危機的演變主要分為幾個過程:首先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即XX年初,眾多低收入者者因為無力按期償還貸款導致次貸供應商宣告破產,第二階段是金融危機,即銀行開始拋售資產,停止發放貸款和儲備資金,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了嚴重的流動性短缺。至2011年下半年,美國也是全球五大投資銀行3家倒閉,2家被收購,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第三階段是國家危機,實體經濟逐漸受到影響,芬蘭、越南、俄羅斯、中東歐一些等國家的貨幣急劇貶值,出口和外匯儲備下降,不能及時償還到期外債。第四階段是全球危機,國際市場石油和有色金屬期貨價格暴跌,世界主要經濟體陷入衰退(連續兩個季度gdp負增長),2011年預期的經濟增長率均低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