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紀念盧溝橋七七事變80周年心得體會(精選3篇)
2023年紀念盧溝橋七七事變80周年心得體會 篇1
我的家鄉在宛平,它位于京西盧溝橋畔。雄偉多姿石獅古橋,始建于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幾百年來流傳一句俗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可見有多少個了。它自古是西南各省進入京城的唯一通道。目前是華北唯一的一座多孔石料建造的石橋。在古城的東側連接著一座完整的宛平古城。過去年間,每到秋收之際,皇帝還要到宛平縣上繳公糧。
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清晨,日本侵略者假借走失日兵為由,攻打宛平城,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從此掀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序幕,經過了八年的抗日戰爭,這座古城、古橋終于又回到了人民的懷抱。那時,宛平城已是千瘡百孔,雜草灌木叢生,我們經常到那里去摘酸棗、逮蟈蟈、掏鳥窩,城墻上成了狐貍、蛇、烏鴉等動物的樂園。現在,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豐臺區委區政府的關懷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宛平古城換了新顏。到宛平城來參觀和游覽的游客一來到這宛平城,就有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黨的關懷,也沒有今天煥然一新的宛平城。尤其是到了晚上,城樓、城墻大紅燈籠高高掛,城內街兩側霓虹閃爍、流光溢彩,真是太美了!
過去,城內只有一所小學,很多孩子根本就上不起學。城內外沒有一座樓房,沒有公共汽車,連下水道、自來水都沒有。什么郵局、書店、超市都沒聽說過。我小時候只記得,盧溝橋橋西街有個果子市,城東門外有個地方賣白薯秧,除了有幾個大車店、駱駝店、牛羊店、“德源用”、“義太山”、“羊肉床子”,沒有像樣的商店。現在您再看看,小區一個接一個,超市一座連一座,高樓林立,道路平整,公交線路,四通八達。小學、中學、托兒所、敬老院應有盡有。過去,我們小時候吃的是“甜垂垂”、野酸棗、冰糖路葫蘆和路邊長的“巧瓜”,現在孩子吃的是酸奶、雪糕、冰激凌、漢堡、比薩、麥當勞。
看看我美麗家鄉的變化,真是天翻地覆。70年代建造了盧溝新橋,之后又建了京石高速、五環路,地區現有18條公交線路,把盧溝橋與外界連接起來。過去城里只有幾盞昏暗的路燈,一名電工管理全城,大家管他叫“燈趙”,是個會上電線桿的人。現在幾乎家家都是電器化了,什么洗衣機、冰箱、彩電、空調、私家車等,一應俱全。
過去我們只知道乾隆皇帝題寫的“盧溝曉月”在這兒是最有名的。現在,有京城現代十大建筑之稱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有抗戰雕塑園、曉月苑游泳館、老年人活動站等等。
我的家鄉越變越美,過去寫封信都不知上哪里去寄,現在電話,手機、傳真、掌上電腦等先進信息技術日趨先進。我的家鄉和祖國一樣,天天在變,一天比一天強大,一天比一天富有,一天比一天美麗、可愛。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要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讓我的家鄉變得更漂亮。
我堅信,我的夢想會實現,家鄉的明天會更美麗!
2023年紀念盧溝橋七七事變80周年心得體會 篇2
1937年7月7日,日本人借口在中國蘆溝橋上丟失了一名士兵,向中國挑釁。之后,抗日戰爭爆發了……奮力抵抗的是中國國民黨第29軍。其中,有一個趙姓師長。他慘死在日軍的轟炸之下,但他沒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獅子旁犧牲的。之前這位師長這樣對孩子說:“孩子,如果爸爸沒有把鬼子趕跑就已經倒下了,你也要參加抗日志愿軍,和我一樣殺鬼子!”
這使我很感動,因為他不愿倒在鬼子面前,而又希望下一代能抗日勝利!在這抗日戰爭里,死傷無數,早已血流成河,漫山遍野都是尸體,但為了不讓中國亡國,戰士們奮不顧身地沖向敵人,與鬼子同歸于盡。現在日本為了掩蓋真相,在他們的教肓書上寫了許多歪曲的事實。老師曾經講過一個日本的孩子,一進門就吼著要殺光中國人,他媽媽問他為什么,他回答:“中國人殺了很多日本人!”
今年日本又想擔當理事國,我們反對,他們又說是我們的錯,難道日本人也不去反省一下他們自己的過錯?!日本侵華的歷史,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無法平復的傷口。電影《七七事變》,使我了解了這段無法讓華人忘記的歷史,體會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日本為了吞并中國,發動“七七事變”,我國的29軍與日軍在盧溝橋展開激烈的戰斗,29軍的戰士們懷著憤怒的心情,英勇殺敵。
我的心中兗滿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怒,但我更感謝英勇的中國軍隊,是他們不畏強敵,英勇抵抗,為民族解放獻出年輕的生命。這一段不能忘懷的歷史,讓我懂得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我會加倍努力,學好本領,做個有用的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
2023年紀念盧溝橋七七事變80周年心得體會 篇3
今天是“七七”事變73周年紀念日。晚上,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6套播放的電影《七七事變》。影片中有幾處情景令人刻骨銘心,難以忘懷:
情景之一,時任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的宋哲元之母70大壽之日,日本華北駐屯軍派使者送來“國寶”級壽禮瓷瓶。宋母不悅拒納。宋勸其母,委婉應付,暫收為妥。其母曰:“我沒當過官,不知什么是“委婉應付”,但我信迷信,我怕死后靈魂進不了祖墳!”旋即起立,當著使者的面,把桌上的壽禮瓷瓶摔得粉碎,怒不可遏。浩然正氣,令人起敬。翌日,宋軍長召開軍事會議宣布:堅決抗戰!
情景之二,29軍副軍長佟麟閣,身先士卒,親赴一線,他和趙登禹師長對話,佟說,我已準備把家中蓋房用的木料做一口棺材,決心以身殉國。趙說,我連棺木都不要,馬革裹尸,死又何憾!兩位將領心昭天日,抗日戰場倆人光榮殉國。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給其舉行追悼會,北京現仍有麟閣路、登禹路,以永遠彰揚其抗戰功勛和為民族捐軀之英雄精神。
情景之三,北平南宛,中日戰酣。29軍將士大刀揮舞,日寇血肉飛濺,令人痛快。但日軍敗退,中日軍隊脫離接觸后,日機飛臨,炸得中國軍隊潰不成軍,死傷慘重。佟副軍長親自用機槍打飛機,遭飛機炸彈擊中血染沙場,情景慘烈,令人憤恨悲傷。
看完電影,我聯想起許多。我有幸出生于抗戰勝利之后,雖未親身遭受戰爭苦難,但小時候曾多次聽到母親和年老人講述抗戰期間的事情。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半年,日寇鐵蹄便踏遍了華北,我的故鄉韓城的黃河東岸山西便被日軍侵占。日軍經常隔河打炮,韓城禹門口附近的民房彈痕累累,可恨的日本紅頭飛機常常在韓城低空盤旋,襲擊在田野農耕的和平民眾,而中國沒有防空能力,任人狂轟濫炸。初則農民十分恐懼,沿河農民紛紛逃進西山,我的祖母、母親也逃到深山一熟人(父親的同學)家避難,父親在同州師范(今大荔師范)上學,祖父在家看家和農耕。萬惡的日本鬼子慘無人道地轟炸手無寸鐵的農民,讓現在70歲以上的老人提起那一段往事仍然咬牙切齒,恨之入骨。我小時侯經黃河岸邊去舅舅家,看見過為抗擊日寇修筑的鋼筋混凝土碉堡。當時年幼,不知叫碉堡,也不知有何用途。漸長,才知是碉堡,是國民黨軍隊筑的,很堅固,大拇指粗的螺紋鋼在外裸露著。也看過黃河岸邊崖畔上挖的小洞掩體,這些遺跡記述著那段令人心酸的往事。
為什么有4萬萬5千萬民眾的泱泱大國竟能任小小日本蹂躪呢?
殘酷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受欺。所以,現在我們一方面要不忘屈辱歷史,永遠高唱義勇軍進行曲。我以為把該歌曲定為國歌是一個無比英明偉大的決策。另一方面要居安思危,努力發展經濟,提高國力特別是國防實力。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美帝稱霸,想打誰就打誰;日本一些人仍瘋狂,叫囂“入常”;“”勢力抬頭,圖謀不軌。我們必須提高警惕,百倍戒備,絕不能讓以前的悲劇重演,要讓所有侵略者和、分子聞風膽寒!努力建設一個富裕、強盛的現代化中國,試看天下誰敢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