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講座心得體會(精選3篇)
鋼琴講座心得體會 篇1
在本學期,我選擇了《音樂欣賞》課作為選修課。起出我選修《音樂欣賞》課,僅僅是因為覺得欣賞音樂時不用動腦子,不用寫字,只要用耳朵去聽就行,上課時會很輕松。但在上過幾堂課之后,我的想法有了些變化。我對欣賞音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懂得了欣賞音樂的方式方法,并且在通過課堂上老師的講解以及我利用業余時間增加對音樂知識的學習之后,我的音樂文化知識增長了許多,了解了更多種形式的音樂。同時,我的藝術修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學習《音樂欣賞》課前,我對音樂的認識更多是在流行音樂方面。之所以更關注流行音樂,是因為它的語言生活化、節奏明快、貼近生活、易于接受。而對于其它方面的音樂,我則是一知半解,而這學期的《音樂欣賞》課使我開闊了眼界。在《音樂欣賞》課上,我們是以“聆聽”的方式進行學習的,聆聽是溝通的開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覺得老師的角色像是一個導游,引導著我們直接面對音樂,體驗音樂,同時也給我們留有想像的空間,這使我們能夠很好的感受音樂、欣賞音樂。在課上,我們都欣賞了民樂、管弦樂、鋼琴曲、圓舞曲、小夜曲、歌劇、舞劇„„
同時,為了更好的使我們欣賞音樂,了解音樂家的故事。老師也為我們準備了幾部以音樂或音樂家為題材的電影。像經典的音樂電影《音樂之聲》,描寫被世人譽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生平的故事片《翠堤春曉》和被稱為“鋼琴詩人”的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難忘》。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一曲難忘》這部影片。它描寫了在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國的肖邦為著事業與愛情、個人與祖國,經歷了愛與恨、靈與肉的心靈沖突。爾后肖邦決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籌資援助浴血奮戰的愛國志士們,直至因勞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電影中出現了肖邦的部分重要作品,不但寓意深刻,而且演奏的水平很高,旋律優美,場景典雅,引人入勝,十分感人。整部影片看起來就像是 “五彩繽紛的狂想曲”,電影中的場景、故事和那動人的琴聲一直深存在我的記憶之中。
在課上,老師也為我們介紹了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 像音樂最基本的要素有節奏和旋律,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巴洛克音樂、古典主義音樂的發展歷程,我國音樂的發展歷程,西洋樂器與民族樂器等等。這些音樂知識都很吸引我。
然而,在最后的歌劇欣賞上,我感覺是在《音樂欣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最讓我感覺枯燥的內容。再加上由于某種原因沒有中文翻譯,更使我看不太懂,只能看出幾個人在那兒吼。但是,這并沒有影響我對音樂知識渴求的欲望,反而增加了我學習的興趣。通過了解,我知道了歌劇是將音樂、戲劇、文學、舞蹈、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跡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不斷。但真正稱得上“音樂的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卻是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弄臣》就是在這個時期創作出來的。在通過業余時間的欣賞后,我了解到了歌劇《弄臣》的大概內容。想到本劇通過運用音樂手法將劇中人物內心的感情變化和人物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再配上帕瓦羅蒂令人嘆為觀止的高音美技,我深切地感嘆道《弄臣》真不愧為歌劇中的經典之作。
時間過得很快,一個學期的選修課就要結束了。雖然《音樂欣賞》課學習的時間不是很長,但我的收獲卻非常多,這門課程對我的影響也非常大,我對欣賞音樂的看法不再是那么簡單了。通過上《音樂欣賞》課激發了我對音樂的興趣,使我更加注意去聽、去想、去感受、去體驗音樂,使我懂得了在欣賞音樂中去陶冶性情和品格。
我想,今后我會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收集各種音樂文化資料,學習音樂知識,多聽、多看、多接觸優秀的作品,從而增長見識,并獲得更多美的感悟。最后,我想說:音樂是一種美好的特殊的聽覺藝術,不同的音樂形式就像是各式各樣的色彩,只有你接觸的越多、越廣,才會給我們在生活中增添色彩,使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因而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這就是我學習了《音樂欣賞》課后最深的感受。
鋼琴講座心得體會 篇2
平淡卻悠長的回味,莫里康內的配樂已經可以讓你失眠.我時常眼前浮現,那個看著女孩下船,雨中捧著那張唱片,憂郁的眼神,讓人心碎,時間在那刻定格.
兩年前我的音樂老師曾經對我說過:意大利人特別善于用寓言來解釋人生,比如卡爾維諾。因為深度閱讀能力的欠缺,我對歐美的小說一直是敬而遠之,所以一直沒有機會對此進行印證。幸好講述寓言并不單是文學可以做到,電影也可以。
一部好電影的所有組成元素在《海上鋼琴師》中都有著淋漓盡致的展現。傳奇、深刻、浪漫、雋永,優美而靈動的音樂、華美的畫面、精致的構圖,以及一流的表演。
影片的主人公,一個天賦異秉的鋼琴家,是個被遺棄在巨型渡輪上的孤兒,名叫1900。在船上長大,一生沒有離開過大船,他生命的全部由鋼琴和大船組成。一生只有一次想要離開渡輪走向陸地,那是因為鐘情于一個在船上邂逅的美麗少女。然而,陸地上的生活對于他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種陌生讓他恐懼,最終恐懼讓他對陸地望而卻步,他選擇了退回船上。此后再沒有什么東西,能讓他離開那艘船,即使是生存與否這樣的問題。美麗少女的深情回望成為留在他內心深處永遠無法痊愈的一道傷口。
和眾多歐片一樣,這部片子也充滿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這名出生在輪船上的孤兒,是天生的鋼琴大師,他一生從來沒有下過船,能夠在別人因暈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時候閑庭信步。他生世凄涼卻用鋼琴征服所有人,他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卻不以為意,他能選擇與船共亡卻不能為了深愛的女人登上一次陸地。托納托雷想通過他暗示什么呢?“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選擇。人的一生實際上每時每刻都在面臨選擇,每一個細小或者重大的選擇決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選擇了留在船上,他無法邁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戀愛。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頭。他說:“陸地沒有盡頭。”這種沒有盡頭的感覺讓他害怕,鋼琴的琴鍵是有盡頭的,這讓他覺得安穩,他說“Land? 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it's a voyage too long, a perfume too strong. It's a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make. I could never get off this ship. At best, I can step off my life. After all, I don't exist for anyone。”
那個吹康牌樂器的胖子,上船掙錢的時候只有一把小號,到影片最后還是靠別人施舍才繼續擁有這把小號,人生,在很多時候都是在循環,周而復始的循環,我們都在循環中消耗生命的時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個發現自由女神的人,他們縱聲高呼,為了一個不知道結果的目標而激動,從而開始了新一輪的奔波。還有爵士樂本身似乎也暗示著那種自以為是的人,“什么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己的目光來理解大師。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觀眾的,《海上鋼琴師》的情節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著一浪。在狂風暴雨中一邊任鋼琴自由滑動一邊彈奏,小孩子無師自通的演奏震驚滿船的人,這些只不過是大師的鋪墊罷了。自稱“爵士樂祖師”的謝利上船與1900比賽鋼琴,激動人心的程度簡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槍戰相媲美。美國的西部片中,快槍手一對一的較量很是惹眼,但歐洲人可以用鋼琴當武器。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鋼琴比賽才結束,1900第一眼就愛上的女人出現在了舷窗外,他彈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內,柔情似水。這一幕,必將成為電影史上的浪漫經典,這一曲,也必將成為傳世之音。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1900在爆炸聲中與世訣別,選擇了自已的守候,他說,"Max, you're the only one who knows I'm here. You're a minority, and you better get used to it. Forgive me, my friend, but I'm not getting off. (max,你是唯一一個知道我在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個,而且你最好習慣如此。原諒我,朋友,我不會下船的。)"
從表面上看,我們靠選擇制造我們的命運,1900一生中有很多成名的機會但是卻選擇了在輪船上渡了自已的一生,平淡而不平凡,其實選取擇的本質不在于選取擇的本身,不在于明智準確的決斷。人生決不是投機,也不是賭博,而是內心探索自我,認識自我,才是穩定恒久的立身安心的基本。只有這樣,才能突破觀念的局限,“無為而無所不為”,實現人生選取擇的自由,而不是在飄移浮動的潮流中沉浮不定,喪失自我,迷失選擇!
“I was born on this ship, and the world passed me by, but two thousand people at a time. And there were wishes here, but never more than fit between prow and stern. You played out your happiness, but on a piano that was not infinite. I learned to live that way.”( 我是在這艘船上出生的,整個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攜帶兩千人。這里也有欲望,但不會虛妄到超出船頭和船尾。你用鋼琴表達你的快樂,但音符不是無限的。我已經習慣這么生活。 )
鋼琴講座心得體會 篇3
這是一部觸動心靈的電影,這是個讓人愛亦不甘恨亦不忍的天縱奇才。他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 一九零零。
從他被親生父母遺棄在三角鋼琴上的那一刻,從他被水手丹尼收養的那一天,就注定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就必定一生漂泊。區區七尺之軀,短短幾年光陰,居然能經天緯地,馳騁樂壇,不得不讓人對他五體投地。他才華橫溢,可以瞬間譜寫經典樂章;他幽默風趣,令失聲痛哭的朋友破涕為笑;他更浪漫多情,在顛簸的船艙中與鋼琴共舞一曲,優美如斯。我為他深深著迷。
不同于歷史上任何一個天之驕子,他的人生既沒有扣人心弦的跌宕起伏,亦無驚世的璀璨輝煌,簡單四字——細水長流,即可概括全部。他藉籍無名,每天為富人窮人彈琴伴奏。那場與爵士之父意料之外確又情理之中的較量驚艷全場。
然而是命運的安排,抑或它與我們開的又一個不懷好意的玩笑?是上帝的寵兒,抑或世界的棄兒?
不被祝福地降生,是缺少證明的流民,是不被任何一個國家承認的驅逐者。他的誕生與死亡于世間沒有任何影響。他在這喧鬧的人世不會留下任何一個音符,他在這個片廣博的土地不會留下一絲足跡。因此他拒絕出唱片,他的音樂與本人無法分割。如果這個世界無法接受他,他同樣拋棄整個世界。但是即便如此,這個認知仍是他心中放不下忘不掉的傷痛。雖然他拒絕下船,但卻渴望俯仰于天地之間,他有著一顆崇尚自由的靈魂。然而心底的魔床監禁了他的思想,束縛了他的肢體,無時無刻地折磨著他。但值得欣慰的是,擁有一位相知的知己是他最大的幸福。于是他痛并快樂著。
導演兼編劇Giuseppe Tornatore不是一位樂于煽情的藝術家。對于一九零零姍姍來遲的初戀并沒有故意渲染。愛情的腳步翩然而至:作曲時,一位美麗的女士出現在一九零零的視野中,于是情竇初開,一見鐘情,做盡戀愛中小伙子會做的。姑娘對他亦有好感。然有情人不一定終成眷屬,姑娘到站了。臨走前留下家庭住址讓一九零零去找她。一九零零模糊地答應著。愛情能讓世間最懦弱的人變勇敢。戀愛的激情喚起人們打破桎梏的勇氣。姑娘走后沒多久,一九零零決定下船。但就在我們萬分期待中,這位被萬物無限眷戀的男主角卻突然停在了樓梯中央,在半空中茫然地望著眼前的城市,用力得仿佛這一生一次就夠了,然后將禮帽甩進海里,毫不猶豫地回頭。
相信看完電影的朋友都無法忘卻一九零零辛酸苦楚的眼神,那里溢滿憂傷。既然如此決絕為何流露出如此讓人心疼的目光?既然如此厭惡陸地又為何總是透過窗口目送每個乘客離去,久久不語?
“鋼琴有八十八個琴鍵,我可以很好地控制它,奏出完美的音樂。但當我站在那個城市面前,我看不到它的盡頭。每個街區都有上千條街,每條街都有上千個十字路口。我不知道要怎么選擇。誰來告訴我該怎么選擇?”
原來不是不想,而是不會嗎?
在他三十多年的生命中,從來沒有人教導他應該怎樣選擇。曾經有一個叫做丹尼的老家伙告訴他,媽媽是一匹賽馬,買對了你就贏了,但他還來不及說要怎樣才能買對那匹馬時就永遠地離開了一九零零;曾經他的童年只是孤獨地在渡輪昏暗的一角中度過,趴在窗邊看著溫暖的海水,睜著他那雙蔚藍的眼睛深深地看著,進行與大海的交流,雖然那總是他的獨角戲;曾經有無數個夜晚他蜷曲著輾轉難眠……
渡船的壽命有限,人的生命亦有盡頭。孩提時的一九零零和著哇哇的啼哭聲降生于維珍尼亞號,離去時亦在滿足中與它一起粉身碎骨。滿足嗎?為什么?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還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在你面前,愛你卻不能在一起。”我無法揣測出一九零零究竟是懷著哪種心情離開人世的,也許兩者兼而有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