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電影《少年的你》影評觀后感心得(精選4篇)
2023電影《少年的你》影評觀后感心得 篇1
終于看到《少年的你》了。
之所以說“終于”,是因為我與這個電影擦肩而過了兩次。一次是在今年年初的柏林電影節,三部最期待的華語影片最終只看到了《地久天長》,《少年的你》和《一秒鐘》一齊失蹤;另一次是今年6月,滿心期待上映時可以看到這部電影,卻在臨近幾天傳出撤檔的消息。
所以這一次,我買了全國最早的9點場的票,生怕再有什么閃失,又錯過這部片子。因為這是一部粉絲向的電影,按照我寫評論的慣例,在文末曬出電影票,證明確實是親自走進影院觀看,沒有刻意吹,也沒有故意黑,會保持一個比較中立的態度。
看完《少年的你》走出電影院,我感覺有點恍惚,不清楚這是不是想看到的《少年的你》的樣子。它很真實,又有點生硬。真實在于它對暴力、人性和迷茫最直觀的展現,雖然在看預告片時就已經提前感受了電影寫實風的質感,但最終呈現在大銀幕上還是會令人心驚。
生硬在于電影片頭片尾求生欲極強的“和諧導語”,以及一看就是后配上去的美化教育和法律制度的臺詞。我實在是太討厭現在電影結尾處非要來上一段宣傳片了,這可能都是為了過審的無奈之舉,但我還是想對審片室里的那幫人說,誰慣出來你們的臭毛病?想把每一部電影都變成公益廣告?真惡心。
《少年的你》最終還是妥協了,我相信原來的版本會更加灰暗,也更加令人心疼。至少目前版本中很多人的表現還是太熱情了,比如那個大多數鏡頭中都被模糊處理的班主任,很多臺詞都對不上口型,我相信他在原版中會是一個很冷漠的人,如果他對學生有哪怕多一絲的關心,事情也不會變成最終這個樣子。
陳念問小北:你可以保護我嗎?同樣的問題問自己,我們其實根本沒能力保護這樣一部電影,戲中從頭至尾呈現的無力感也帶到了戲外。我們沒辦法改變校園欺凌現象仍然存在的現實,甚至沒辦法完整看到一部講述這個題材的電影。
到最后,陳念和小北還是用自己堅持的方式改變了現狀,也同時改變了彼此的生命。曾國祥在尾聲部分做了很多詩意化的處理,可能也是想淡化結局的慘烈。與國內同類型的一些講述校園霸凌題材的作品相比,《少年的你》無疑更絕望,也更現實。
可是這一切又能怪誰呢?怪那個婊里婊氣的魏萊?可她同樣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還是怪在孩子成長中近乎于缺席的陳念母親?可她在生活中同樣是一個失敗者,甚至不敢光明正大地走在街上。每一個人都活得不容易,內心壓力的積累只能化作怨氣、嘲諷與憤怒,施加給身邊的人。
這個時候,就凸顯出了小北的可貴。他沒什么文化,但是有一顆想要學習的心,有還一股倔強和狠勁。也許是從小太缺少愛,所以當他獲得哪怕一點點溫暖,都會永遠記在心上。陳念問她:疼嗎?她是第一個問小北疼不疼的人,也是第一個值得小北去犧牲的人。
易烊千璽表現的很好,他為小北賦予了一種在成熟與稚嫩間徘徊的少年感,而這正是這一角色最重要的特質。其實啟用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夠帶給影片更多的關注,另一方面也將影片打上了“粉絲電影”的標簽。粉絲電影大多數都會崩盤,除非愛豆的表現獲得大眾認可。
但至少在這一部中,易烊千璽的表現還是蠻令人驚喜的。我特別喜歡的一幕,不是一些聲嘶力竭的場景,而是小北睡在沙發上,陳念問她:“硬不硬”?這句臺詞其實并沒有開車,小北一開始是理解錯了。這時候易烊千璽有點笑場,但還是忍住不笑,這微妙的表情讓我覺得他很可愛,也很有靈氣。他在詮釋小北的過程中沒有一味地突出人物的悲痛,反而增添了一些可愛的瞬間,使得小北這個人物更加地鮮活。
周冬雨的角色我倒沒有太多感覺,基本上是平穩發揮。倒是尹昉演的警官戲份不少,其實刻畫他的心路歷程,同樣應和了影片成長的主題。他代表著剛剛從少年過渡到青年的群體,雖然身為一名執法者,但還是會有少年人的意氣,在二者之間糾纏,行事邏輯可能會有點奇怪,但確實比較真實,我相信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執法者存在。
其實《少年的你》在原著階段就有很大的爭議,作者玖月晞據說是融梗,主人公陳念和北野不論是性格身世還是經歷,都和《白夜行》的雪穗和亮司有著皮不似骨似的關聯。后來北野獻身替罪的時候又會讓人想到《嫌疑人x的獻身》天才數學家為心中的白月光替罪。
不過作為一篇電影評論,我暫且不去理會原著的融梗行為,這一點之后會得到大眾更公允的評價。單純從電影本身的角度出發,我認為改編的還比較成功,雖然還是有點散,當中很多場景會令人覺得有冗贅的感覺,但一些核心場景的爆發力還是很強烈的。
曾國祥的野心挺大的,他一方面希望展現一段獨特的情感故事,一方面又希望展現少年人成長的心路歷程;一方面希望為拒絕校園欺凌現象發聲,一方面又希望全景式地展現高三學生從備考到高考的全過程。
這么多的內容放在一部電影里面,比例很難協調,最后的效果也顯得有些支離破碎,如果能就當中一條線和兩條線講的更緊湊,應該會更好。當然作為曾國祥的第二部獨立導演作品(其實《妖鈴鈴》也是他導演的,吳君如只是來充數),而且是第一次脫離陳可辛的調教來完成拍攝,有現在這樣一個完成度已經不錯,值得鼓勵。
小北在成長,陳念在成長,警官在成長,易烊千璽在成長,曾國祥的創作在成長,我們也在成長。
只要成長,就還有希望,不是嗎?
2023電影《少年的你》影評觀后感心得 篇2
無疑《少年的你》是成功的,這歸功于曾國祥、許月珍的操盤,余靜萍的攝影,還有周冬雨、易烊千璽和尹昉的到位演出。在當下我們還能看到這樣一部華語院線電影,一定要向臺前幕后所有人都致以敬意。
然而,影片的敘事鋪陳與氛圍營造雖好,但我總覺得有那么一絲失焦,進而減了幾分應有的力度。我并不反對把校園欺凌、制度缺位、青春成長、少年真心等揉作一團,但它們不應該糊為一灘才是。
陳念與小北的身世環境交待得清楚,因而兩人的情感碰撞便顯得自然。尤其周冬雨對隱忍與懦弱,易烊千璽對莽撞與擔當的拿捏都很到位,角色必然使人信服(若今年金馬參賽,易倒真可能拿最佳新人與最佳男主提名,一舉打破彭昱暢的年齡紀錄)。然而在互相扶持下,影片還有一個「走出去」的大主題,便有賴于更高環境的塑造。家庭、學校、警方,以及高考、欺凌,這些因素須織成一幅天羅地網,才能襯出掙扎掙脫的力度。可惜除了家庭和高考兩者刻畫還算到位,其余方面還欠了些火候。
此處固然可能有一些不可言明的原因,如可以表現欺凌取證打擊之難,卻不能表現執法之無力等。但即便是欺凌本身,竊以為也太過浮于表面。
我相信主創團隊認真做過功課,曾國祥的社會學研究背景也會幫助他不少,但校園欺凌之所以難辦,不僅在于欺凌者之惡,與旁觀者之冷漠,還在于欺凌的隱秘與囂張。與近期幾部相比,《悲傷逆流成河》因涉及性病,又自帶青春小說的戲劇色彩,則眾人的疏遠憎惡合理不少。《少年的你》中陳念最多只算不合群,其母被揭涉及錢財糾紛,卻幾乎馬上遭到所有人的嘲諷。三人組的欺凌也相當明目張膽,光天化日橫沖直撞。如果這樣的欺凌校方或警方都無法出手,反而成了對體制低級的戲弄。若說學生因高考而冷漠,那只是不愿多事,不至于到視若無睹的地步。真正的欺凌應是難有證據而大家卻心中有數,難以出頭所以干脆不理的。這種細密的壓抑才更為真實,一如《狗十三》中失敗的家庭教育帶來的無助與厭惡。
我沒有理據否認影片里的欺凌就不存在,但作為校園欺凌的親歷者,我相信或說我更期待,表現出一個更隱秘的欺凌,這才是當下真正的頑疾。而只有這種無孔不入的恐懼,才能更好激發「走出去」的決心。否則所謂的「走出去」只不過是想「過更好的生活」,然而我并不這樣認為。陳念和小北的「走出去」,是想過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的生活」。這固然是更好的,但它首先應該是人的。若如今的非人狀態表現不到位,這種對「人的生活」的追求,也就顯得離地了。
這也是影片始終差一口氣的原因。「走出去」是他們最本質的訴求,「少年的心」是影響這種訴求實現的最重要的因素。影片在后者做到位了,因而小北的自我犧牲顯得如此讓人動容,也難怪鄭警官要感慨一句「但他們是少年,就有可能這樣做」。但影片在前者上差了一口氣,使全片(尤其是后半部)始終有力使不出,情節上差一點就有硬拗之虞。若欺凌只意味著可能回家路上被人堵,那請一位保鏢自然便可解決。但欺凌若是無聲無息的恐懼,才會激發一遍遍走出去的怒吼。至于是寄希望于高考,還是用互信囚徒困境的頂罪,都更順理成章。
當然,以上只是我對影片精益求精的批評,瑕不掩瑜。對于許多還相信「一個巴掌拍不響」或「有事怎么不找警察」的人而言,這部影片足以教育他們,這也是整個作品更大的社會意義所在了。可以預料影片會有較好的社會反響,這對所有主創,以及此類嚴肅題材上的投資人來說,都會是一個好信號。希望走過低谷后,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更有力度的作品。
2023電影《少年的你》影評觀后感心得 篇3
很多人去看《少年的你》是因為他幾度撤檔。人們對被“禁”的事物總是格外關懷,終想揭開神秘面紗,一探究竟。先是從柏林撤賽,又在定檔6.27之后被迫撤檔,直到三天前,才讓那個上映日期變了模樣。在幾乎零宣發的模式下,各大影院突然收到了通知,悄然排片。粉絲們開始手忙腳亂地重新開啟各城市福利包場。
去看之前自然也沒了期望,但是有各種版本不一致的傳聞,總還是要先去看一看,免得徒增生事。看片之前,我都未能分清楚TF男孩的面孔。前一夜,還有影迷跟我安利那四個字少年多么有才華,讀書最好,寫的“瘦金體”書法好看。我并沒有很關心。今天看完《少年的你》,導演曾國祥把全片最好的特寫都給了他的眼睛,了不得,易烊千璽幾乎是我見過最會演戲的流量小生,前途不可限量。以后的電影節獎項,應該有他的一席之位。
“你見過野生動物的眼睛嗎?他們在死之前,毫無表情。
因為它們害怕,所以才有那種眼睛。”
這是陳念在校園欺凌案調查后和鄭警官的對話。陳念和小北,兩個脆弱卑怯的靈魂相見,共同擁抱砥礪向前。《少年的你》今日上映,友鄰好像清一水的好評,最差的也有三星。就好像威尼斯看到了小丑,久旱逢甘霖的院線看到這樣一部片子,劇作完整,帶著現實主義悲劇色彩,看得人熱血激情。
影片最吸引我的是對校園生活細節的如實還原,以及滲透在每個靈魂里的成長紐帶。以往電影涉及學校,多多少少難免有假大空的刻板印象,比如老師的凌厲威嚴,學生的情感纏綿,校長的迂腐貪婪。然而這些幾乎都沒有,每個角色都如螻蟻一般,有其可悲可恨可愛之處,是活生生的個體。這便加強了現場真實力量,它還原了中國考生都經歷過的魔鬼之橋——高考。
不堪受辱跳樓身亡的同學,教學樓前的大型紅色標幅,在旗幟下的儀式感呼號,高考當日門口堆積如山的家長人潮,進考場前樹下的班主任訓戒,考場監考老師的分發試卷,最后快速麻利的電腦閱卷。每個細節,它都還原得恰到好處。讓觀眾置身場景,才能逐漸深入人物故事,好像那些就發生在眼前,或者自己身邊,甚至共同經歷。
生活在那個葛軍出題全省數學平均分只有67分的江蘇省高考,影片里的場景體會更加深刻。仔細回想,那個年代除了埋頭學習,好像并沒有經歷什么打架霸凌事件?最多是聽說誰壓力太大跳樓身亡。也可能是交際圈關系,影片里如此過分的霸凌似乎只在新聞中見過。而言語凌霸相信在每個學校的每個階段都有存在,盛氣凌人的優越感,窮富懸殊大的學生交際圈,記得我們高中時候就有什么“大橋幫”之類的,外族人無法插入說話的即視感。看完電影我順手一查,網絡上有關校園霸凌的事件遠比電影更加觸目驚心——
17歲荷蘭少女Noa因為童年三次遭到xq,長期難以走出陰影,最終走向了死亡;陜西神木15歲少女被數名同齡人強迫后被毆打致死;“14歲時,我被同學圍毆致死。”未成年惡魔,究竟誰在保護?
“以前我老是熬夜。但自從做了警察,我變得很愛睡覺。因為有的事情有的人我不想看見。”
尹昉飾演的鄭警官在片中提及的男生被同學毆打致死,那些同學的回應只是“不知道這樣打,會死”,對法律和規則的漠視讓人訝異。正因為未成年判罪輕,有的人極致擴大了自己作惡的邊界。少年犯罪的分寸,成人總會以“他還是個孩子”作為萬能擋箭牌。
影片中魏萊母親“寄生蟲”式的富人精英心理,可以說斷送了魏萊的后路。參與凌霸的又一個女生父親學校尋來便對女兒拳打腳踢,還有魏萊父親用一年沉默方式苛責,以及陳念母親忙著躲債賺錢,在教育關系中的身份缺失。這讓人想到曹保平《狗十三》里對父權家長制的揭露和批評。未成年犯罪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偏頗和失敗,這也很好地給中國父母們上了一堂課。
近年,韓國電影有許多涉及現實題材的類型電影,除了剛在戛納獲獎的《寄生蟲》,還有口碑不錯的《辯護人》《素媛》《熔爐》。和這部《少年的你》相類似的《蚯蚓》,也是講“校園暴力”的小成本電影,影片講述的故事非常慘烈:學校里的同學被女主子藝的反抗激怒,他們凌辱子藝,并拍攝錄像作為要挾,最后還把錄像上傳到網上,一個美好的少女受盡屈辱自殺。這在《少年的你》當中也提及了一段陳念相似的遭遇。
校園暴力的最可怕之處就在于,影片里跳樓女同學說的那句,“他們都在欺負我,為什么你們不做些什么?”不管是未成年還是成人世界,旁觀者的麻痹冷漠才是創傷后的利刃,刺痛人心。結合當今發生的一些熱點新聞,也應了魯迅說過的那句,“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后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因為人的冷漠和膽怯,校園凌霸愈演愈烈,事件發生之時冷眼相待,事后又冷嘲熱諷。跳樓女生死后的第二天,校園恢復平靜,同學又有說有笑,忘記了這樁慘案,仿佛世界與他們無關。
“當大人就一點好,記性會變差。但從沒有大人教會我們,怎么長大。
長大就像跳水,啥也別想,就往里面跳。水里面會有蚌殼,沙子。我們就是這么長大的。”
這是陳念和鄭警官對于成長界定的一段話。故事里的每個人都在最后一剎那獲得了成長。少年成人,年輕警官成熟,母親釋懷歸家……影片中陳念母親出現不多,一次是追債上門,女兒給媽媽挑白頭發;一次是涉事學生停學之后,媽媽打電話說在外地躲債;一次是高考前,陳念問媽媽:你相不相信我?第四次就是出獄之后。
在母親缺席的成長環境中,陳念和小北的互相保護達到了自洽,在最終獄中審判時候,兩人高度默契配合,任憑成人如何盤問,都堅守無法打破的信任誓言。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此時此景,有種在看熱血言情劇的感覺,而情緒的爆發點也在這里得到集中。窗戶中二人重影的疊視,讓人想到是枝裕和《第三度嫌疑人》結尾,靈魂至上合一。
盡管他們的判斷在成人看來略顯幼稚,甚至可笑。但是這種少年一往無前的孤注和重情,是讓人無法不觸淚的。學渣和學霸的互補扶持,兩個相同境遇靈魂的交流,始終站在身后的強大保護,含著內疚醒悟的救贖,成人對未成年世界的奇觀和理解,都在最后高架上的分岔路,殊途同歸。
“熱不熱?
硬不硬?我說你那個沙發硬不硬?”
觀眾看完可能會覺得電影比較壓抑,但因為時間不長,節奏也剛好,不斷有高潮將你將情緒扭轉過來。而這一段臺詞大概是全片最幽默溫情的畫面。周冬雨隨心一說,易烊千璽會心一笑,演繹得十分可愛。曾國祥大概是最懂周冬雨的導演,《七月與安生》里周冬雨已經呈現了影后級的表演,這部中規中矩表現穩定。難能可貴的是易烊千璽。作為新演員,一顰一笑一怒一張之間都透露著陽光少年的血氣方剛,臺詞也拿捏到位,毫不出戲。最重要的是二人之間的火花,毫不違和,讓人疼痛。
雖然傳聞電影上映前后并沒有做太大變化,但還是能看出幾處人物對白和口型對不上,做了模糊處理。比如魏萊在球場用球砸中陳念的指責,陳念的口述,班主任臨走時的交代。而這些在面對審查大山的重壓之下,也成為了值得探究的諸多細節,可以二刷時候留意一下。也更期待看到完整初版。
電影改編自玖月晞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在結尾上做了很大改動。問了看過小說的同學,她反饋小說的結尾是——
(劇透勿視)
陳念用刀誤傷了魏萊,但魏萊并沒有死,被小北的朋友賴子盯上了先J后殺。小北誤以為是陳念殺的,就把尸體處理了。小北死活不說出陳念,陳念也相信小北。后來是鄭易發現了真相,小北坐了牢,陳念似乎沒有。
大概是這樣,邏輯好像更合理,但也更灰暗。導演還是希望給大家一個心靈上的寬慰,我們生活在陰溝里,但有人依然在仰望星空。畢竟生活還要繼續。
2023電影《少年的你》影評觀后感心得 篇4
目前為止片子的評分是8.7分,但我相信不止一個人覺得它不值這個分。
片子以校園暴力作為選題,比較新穎,符合當下的校園問題。但校園暴力只出現在影片的前半段,后半段基本在演一場刑事案件,除了鏡頭和音響在提醒我這是一部電影,我差點以為在看普法節目。
影片的特點在于鏡頭時長都非常短,配合大量特寫。導致電影越來越趕,到最后基本成了快閃,結局愣是沒看懂。要不是通過最后熒幕上打下的字才知道陳念自首了,我都搞不清楚發生了啥,比上課聽老師講ppt還云里霧里。
而且電影的重心不知道在哪,說是愛情片又不是愛情片,說是校園暴力結果霸凌別人的被殺了,說是刑偵片又不是刑偵片。要說探索人性吧…女主角考了632,結果回去自首了,這本是很糾結的一個事,但因為周冬雨在片中哭戲太多了,直接弱化了她在這段的情緒,看上去很干脆的就同意警察去自首了,根本都算不上對人性的闡述。
影片還有Bug,陳念在高考時礦泉水瓶放在桌上,還擰開喝,要知道高考礦泉水瓶是不能放桌上的。
有些地方說教意味太濃了。黃覺演的警官本身作用無多,出現幾次基本都在說教,第一次吃火鍋他說“人長大了才學會同情…(校園暴力)不只是那么簡單”,影片最后還要加一段易烊千璽對制止校園暴力的呼吁。
電影對于青少年暴力事件刻畫十分細致,可在片中的另一些方面,卻遮遮掩掩含混不清。含糊其辭的解釋了魏萊的家庭影響了警方和校方,卻沒有闡述這就是社會的黑暗面,掌握在一些成年人手中的權利間接成為了校園暴力無法解決的屏障。
我看到這部電影排名前幾的高贊評論談到的都是對校園暴力的感想,即使結合自身經歷,也只能算是觀后感,與電影無關。只能說讓你產生共情的是校園暴力,不是這部影片。
導演是想把片子拍好,可是太刻意了。太刻意了。導致影片的故事都沒有講好。
周冬雨穿監獄服那一幕我看到了。但是閃得太快了,讓人云里霧里。說我傻就傻吧,再傻也不跟你們撕逼,就這樣。
對不起大家,我必須要在這里掛一個人,因為他太可怕了,我都不認識他他上來罵我sb,關鍵還跑去我其他影評里罵我。所以他罵我我要在這光明正大罵他傻B
順便給他點建議。他要是能把翻我空間這個精力放在他的工作中,就不會隱藏在網絡背后,活得那么悲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