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好習慣的心得體會(通用6篇)
養成好習慣的心得體會 篇1
影響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因素是多方面:內在的因素: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點。外在的因素:來自家庭的,來自社會的,來自學校教育的。因此,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應貫穿于學校、家庭、社會的全過程。
學校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主要陣地。因此,學校必須擔負起培養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重要責任.
對學生已養成或基本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要注意給予科學的正強化或間隔式強化。對學生良好的行為表現,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特別是對于行為習慣比較差的學生,一旦有好的行為表現,教師要不失時機的進行表揚,讓學生隨時能感受到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同時,教師要設計一些有意義、簡單、易行的活動,促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強化。如開展:上好每一節課,認真寫好每一個字,完成好每一次作業,做好每一次早操和眼保健操,克服一個缺點,為他人做一件好事,學會一樣本領等。只要學生克服了一個缺點或做了一件好事,老師就給予表揚,激勵學生不斷上進。同時還要對部分學生的行為習慣易出現反復的矛盾,采取間隔式強化教育方式,即先間隔一周進行總結表揚。經過一段時間,再間隔半個月、繼而間隔一個月、兩個月或更長時間進行總結表揚。間隔的時間由短到長,揚長避短,循序漸進。大家不斷進行自我反省、自我監督,從而達到“穩定——不穩定——穩定”。 重點突破,化難為易。學生較難養成的習慣,其主要原因是學生本身道德認識、評價和判斷能力較低,因而對生活中一些不良的做法,盲目去模仿,為此要采取多種方法進行引導教育。
(1)引導學生自己認識自己,自己教育自己。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和學校文明班集體評選條標準,幫助學生確定小目標。如課堂常規小目標、學習習慣小目標、衛生習慣小目標等。小目標學生容易達到,因此學生很快能體驗到進步的快樂,對良好習慣的養成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如班內每天可設1——2名小檢查員(學生輪流擔當),將每天檢查到的情況記錄下來,次日晨會時間宣讀,對好的做法表揚,不良現象提出批評。學生從不注意觀察到觀察比較全面;觀察別人的同時,注意檢查自己、教育自己;由不關心集體榮譽到為了集體榮譽敢打破情面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班集體中的每一員既是教育對象,又是教育的主體,既是觀察的主體,又是自我觀察的對象。每位學生都有表揚、批評別人的機會;又有被別人表揚、批評教育的機會。每個學生都能認識到,要被別人表揚、有資格批評別人,首先必須自己做好。培養小學生自我觀察、自我監督、自我教育,是實現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促進學生養成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有效方法。
(2)利用題材多樣、內容豐富的小故事,提高學生評、判能力。各班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或下午預備鈴后的時間,組織學生輪流講英雄人物、歌頌祖國等內容的寓言、歷史故事。讓學生在聽了故事后,談體會、提問題、談看法,進行辯論。以此提高學生評、判能力。使學生能做到: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認真思考,不輕信別人的花言巧語。遇事要動腦,不該做的事,無論如何不能做。
(3)通過不同形式的暗示來教育學生,或進行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依靠思維、語言,自己向自己發出刺激,以影響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意志,使自己克服本來難以克服的壞毛病。 如:抄錄格言、警句,自勉共勉。班級可充分利用宣傳陣地,每期黑板報設一個欄目寫名人名言、警句等,借此暗示,對學生進行良好行為的養成教育。
通過自我暗示提高學生生活的效率。如開展“學習高效日”、“生活高效日”活動。“生活高效日”,就是這一天,學生從起床穿衣、洗臉梳頭、刷牙、吃飯、戴紅領巾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可稱為“生活高效”,否則是非高效。此活動堅持一段時間,可提高學生適應生活快節奏的能力,學生的生活自立能力會有明顯的提高。
通過自我暗示,教育學生自尊、自愛。為了教育學生自尊、自愛,減少受批評的次數,學校可開展“無批評日”活動,這一天,在學校任何教師都不得批評學生,學生之間也不得互相批評。以此激發學生(特別是經常受到批評的學生)的自尊心和遵守紀律的自覺性。對經常受到批評的學生,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進行表揚、鼓勵。
對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任務是艱巨的,必須從小事做起,從大處著眼。作為教師要孜孜不倦的教育學生,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未來的孩子,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擔負起培養教育的重任,為提高民族道德素質做出應有的貢獻。
養成好習慣的心得體會 篇2
幼兒正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一切都要學習,可塑性強,自控能力較差,既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又是沾染不良行為習慣的危險階段。如果不適時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便會錯失良機,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有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就為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勞動習慣、衛生習慣等打下基矗
一、向幼兒提出明確而嚴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點要求的時候,事先都經過周密考慮,做到要求合理。根據幼兒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漸進。開頭的時候,我只要幼兒掌握簡單的生活規則。比如,洗澡的時候,要安靜地坐好,不防礙別人等。從幼兒的能力來看,既是履行一些內容極其簡單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作為阿姨,如果對他們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們接受不了,那么這樣的要求就會落空。當幼兒做不到提出的要求時,往往會對自己的能力喪失信心,并且對阿姨的話產生懷疑,不信任阿姨了。當我向幼兒提出要求的時候,注意做到內容具體、明確、語言通俗、簡練;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征。比如,跟別人講話的時候要專心,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兒講衛生,我就說,我們要做個講衛生的孩子,吃飯要注意桌面干凈„„這樣要求具體明確,幼兒才好照著去做。
二、注意矯正幼兒任何一點細小行為的錯誤
幼兒往往從細小的過錯中,慢慢地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如吃飯的時候幼兒習慣較差,吃飯不專心、東張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幼兒之間交往的需要也不斷的增加,吃飯時講話的現象也多起來,不提醒和教育慢慢地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了,于是開班會的時候我就和班上的幾位老師商量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經過商量班上的老師列出標準,即吃飯吃得認真,不講話、吃得較快、不挑食,評出以后分別得到一個小禮物。現在不在象以前那樣處處讓我提醒,吃飯講話、不專心、東張西望、吃得很慢等壞習慣減少了很多,吃飯不再成為孩子們的難題了
三、以身作則,做幼兒表率
幼兒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們模仿的最直接的對象不但是老師還包括了阿姨,對我們的言談舉止,觀察最細,感受最強,而且不加選擇地模仿我們的言行。對于幼兒,我們的話可以說是“最高指示”,經常可以聽到孩子們為自己的言行辯解:“李阿姨就是這樣說的„„”這就對我的言行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我們注意從自身做起,嚴于律己;凡要求孩子們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讓孩子做的,自己千萬不能違反,一旦違反,要在孩子們面前勇于承認錯誤。記得有一次我看見有兩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談話。我當場批評了他們,過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說:“阿姨有時也坐在桌子上講話。”他的話讓我大吃一驚,仔細一想,自己也確實有過這樣的現象。我就對這位小朋友說:“真的?你怎么不早點給我指出這個壞毛病呢?今后,我們互相監督,不讓壞毛病再出來好嗎?”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應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幼兒起表率作用。
總之,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必須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成人嚴格要求,反復抓,抓反復,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養成好習慣的心得體會 篇3
在這一學期中,我們中班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我覺得效果真的很不錯,其中效果最好最明顯的是普通話的運用和區角活動時玩完玩具后分類收玩具的良好習慣等。
我們是怎樣來給幼兒養成和鞏固這些好習慣的呢,要求幼兒一進幼兒園必須講普通話,我利用了。
1、表揚鼓勵法,如:在某一幼兒用普通話與老師和小朋友交談時,我會及時表揚鼓勵,某一小朋友普通話講得真好,老師要獎給他一顆小紅五角星,然后把紅五角星貼在他的額頭上。引起其他幼兒的關注,同時也激發了孩子們講普通話的激情。
2、家庭教育要和幼兒園教育要保持一致。孩子在幼兒園得到的教育,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建立,家長應予以了解,并積極配合幼兒園對孩子進行一致性的教育,以免家、園教育出現脫節,不利于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和鞏固,為此我們利用家園共育欄和家長會,與家長講解原由、舉案例等,讓家長配合幼兒園對孩子講普通話的鞏固方法。 由于我們在農村,是村辦幼兒園,對農民來說,他們講慣了方言,講普通話還是有點兒別扭,比如:一次有一位家長來送孩子時,孩子還在哭泣,我忙問孩子是怎么回事,家長很生氣的對我說:“老師,這孩子不好好說話,我揍他了。”我忙問怎么啦,這位家長說:“我送他上學,他嚷著要解大便,我問他什么,他還在說解大便,我又聽不清什么意思,最后他說,我要拉屎,把我這個氣,拉屎就拉屎,還解什么大面,你還解饃饃呢,所以我就狠狠的揍了他一頓。”聽了這些話讓我哭笑不得,后來我弄清因為這個孩子說話咬詞不清楚,把“大便”講成“大面”,家長對大便的意思又不是很明白,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事情雖小,但對孩子來說很不利,本來孩子在幼兒園剛剛形成講普通話的習慣,可在家卻因講普通話挨了打,孩子還有學講普通話的興趣嗎?所以讓家長配合幼兒園給孩子創造一個講普通話的生活環境,孩子很自然而然的形成講普通話的良好習慣。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班幼兒的普通話已經講的很好,孩子與孩子之間交流用普通話與老師交流更是用普通話,久而久之,孩子已形成了與任何人交流都會用普通話的良好習慣。
對于玩完玩具后,分類收玩具的良好習慣更是鞏固得特別好,以前孩子們玩完玩具后把玩具弄得亂糟糟,還得老師幫助他們收好玩具,自從提出培養讓孩子分類收放玩具的習慣后,在老師的指導下,漸漸的養成了分類收放玩具的良好習慣。孩子們再玩玩具時再也沒有出現亂扔亂放的,收玩具時會擺放的整整齊齊,老師也變得好像有點很清閑的樣子,不再忙于幫孩子們收放玩具了。
經過這一學期的培養,孩子們已經養成了很多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這些好的習慣都離不開家庭與幼兒園的共同聯手教育。
養成好習慣的心得體會 篇4
一個人如果希望自己獲得成功或者活得充實,需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又需要不斷地強化,這樣最后才能變成無意識的行為而讓人自覺遵行。
我有寫日記的習慣,但是堅持得并不是很好,總是斷斷續續的。從今年開始,我對自己嚴格要求,要求自己每天必須寫日記。每天睡覺以前,我都安排好自己第二天的工作、學習、讀書和運動的時間,這叫原定計劃。例如某一天的計劃為工作10小時、讀書兩小時、體育鍛煉兩小時、應酬兩小時。到晚上睡覺以前,我就會檢查一下自己完成計劃的情況。如果是超額完成原定計劃,我就會很開心。如果沒有完成原定計劃,我就會找找原因。比如有的時候是應酬時間超時了:原本需要兩個小時,但事實上卻花費了四個小時。于是我就會在下一次去應酬的時候,盡量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應酬,不耽誤原計劃的讀書時間。當然,原定計劃并不意味著一直緊張地工作。有的時候,我的原定計劃就是一天爬山八個小時,那么在這八個小時里,我就一心一意地爬山。當天的日記里,我會給日記配上照片,圖文并茂,讓記憶變得真實、美好。當我老了,記性不好的時候,文字和圖片可能是唯一能夠提醒我當年做過什么事情的印記。
重復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成個性,個性最終就成了命運。所以,人的個性并不是天生的。脾氣有急緩,智商有高低,長相有不同——這些都是天生的。但我們的行為方式、思維習慣、遇到事情時的應急反應都是基于過去養成的習慣。很多時候,決定你命運的是你面對事情的態度,而非事情本身。曼德拉進監獄后把監獄當成了民族統一大業的基地,監獄歲月見證了他為人民謀求自由和民主的過程。所以,在20xx年的監獄生活中,他始終志向不改。而如果換一個人,這個人也許會把進監獄當作生命的終結,從此自暴自棄,甚至在監獄里了卻自己的生命,何談堅持與成功。這就說明不同的人面對同一件事的不同態度將造就不同的人生。
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所以,你要明白是什么決定你的命運的。養成良好的時間規劃習慣就是改變命運的開始,因為時間浪費不起,浪費了就永遠追不回來。現在,很多人把錢看得太重,認為浪費不起的是錢,而不是時間。別人拿了你十元錢,你可能會記一輩子。記得有一個朋友很久以前曾經借給我五元錢,后來我忘記還了,過了十年他從國外回來,喝酒的時候還說:“你當年還欠了我五元錢呢。”當時的五元錢還是值錢的,因為一個月的工資也才幾十元。這個例子表明人對錢很看重。但我們卻很少看到有人這么看重時間的。浪費兩個小時你會覺得難受嗎?你有多少時間是和別人在一起浪費掉的,或者是自己荒廢掉的?你為此感到難過嗎?也許只有不再年輕的人才真正明白,沒有什么比時間更可貴。
如果想充分利用時間,首先,我們就必須設立一個目標,并力爭完成這個目標。比如我曾設立了一個每年讀50本書的目標,此目標一旦設立,我就告訴自己必須完成,年底盤算時,閱讀量必須達到50本書,一本都不能少。其次,我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是否有進步,每天睡覺前想一想:我今天做的事情有進步嗎?背了十個單詞,記住了兩個英語句子,糾正了某個單詞的發音——這些都是有進步的表現。同時,我們還要學會放松和思考,學會有張有弛地使用時間,這樣才能抓住生命的重點。有張有弛是什么?就是你緊張地學習五天以后,要放松一天,到郊外徒步一天,或者爬山一天,或者在原野之間逛蕩一天,或者和朋友們娛樂一天,這樣才能重新激發你繼續做事的熱情,保持精神的彈性。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養成好的習慣,把握住有限的生命,你才能度過有意義的人生。
養成好習慣的心得體會 篇5
30天養成一個好習慣,這個人才培養理論如今有了一個大規模實踐的機會。“我有一個好習慣,那就是看新聞!新聞中有許多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于是,我堅持每天都看新聞聯播,我喜歡上了新聞聯播。看新聞讓我懂的更多,眼界更加開闊了。”這是沈陽市渾南二校的選手姜德仁在沈陽市中小學生“30天養成一個好習慣”演講比賽決賽中的一段話。
沈陽市教育局已經連續5個假期堅持在全市中小學生中開展“30天養成一個好習慣”活動,這個活動由于抓住了行為養成教育的根本環節,又簡便易行,得到了學生以及家長的廣泛好評。 “30天養成一個好習慣”提倡學生從“小”處著眼,從不隨地吐痰、不說臟話、打飯排隊、記清楚當天的作業這樣的小事開始,培養好習慣。把規范養成教育與傳統美德教育、國學教育、課堂教學有機融合,與課外活動有機融合,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機融合,讓良好規范的養成教育融入學生自己的行動,培養對公共道德、公共規則的認同與遵守,讓孩子們成為合格的文明小市民。
養成好習慣的心得體會 篇6
在我的成長歷程中,有很多好習慣伴隨著我...
我有早睡早起的好習慣,所以從來都沒有遲到過,而且在一年級時班主任趙老師還把我們班里的鑰匙交給了我,因為我每次都來的很早,所以直到三年級我一直擔任著我們班開門的任務。
在我心中有一個信念——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寫作業時一個字沒寫好就重新寫,記得在一年級時我剛學會寫字,總是寫不好,我為這件事曾經哭過,我就不信我寫不好,于是我就每天放學回家就練字,果然,在一年級期末的操行評語上我被老師喻為“小書法家”,直到五年級,我這個好習慣一直堅持著,每次劉老師留組詞的作業時,讓每個字組至少兩個詞,而我卻組二十個,在組詞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積累了詞匯量。就因為這個好習慣我每次考試都能考出一個理想的成績。
我的書包什么時候都很整齊,記得在一年級時,我總是找不著東西,而且有時的作業,因為書包太亂找不著,然后媽媽就教給了我一個方法,各種書籍分類放置,大書和大書放在一個地方,小書和小書放在一個地方,文具放在一個地方等等,自從媽媽教了我這個方法以后,我一直堅持在現在,所以找什么東西都得心應手。
我所有的東西都都非常愛惜,不管是衣服、鞋子、還有書籍,我都非常愛惜,有一次我過9歲生日,媽媽送給我的一本書〈〈未解之謎〉〉,直到現在那本書還是嶄新的,但是絕對不是沒有看呀,愛讀書,“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甜頭,我早就知道了。所有物品干凈、新新的,看著心里都舒服。
我希望這些好習慣能伴隨著我,直到中學、大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