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節約領跑綠色發展心得體會(精選3篇)
部隊節約領跑綠色發展心得體會 篇1
6月12日至18日是第26個全國節能宣傳周,6月14日是全國低碳日。崇信縣將在節能宣傳周期間舉行系類活動,并向各公共機構、廣大干部職工及社會公眾發出了“節能領跑,綠色發展”倡議書,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廣泛宣傳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積極推進該縣節能減排工作,打造“綠色、低碳”的大美崇信。
據悉,6月14日為“全國低碳日”。為了積極響應“低碳體驗日”活動,崇信縣機關事務管理局倡議辦公區域空調、公共區域照明、景觀照明、裝飾用燈等停開一天。減少辦公設備待機能耗和一次性辦公用品消耗,自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騎自行車或步行上下班。提倡節儉,反對浪費,從節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每一張紙、每一升油做起,養成隨手關燈、關緊水龍頭,關閉電腦和電器的習慣,做到人走燈熄、人離水斷,自覺抵制商品過度包裝,養成節約習慣,樹立節儉文明的生活消費理念。
住在城區的李先生今年56歲,他每天走1公里多到龍泉寺提水,堅持了10多年,每月電費僅30多元。用他的話說,提水不僅可以鍛煉身體,也給自己省錢,更為國家節省資源。
近年來,隨著“低碳、綠色”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崇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低碳生活的行列,并成為綠色生活的踐行者和推動者。
今天,你的“綠色”出行將是崇信的名片,你的“低碳”生活將是崇信的健康與幸福。
部隊節約領跑綠色發展心得體會 篇2
做綠色發展“領跑者”,江西要勇于抓住這一機遇。
機遇源于時和勢。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了生態文明時代。今天的江西,山清水秀、風景獨好,生態比較優勢顯著。今年3月,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勉勵江西“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江西樣板”。樣板者,榜樣之謂也,就是要做出樣子讓人學、讓人效仿。這是對江西走在全國前列、扮演一個“領跑者”角色的明確要求。
機遇源于條件和環境的變化。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要求、國家戰略疊加對江西發展的支撐、風清氣正政治生態建設形成的品牌優勢、全省經濟總量處在1萬億元向2萬億元邁進階段所帶來的強勁勢能,全省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居全國和中部前列的新態勢,特別是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對我省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推動,這些積極因素表明,今天的江西,已經進入了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也是能夠成為“領跑者”的基礎。
領跑,首先是在嚴格保護環境、提升生態優勢方面,繼續跑在全國前頭。這是發展的基礎。我省有著名列全國第二的森林覆蓋率,境內水質一流、空氣一流,生態文明指數居全國第六,可持續發展能力年均增長率列全國第二等等,這些成績來之不易,保持的同時還要繼續提升。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凈空、凈水、凈土”行動引向深入,努力提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讓美麗的綠色家園更加美麗。
領跑的關鍵,是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比翼齊飛。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是竭澤而漁;而離開經濟抓環境保護,則是緣木求魚。積極推動轉方式、調結構,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形成“綠色+工業”“綠色+農業”“綠色+服務業”的產業體系,并走在全國前列,是領跑的精髓。要像叫響“紅色江西”一樣叫響“綠色江西”,使“綠色”成為彰顯江西獨特的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新名片、新標簽。只有當綠色產業成為江西的主導產業,綠色發展的生產方式才算“落地”,綠色崛起的目標才能大功告成。
領跑不能少了群眾的廣泛參與。構建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告別高消費、高消耗和高排放,既是生活方式問題,也是價值觀問題。少開一天車、少用一度電、節約一杯水、垃圾分類投放、餐后打包剩余食物、對破壞環境的行為敢于斗爭等等,點滴小事,終將如涓涓細流匯聚成汪洋大海。當眾人的努力匯聚成一種社會新風、成為一種習性,綠色發展才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
抓住機遇,領跑綠色發展,需要江西人敢于改革創新、善于開拓進取,對國家的未來有更多的擔當。從人類文明史來看,今天的江西已經站在了一個歷史的關口。農業文明階段,江西沒有落伍;工業文明時代,江西是追趕者;生態文明時代,江西要成為“領跑者”。我們要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敢于引領,敢于領跑,敢于以有為搏有位,讓江西走在全國前列。
部隊節約領跑綠色發展心得體會 篇3
黨的xx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作為新常態背景下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并指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中央《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必須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由此可見,綠色發展在新常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綠色發展的理論基礎是可持續發展。地球生態系統對于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活動具有一定的承載力,但這一承載力是有限度的,資源消耗不能超過其再生速度,污染排放不能超過其自凈化能力。發展規模一旦超過承載力限度,生態功能就會退化,人類賴以生存和傳承的環境也就隨之逐步劣化。所以,我們的發展追求,必須在生態承載力約束之下。工業化發展到今天,全球各國的發展都已經接近甚至在一些方面超過了地球生態承載力,這是全球出現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持一個原則:人類發展活動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不得超過地球生態系統的承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