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致良知》心道德事心得_《致良知》反省心得范文(精選3篇)
2023《致良知》心道德事心得_《致良知》反省心得范文 篇1
陽明心學也稱'良知“學。
了解與接觸良知心學已有兩年余,之前的學習僅僅是偶爾的閱讀與感悟,也知道陽明心學的幾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無物”。但是真正認真不間段的修習這些“心法”,還是始于這120天與溫州致良知學習小組的共同學習。近4個月的學習,是我出社會以來接受最系統(tǒng)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頗多,需要感謝的人也很多,120天的學習,因為文言文的難懂,因為每日讀書寫心得點評的費時,有些同修選擇了退出,能堅持下來的同修從開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悅,我親身感受到120天的學習帶給一個人內(nèi)心的變化與能量的提升,讓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偉大而神奇的能量。
陽明心學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學就是在紅塵生活中,在企業(yè)經(jīng)營中,一門“事上磨、心上覺、為善去惡”的內(nèi)求修心之實學,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達致良知。
掩傳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點心得。
第一點:立志。陽明先生在37歲貴州龍場悟道后,在28.3《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談到學習的四個次第:立志、勤學、改過、責善。陽明先生開示學生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與志者。故立志而圣則圣,立志而賢則賢。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無所成。學不勤者皆因志不篤。回想走過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堅、不高,導致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時,如果不是因為此次學習致良知,終日為利為名所奔波勞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卻,或者說懶得提及此一說。當陽明先生告誡學生,如不立必為圣賢之志,人生終無所成,才領悟到志不立,則無志可奪,也就放棄自己、隨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賢志者,就是堅定明確人生前進的方向,達致良知,按照圣賢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對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學習之“立志”,如佛學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點:去傲。在107.31《書正憲扇》一文中,陽明先生談到: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回想走過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為謙虛而受益,驕傲而落敗,而哪傲滿之心可謂如魅隨行,潛藏至深、不易覺察。活到老,學到老,為學處世,傲念在心則滿,只要心頭“傲”字不除,學習斷然難進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謙虛、越是無知的人越傲慢。傲滿之人要么一事無成,要么就是事業(yè)停滯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納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點:至誠。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誠通靈,至誠即道,一誠抵百術。陽明心學致良知、大學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門宗教,"至誠"都是入門修習的唯一鑰匙,無誠則不得入。誠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實現(xiàn)任何一門實學至理的知行合一。
通過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習,我感覺到一個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遠,這是能量場的力量,有圣賢者指引,有同修責善砥礪。內(nèi)心開始安靜下來,變得更有力量,不再輕易受物所奴,開始懂得拒絕與區(qū)分不靠譜的人與事。之前120天的學習只是起點,致良知的修習沒有終點,終生學習,終生踐行。我想修好自我,發(fā)揮出達致良知的偉大力量,經(jīng)營好家庭,進而經(jīng)營好企業(yè),為公司員工伙伴追求物質(zhì)與精神的雙重幸福,為公司成為最具幸福感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而付出努力,立志幫助100名員工成為事業(yè)合伙人,傳播1000名同修學習陽明心學。
2023《致良知》心道德事心得_《致良知》反省心得范文 篇2
作為一名一中人,只知道王陽明,但卻沒有真正了解王陽明的陽明心學,我深感慚愧,后來,在縣委的要求下,大家都參與了《致良知》的學習,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并知道陽明心學的幾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無物”。
但是真正認真不間段的修習這些“心法”,還是始于幼兒園的集體學習。這段時間接受的教育,感慨頗多,需要感謝的人也很多,讓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偉大而神奇的能量。
陽明心學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學就是在紅塵生活中,在企業(yè)經(jīng)營中,一門“事上磨、心上覺、為善去惡”的內(nèi)求修心之實學,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達致良知。
經(jīng)過幾天持續(xù)地學習,這幾天感受頗深。
首先感受最深的是----立志。陽明先生在37歲貴州龍場悟道后,在28.3《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談到學習的四個次第:立志、勤學、改過、責善。陽明先生開示學生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與志者。故立志而圣則圣,立志而賢則賢。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無所成。學不勤者皆因志不篤。回想走過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堅、不高,導致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時,如果不是因為此次學習致良知,終日為利為名所奔波勞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卻,或者說懶得提及此一說。當陽明先生告誡學生,如不立必為圣賢之志,人生終無所成,才領悟到志不立,則無志可奪,也就放棄自己、隨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賢志者,就是堅定明確人生前進的方向,達致良知,按照圣賢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對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
其次,去傲,在107.31《書正憲扇》一文中,陽明先生談到: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回想走過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為謙虛而受益,驕傲而落敗,而哪傲滿之心可謂如魅隨行,潛藏至深、不易覺察。活到老,學到老,為學處世,傲念在心則滿,只要心頭“傲”字不除,學習斷然難進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謙虛、越是無知的人越傲慢。傲滿之人要么一事無成,要么就是事業(yè)停滯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納百川千流成其大。
再者,至誠,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誠通靈,至誠即道,一誠抵百術。陽明心學致良知、大學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門宗教,"至誠"都是入門修習的唯一鑰匙,無誠則不得入。誠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實現(xiàn)任何一門實學至理的知行合一。
最后,通過學習,我想修好自我,發(fā)揮出達致良知的偉大力量,經(jīng)營好家庭。我的內(nèi)心開始安靜下來,變得更有力量,不再輕易受物所奴,開始懂得拒絕與區(qū)分不靠譜的人與事。通過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習,我感覺到一個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遠,這是能量場的力量,有圣賢者指引,我們會走得更遠。
2023《致良知》心道德事心得_《致良知》反省心得范文 篇3
何為“仁愛之心”?陽明心學說讓我們放下私欲,便能生起一份仁愛。白老師在回答中說:“要擁有這份仁愛,要有這么一份擔當,和報效祖國的能量。”我的理解是,要擁有一顆仁愛之心,擔當、崇高感、洞察力三者缺一不可。早在多年以前,任正非的著名語錄已經(jīng)廣為流傳:“華為沒有院士,只有院土。”因為擔當,因為崇高的使命感,華為才得以快速發(fā)展壯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回歸初心,回歸仁愛之心,才能洞察發(fā)聲者的訴求。
何為“無聲的呼喚”?因為無聲,所以這種呼喚是細妙的、微妙的,很難被覺察到,盡管很難被察覺,但是它卻給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那就是如何塑造以客戶為導向的思維。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以一顆仁愛之心,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感知別人感知不到的東西,才能洞察什么是“無聲的呼喚”,才能實現(xiàn)與“無聲的呼喚”進行無縫鏈接。
今天的品牌該如何定位?像慈母一樣感知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求,以一顆仁愛之心傾聽消費者的“無聲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