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說案明紀心得體會(精選3篇)
觀看說案明紀心得體會 篇1
4月8日,我觀看了《說案明紀》 教育片,通過學習,使我充分認識我們一名黨員 教師,必須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堅定黨的領導核心地位,保持黨的先進性。
一、以案明紀,廉潔勤政 一是要以學習黨的xx大報告和黨章為重點,以實踐“三個代表”為主要內容,認真 解決思想、組織、作風上存在的問題,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增強黨性修養,提高拒腐防變能力。二是要結合實際,開展“兩個務必”的教育,保持清醒 的頭腦,弘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三是要繼續開展黨紀條規和法律法規教育,不斷增強黨員干 部的紀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重自警,身體力行,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和廉潔從政,經受住在 市場經濟條件下腐蝕與反腐蝕的考驗。
二、為人師表,廉潔從教 廉潔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本質要求。“天地君親師”,體現了中國人尊師重教的傳統。教 師之所以受人尊重,因為他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因為他的職業是神圣的,擔負著培育下一 代的艱巨任務,因為他是人師,是人之楷模。
廉潔從教要從我做起。經驗證明,身教重于言傳。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雖令不從。”只有教師本身有光明,才能照亮學生;只有教師心中有火種,才能點燃 學生。
“己之不廉,何以育人”,只有廉潔從教,教師才具備道德上的感召力。作為教師, 擔負著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教師如果率先垂范廉潔奉公的優良品行,不僅對學生進行言傳, 而且還以身示范, 一方面教育青少年學生認識腐敗之丑惡和危害性, 另一方面教育學生做一 個清廉純潔之士,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人才基礎。同時還以教師的廉潔形象來教育、影響、 感化社會中的成員,使腐敗不廉分子可恥,反腐倡廉有榜樣,這樣有助于社會不正風氣的匡 正。論財產教師兩袖清風,一無所有,但教師卻富有,我們擁有無數學生對我們愛的回報。
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潔。”說的是不受賄賂,不接受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貪圖財 貨,不沾不污,立身潔白。這是為人的根本。教師作為肩負社會育人大任的工作者也當以廉 潔立世,為真為善為美。廉潔是師道之前提,師道是立教之根本,廉潔也是教師職業的本質 要求,是教師形象的感人魅力。
觀看說案明紀心得體會 篇2
4月8日晚,石花木材檢查站組織班子成員集中收看了襄陽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播出的《說案明紀》。該期主要講述了宜城市劉猴鎮原黨委副書記李儒軍利用職務便利收受賄賂的貪腐案件。節目警示教育作用明顯,催人警醒。
作為林業基層執法單位負責人,我感覺自己身上責任重大,工作中必須要帶頭學法、懂法、守法。既要潔身自好,也要緊盯單位黨風廉政建設工作不放松。
一是加強黨紀法規及廉政教材學習。李儒軍法紀意識淡薄,一步一步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作為一個受黨培養多年的黨員干部,一旦缺失了法律知識,就不能算作一個優秀的領導。作為單位一把手,不僅要加強自身的法律知識學習,在新常態下確保任何時候都不迷失方向,時刻與局黨組高度保持一致,而且還要教育本單位黨員干部進一步強化黨性意識,提高黨性修養,增強廣大黨員干部對黨紀國法的了解。自覺樹立遵紀守法意識,著力加強干部隊伍作風建設,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牢牢筑起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自覺加強預防職務犯罪,珍惜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把握好人生航向,堅持做到拒腐蝕、永不沾。
二是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對照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要求,強化工作落實,對照建立和完善懲防體系的要求,健全管理機制,強化對本單位重要崗位和重大事項的監督,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實。同時要注重常態化監督,形成班子成員之間多"拉袖子"照鏡子"說問題",防微杜漸。
三是強化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工作理念。引導本站黨員干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加強大局意識、公仆意識、服務意識。結合我站開展的三抓一促活動使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積極樹立林業文明執法窗口形象;堅持依法行政,著力按照法律法規和政策開展工作,完善和規范崗位職責,堅持實施黨務、政務、財務公開,保證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觀看說案明紀心得體會 篇3
為認真貫徹黨的xx屆四中全會精神和中紀委五次全會、省紀委十次全會精神,充分反映襄陽市委、市紀委監察局反腐倡廉的決心,以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全市廣大黨員干部,以優良的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形成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由襄陽市紀委監察局與襄陽廣播電視臺精心策劃合辦的黨風廉政教育欄目《說案明紀》將于本月29日(周四)20:00,在襄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襄陽一套)進行首播。
《說案明紀》以發生在襄陽的貪污腐敗、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失職瀆職等典型案例為基礎,通過講故事等多種形式,邀請相關領導、辦案人員、反腐專家、心理學專家、律師等對案例關鍵節點、涉案人員獨有特性、教育著力點進行深入剖析,力求說故事娓娓道來、明黨紀諄諄入心,用身邊人身邊事警示教育發人深省,從而打造黨員干部廉政教育的課堂、人民群眾了解反腐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