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觀后感(精選5篇)
《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1
朝圣的路
關于岡仁波齊的知識:岡仁波齊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并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幸福,常年在此處轉山的信徒不斷。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等認定為世界的中心。據說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也就是指岡仁波齊。
昨天晚上去看了電影《岡仁波齊》,電影平靜的沒有波瀾,太真實了,開篇就是藏民日常的生活,早上起來,給煙囪爐子里再塞進兩個柴,然后燒水煮飯,每一家一天的生活如此開始,村子里的人來回的走動也是那么真實自然。
首先是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后決定完成父親的遺愿,帶著一生未娶照顧他們兄弟三人的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圣。叔叔坐在壩子上和尼瑪扎堆說,他一輩子哪里也沒有去過,只是想去圣山和拉薩實現一生的愿望。
恰逢鼠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聽說了有人要去朝圣,村子里一家家的人都跑來問是否可以同行,大家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圣隊伍,同行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心愿卻總是一樣的。最后出行的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且自幼殘疾的屠夫、年少的小姑娘。在信仰面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原來只是知道藏民一生的愿望就是要有一次磕長頭磕到拉薩朝圣的經歷,在西藏的時候常在路邊見到心無旁騖磕長頭的人,卻并不知道其中更深層次的含義。這次看電影才知道從小建立起來的信仰何其偉大,就算是身懷六甲也無所畏懼,次仁曲珍在朝圣的路上生下了孩子,在藏民的心里,朝圣路上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寓意著希望和福氣,次仁曲珍繼續著磕長頭朝圣的路,并沒有因為是新產婦就有所懈怠,新生兒躺在隨行的拖拉機里,安靜生長。
每天晚上大家聚在帳篷里的時間,是對一天的總結和次日的規劃,好幾次,尼瑪扎堆的叔叔楊培,也就是朝圣隊伍里年齡最大的長者都會給大家說:每一次的祈愿要想到眾生的幸福安康!每一次聽到他說的話,再看到所有人全心信服的樣子,我的內心總是升起莫名的感動,就算是平凡的藏民,一路艱辛,心中的愛也不僅僅是關乎小我,如此大愛令我深受觸動,所謂修行,唯有眾生喜樂安康才是目標!
隊伍堅定的前行因為遇到了河流而被打斷,楊培叔叔告訴大家繼續,于是所有的人脫下羊皮的圍裙,繼續無懼涉水的長身磕頭,看著陽光照耀下突然輕裝的他們,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讓我突然明了:當這涉水成了煩擾,前行便是痛苦;當這涉水變成歡樂,陽光亦是明媚。所謂萬法唯心,所有困難的境界都是幻象,我們日常生活的心境是不是也如此呢?
有信仰的人總是善良和體貼的,就算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院救護,而他們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前行,這里沒有人抱怨,沒有人遲疑,如此朝圣之路,猶如佛經上講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有這些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怎么還?所造的業如何消?當你經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終于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家默默的集體站在那里遙望施禮,內心的激蕩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能平靜,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一個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圣山還在遠方,但是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的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xx多里的朝圣之路......,電影最后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漸漸拉遠的隊伍,轉山尚未開始,經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去往圣山的道路還在前方,這樣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生活中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屏幕,每一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雖然我從小生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并沒有那樣近距離的了解過藏民的朝圣之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心升起對電影攝制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的基礎,如此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我們從電影里只是看到沒有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幡美麗而神圣,可是我卻很清楚走到那里絕大多數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攝制組卻在如此身體巨大的挑戰下完成了這部具有非常意義的電影的拍攝,如此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實再現難能可貴,如果你想要看這部電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2
抽空去看了《岡仁波齊》,也確實需要放松和跟著他們進行一次朝圣,哪怕只是遠觀。
影評簡介:
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后決定完成父親的遺愿,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圣。時正鼠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圣隊伍。這支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xx多里的朝圣之路......
羞愧
是的,羞愧!
這是我看到影片后的第一反應。后來想想我為什么會覺得如此羞愧,不僅僅是自我評價和自我要求,最重要的是我一直覺得自己也算是個有信仰且在行動的人,但看到他們才知道自己給自己的虛妄太多了。
他們走出村子,踏上國道,砰地下跪,我頓時淚崩!我想起了20xx年一路西行的路上看到的騎行者、去朝圣的藏民,還有拉撲楞寺里的那個小男孩;我想起了在靈光寺舍利塔旁失聲痛哭的善男信女、圍坐在舍利塔腳下的朝圣的藏民。
他們不問結果,簡單純粹去做!想太多,做太少!這是不是我們的通病我不知道,但卻是我的。
信仰
時常開玩笑說自己是個有信仰的人,之所以用調侃的語言,著實因為不自信。不自信大家對于有信仰的反應,也同時不自信自己的信仰。也許是覺得空泛,也許是覺得自己太過標榜,所以說著說著就變成了調侃。
不過經常掛在嘴邊的也確實淺薄了些,卻有些自我安慰的意味。家徒四壁的屠夫每次殺生后以喝酒來讓自己心里舒服點,楊培為了哥哥的孩子終身未娶,剛生完孩子的母親加入了磕頭的行列,遇到積水脫掉衣服磕過去的大家,他們從未說過自己的信仰,一大早開始的長頭,每天晚上睡覺前的念經,如果沒有信仰,又怎能堅持?!
人與自然
前年的一路西行,穿過盤旋的山道,大片的云在眼前,一路荒蕪,又一路豐富。吃喝住用行,取之于大自然,又再次回歸于自然。冰河上的冰塊鑿開來燒成水、山谷里的樹枝撿起來生成火、人死去的軀體放下來讓兀鷲吞食,原來人與自然可以這樣完美統一。
突然覺得我們的生活浮夸而又淺薄,每一次的分享,每一次的求贊同,每一次的炫耀,仿佛需要嚷嚷著滿世界都要知道,然又有何意?
我需要的很少
是誰說了這句話,我不記得,仿佛我也說過,當然你也可以認為我站著說話不腰疼,不過目前我依然持此觀點。
一米二的床鋪,一日三餐的飲食(或者可以兩餐),幾件衣服,兩三本書(也可圖書館借閱),這么一算,即使在大城市里,算上交通電話費用,讓自己生存下來也不是難事。
我們需要的很多,于是想起了電影《七宗罪》,片頭便是人的口腹之欲,看著飯店廣告里的美食宣傳,再次覺得自己完了,我在掃大家的興致。
塵世中的修行
并非刻意受苦,朝圣是一種修行,我們在生活里修行,無高低貴賤之分。活著之上的東西我們不需要嗎?我不信!即便如《萬物的簽名》里在生活橫沖直撞百折不撓的亨特,他喜歡的除了錢和植物,還有哲學和書。修行的力量是向上的力量。朝圣也好,堅持也罷!
比阿特麗克斯對她十五歲左右的養女普魯登絲說“沉默是另一種虛榮!”驚愕!仔細一品,仿佛有幾分道理,于是發出一點感想,也是一個自我總結,算做修行!
《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3
有信仰的人總是善良和體貼的,就算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院救護,而他們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前行,這里沒有人抱怨,沒有人遲疑,如此朝圣之路,猶如佛經上講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有這些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怎么還?所造的業如何消?當你經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終于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家默默的集體站在那里遙望施禮,內心的激蕩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能平靜,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一個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圣山還在遠方,但是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的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__多里的朝圣之路......,電影最后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漸漸拉遠的隊伍,轉山尚未開始,經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去往圣山的道路還在前方,這樣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生活中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屏幕,每一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雖然我從小生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并沒有那樣近距離的了解過藏民的朝圣之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心升起對電影攝制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的基礎,如此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我們從電影里只是看到沒有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幡美麗而神圣,可是我卻很清楚走到那里絕大多數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攝制組卻在如此身體巨大的挑戰下完成了這部具有非常意義的電影的拍攝,如此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實再現難能可貴,如果你想要看這部電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4
看《岡仁波齊》之前,老天爺頗為應景地設計了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橋段——趕在濟南悶熱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陣夾雹帶雷的驟雨。這使得準備出門擠公交去影院的我,聽著窗外鐵皮雨搭上沒有一絲懈怠之意的雨點聲和不時傳來的充滿恐嚇意味的雷聲,頓生一種仿佛要作一場朝圣之旅的虔誠感和悲壯感。
當然,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略顯夸張的感受,還因為提前知道《岡仁波齊》是一部有關藏民朝圣的影片。
說它是故事片,但其實更像是紀錄片。影片幾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現一段生活、一種狀態,而不像是表現一個分明有編劇設計的故事。當銀幕上那一群自發去拉薩岡仁波齊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頭、起身、夜宿、念經,它所完成的不僅是對片中人物的行為盡量如實的還原,也是電影表現手法上對“重復”的不斷運用或顯現。重復的用意何在?
顯然,用來與內容相對照,影片里的這些重復隱含著在各種“變數”面前益發凸顯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條的“定理”。電影設計的“變數”體現在一路之上的氣候多變、孕婦產子、拖拉機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節,但諸般考驗又都在眾人日復一日的重復性動作中變成“執著”“篤定”“堅不可摧”“毫不動搖”的信仰的力證。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雖然其中不乏真誠的情感,但單純地展示信仰的虔誠,卻也難免流露出一種他者視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實上,信仰與生存之間的關系,在許多優秀的影片里被闡釋為“救贖”;但吊詭的是,恰恰在有關西藏題材的國產片中鮮有觸及(去年的《塔洛》在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這里被懸置。信仰成為一種無須討論、無須思考,更無須懷疑的生命記憶而非選擇,如同《岡仁波齊》中那個還沒學說話就先聽到念經、還沒學會走路就先參與了磕長頭的旅程的新生兒一般。
然而,這樣一種不問來由、不問結果、單純而熾熱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存在不斷放大、彰顯、渲染、刷新其意義。此意義不是指向對于這一種或那一種、“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懷疑,而是對信仰本身的尊重與敬畏。以此,或許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視角,而賦予普遍關懷的新的可能性。
現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問題。尋求信仰,貌似成為治愈現代社會滋生的各種精神疾患(還并非身體病痛),如空虛、迷惘、厭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過度標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卻往往徒有虛表,顯得可疑,更其敗壞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應該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屬性。何謂“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著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圣”的目的地的執著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5
《岡仁波齊》偽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為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在卻又并不是依靠何般戲劇性的沖突,而是對朝圣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峰,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簡單,在藏傳佛教里他們認為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動的期望,不遠千里的朝拜之路,構筑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為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為,會認為它是一種落后的愚昧,而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非常巧妙,他并沒有糾結于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眾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于深植于這群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圣之路上,這個由不同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圣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嘆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壯麗的西藏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樸實,而劇情的植入,再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為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于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并不少,但卻鮮有一部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樸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