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心得體會(精選7篇)
茶道心得體會 篇1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看萬千世界,人生百年,宛如浮云;若非宿緣,豈能相遇?”在茶文化課上,終于看到大益八式的現場表演,課上短短的幾十分鐘讓我們以益之韻之大益八式感受中華茶道的博大,也品味人生海闊天空的淡然,下面就說一下我自己的一點感受和心得。大益八式”給人的是一種靜心享受的過程,重在一個“慢”字,講究動作的輕柔、優美、連貫。大益八式分為洗塵、坦呈、蘇醒、洗塵、養成、身受、分享、放下。洗塵實際上是指茶道演習開始時身與心進入一個干凈的境界過程。即包括入禮、禮拜宗師、禮拜客人等步驟;坦呈指向一個動作,即將茶席鋪開,在茶席上擺布茶具的動作。這里的坦呈有兩層含義,一是待客之坦白誠懇,二是茶具的呈現、展示。蘇醒是指在泡制過程中“溫杯洗具”的過程。這一過程,茶具的溫度得以提升,可以使茶具里面的能更好地施展色、香、味、型的特點;法度,是指取茶,所謂量不在多,適度就好,正是取舍有度,知足常樂,動作上要求輕柔;養成是茶湯沖泡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它對水溫有著嚴格的要求,水溫的掌握對茶性的展現極為重要,前面幾式均是為此做鋪墊;身受,它是茶者品茗感悟一杯茶的過程,先己后人,益己利人這是茶道所提倡的;之后是分享和放下。在這整個茶藝表演過程中,我更是深深體會到一杯好茶不是說出來也不是寫出來的,還是要動手泡出來的。所謂的鳳凰三點頭、懸壺高沖等等,來不得半點偷工減料。俗話說得好: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工。中國茶道文化是一種包羅萬象、融會世間萬物、順乎自然的美學、哲學、綜合科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茶道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于如何發掘,如何尋求,如何品悟。茶人能品悟多深,茶道便有多深,這也是中國茶道的博大精深之處及它國茶道無法比擬之處。這些都足以令華夏子孫為之振奮,為之驕傲,為之盡綿薄。
清代鄭板橋詩云:
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正是心之靜。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
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喝茶能夠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對于很多喜歡喝茶的人來說,泡茶或許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閑暇時,泡一壺茶,靜心、養性。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
喝茶品茶是一個好東西,而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所以雖然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可能不會精心研究茶藝茶道,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通過閑暇時喝喝茶來達到修心養性的效果。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于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征,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最后,真的很榮幸在大學生涯中可以選修茶文化這門課程,讓我從之前的只會喝茶如飲料的人得以明白茶文化的真諦,了解茶文化的歷史,茶的種類,好處多多。雖然時下一些酒文化、咖啡文化、可樂文化等這些在充塞在各種媒體的時尚版塊中大放異彩,但是我仍然相信,通過對新時代青少年的教育與熏陶,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茶文化定能在今后為世界人所崇尚。愿在茶文化的學習中,積淀更多安定優雅的氣質,平靜謙和的面對今后生活。
茶道心得體會 篇2
學期,抱著對茶文化的強烈興趣,我選修了校選課“中國茶文化”。通過一學期的學習,我對中國茶文化有了更加系統深入的了解。
任課老師運用幻燈片和自身專業知識詳實地講解了茶的文化及分類、茶具的發展、茶藝與茶館經營。
對我來說,最受用的就是學習了茶葉的分類以及各類茶的特性。
(一) 茶葉根據加工工藝的不同,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烏龍茶
(即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根據季節的不同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根據熏花種類的不同分為:素茶和花茶。茶葉的制造程度不同,也可分為:初加工,深加工。
1) 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 、洞庭碧螺春 、黃山毛峰 、廬山云霧 、六
安瓜片 、君山銀針 、信陽毛尖 、武夷巖茶 、安溪鐵觀音 、祁門紅茶
2) 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干燥等
典型工藝過程制成的茶葉。其干茶色澤和沖泡后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堿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干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3) 紅茶,以適宜制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調、揉捻(切)、發酵、
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開始創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香氣物質從鮮葉中的50多種,增至300多種,一部分咖啡堿。兒茶素和茶黃素絡合成滋味鮮美的絡合物①,從而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品質特征。
4)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是我國幾大茶
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制法,其品質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并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嘗后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5) 白茶,顧名思義,這種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區不多見。白茶是我國的特
產,產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臺灣省也有少量生產。白茶生產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最早是由福鼎縣首創的。該縣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這種茶片生產出白茶。茶色為什么是白色?這是由于人們采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曬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白茶最主要的特點是毫色銀白,素有“綠妝素裹”之美感,且芽頭肥壯,湯色黃亮,滋味鮮醇,葉底嫩勻。沖泡后品嘗,滋昧鮮醇可口,還能起藥理作用。中醫藥理證明,白茶性清涼,具有退熱降火之功效,海外僑胞往往將銀針茶視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種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尤其是白毫銀針,全是披滿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狀挺直如針,在眾多的茶葉中,它是外形最優美者之一,令人喜愛。湯色淺黃,鮮醇爽口,飲后令人回味無窮。
6) 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這種黃色是制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
的結果。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茶芽葉細嫩,顯毫,香味鮮醇。由于品種的不同,在茶片選擇、加工工藝上有相當大的區別.比如,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采用的全是肥壯的芽頭,制茶工藝精細,分殺青、攤放、初烘、復攤、初包、復烘、再攤放、復包、干燥、分級等十道工序。加工后的“君山銀針”茶外表披毛,色澤金黃光亮。黃茶具有“黃葉黃湯”的特色,屬于輕發酵茶。這種黃色主要是制茶過程中進行渥堆悶黃的結果。黃茶可分為黃大茶、黃小茶和黃芽茶三類。黃大茶:著名的品種有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黃小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湖南岳陽的北港毛尖、湖北的遠安鹿苑、浙江的平陽黃湯等。黃芽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岳陽的君山銀針、四川名山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浙江德清的莫干黃芽等。
7) 黑茶屬全發酵茶。由于原料粗老,黑茶加工制造過程中一般堆積發酵時
間較長,葉色多呈暗謁色。主產區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等地。黑茶采用的原料較粗老,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類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此茶主要供一些少數民族飲用,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群眾喜好飲黑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加工工藝上,黑茶也有自己獨特的工藝。
(二) 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
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1) 茶聯的集大成者《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認為:“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2)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3)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4)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5)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6) 茶道學者金剛石提出:茶道是表現茶賦予人的一種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7) 中國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8)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9)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10)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11)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是以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我認為茶道不單單是一種烹茶技術,更是一種修身養心的方式。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心性。日本的茶道精神追求:和敬清寂。和敬是敞開心扉、互相尊重的意思;清寂是不弄臟茶室,保持潔凈。日本茶道傾向于通過沖泡茶的過程呈現莊嚴的儀式感,表達日本人的內斂謹慎民族精神。而中國的茶道更類似于結合了對自我修養的提高,如朱熹所說“正心誠意修身”。在品味茶的香醇同時,尋找人生樂趣,體會人生哲理,提升個人思想境界。
茶道心得體會 篇3
茶藝與茶道學習心得體會因為個人對茶的喜愛,我報名學習了茶藝,在7天的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7天的學習即將結束,雖然當前我只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藝培訓學習開設這樣關于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為我們學員教授了茶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臺。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鑒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騷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源于對“茶”的喜愛,懷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終于將學習茶道的小夢想付諸于行了。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打開“茶道”這只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飲茶的習慣及愛好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了,開啟更多愉悅之情。
短短幾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紅茶泡法、閔式沖泡四款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閱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閱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有時因為課時的原因,未能更為詳盡,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茶藝學習,對我來說,才是剛剛開始。
茶道心得體會 篇4
茶,對中國人來說,沒有不會喝的。
跟精一老師修習茶道,常聽她說,看上去我們是在品茶,其實我們是在通過品茶品自己、品生活。茶道的體驗,是藉由老師的引領,以茶為師,以己為師,通過體驗了解自己生命狀態的一個過程。
茶道教室
這次的茶道體驗課主題是“童蒙養正”,通過“養正”延伸到對“禮”的表達。
茶道體驗中,要求同學們的坐姿端正,內心寧靜,然后細細的品茶。一個“正”字、一個“靜”字都是我們對茶、對自然、對一切因茶而起的緣的恭敬與感恩,這也就是“禮”啊!
什么是正?實際上至誠就是正。《易經》講歸位為正。通過茶道的體驗來養正最是方便的法門,在茶道的儀軌中、沖泡的技法中無一不是從“正”字入手打基礎。
什么是靜?通過調勻呼吸讓內心進入寧靜的狀態,這是回歸內在能量源頭的路徑,是創造力綻放的起點。當我們的內心歸靜后方能品出茶的真滋味!
寧靜
至誠
我國古代非常講究用茶來養生,講究五臟對應五味:肝臟好酸味、肺臟好辛味、心臟好苦味、脾臟好甘味、腎臟好咸味。苦乃茶之本味,茶是五味之上首,是諸味之上味也,因心臟好苦味。心臟好,則諸臟安也。
日本在隋唐時期有很多人來中國學道、學茶,他們認為中國人心臟無病,都是因為吃茶的關系。
今天的體驗課用的是六大茶類(中國的茶有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六大類)中的紅茶,夏季在五臟中對應的也正是我們的心臟,所以夏季是養心的好季節,喝紅茶還可以消暑解渴,除濕,帶出身體里的重金屬,還可以解鹽毒。
能做到一個小時的“正”和一個小時的“靜”,對好動的同學們來說是有挑戰的,但是同學們都體驗的很投入、很認真、很有秩序。
5:20分同學們在帶班老師的引領下來到茶道體驗教室門口安靜的等候。
然后由玄義老師帶領大家向至圣先師行禮,整個教室都被虔誠的行禮氛圍籠罩著,頓時大家的心都不自覺的莊重起來。
接下來,同學們安靜的入座,由玄義老師給大家講解茶、茶具以及茶葉的基礎知識;中間精一老師協助,為同學們講解了擺放在面前的土樣以及茶樣,通過對“正”字的了解為大家分享了茶席儀軌中一些禮儀細節……
20位同學分別由坐在茶桌兩頭的玄義老師和精一老師各負責10位,為了讓同學們有更多的機會充分體驗,奉茶環節是從泡茶臺開始,由同學們自己分別為旁邊座位的同學奉茶,這個互動環節讓同學們體驗到為他人服務的快樂,也從中了解和掌握了奉茶的手位禮節。
時間過得真快,同學們意猶未盡,已經到下課時間了,
6:30在玄義老師的引領下,大家全體起立,由精一老師帶領大家讀感恩詞:
感謝天地造化之恩;
感謝父母養育之恩;
感謝師長教誨之恩。
整個茶道體驗課緊湊、流暢,盡管是在炎熱的夏季,但是在老師們精心布置的清涼茶室中,伴著茶香,我們安安靜靜的度過了美好的一個下午。
同學們相聚四海書院夏令營,緣結當下,珍惜歡喜!
茶道課心得體會的范文篇3
茶道課心得
首先,老師們十分的用心,把教室布置得非常雅致。進去后就讓人感覺到非常的清靜,身心都好像沉靜放松了下來。
在茶道的學習中,老師非常的耐心,一步一步地示范并講解。而且還會十分細致地為同學們糾正不規范的動作,很讓人感動。
在練習茶道的時候,我覺得雖然我們也是在專心致志地練習,但是感覺絕對不同于平時做作業、寫論文,覺得整個身心都是在放松的,好像有一股寧靜的力量。內心變得平靜,好像還感覺到一絲敬畏,而且覺得自己當時不再被一些瑣事所煩惱。
最后,非常感謝老師提供的茶道課程以及老師們耐心細致的教導!
茶道心得體會 篇5
一節茶藝課的感想
泡茶時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態,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只要用心去體會,便會收獲很多。
茶藝并不只是簡單的泡茶、品茶,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對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為人之道: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個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學會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賦予了世間萬物生命與靈性,若給予它們尊重和理解,那么它們也會給予你一樣的回應。你愛戴生命,生命也會回饋你。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倒茶要倒七分滿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和謙虛,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和建議的空間,對人或事。這能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覺到我們平和、與人為善的態度。
茶道有四個境界:清、和、敬、寂。
“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凈、幽雅,各種茶具的干凈、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氣和,氣氛也和諧融洽;
“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例如我們常常在泡茶之后洗壺,就是對茶壺的尊敬;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采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采下來之后,還要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嘗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和回味。
茶道心得體會 篇6
因為個人對茶的喜愛,我報名學習了茶藝。
在7天的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7天的學習即將結束,雖然當前我只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藝培訓學習開設這樣關于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為我們學員教授了茶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臺。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鑒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騷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源于對“茶”的喜愛,懷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終于將學習茶道的小夢想付諸于行了。
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打開“茶道”這只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飲茶的習慣及愛好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了,開啟更多愉悅之情。
短短幾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紅茶泡法、閔式沖泡四款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閱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閱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有時因為課時的原因,未能更為詳盡,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茶藝學習,對我來說,才是剛剛開始。
茶道心得體會 篇7
古心茶道課后有感
常言:今朝有酒今朝醉;我言:今夜有書今夜閱。閱讀茶藝先生大美推薦的《品茶圖鑒》,忽然記起要寫課后感想,腦海里浮現善壯和大美在美好生活館門口送別的身影,現在才覺知原來茶藝課已經結束了。因為不清楚還有哪支古琴曲與茶有關,我聽著《酒狂》,寫“茶道”課后心得體會。
為什么來學茶藝?
因為朋友丁丁引領我體會陶瓷和香薰的文人閑情逸致,我才略知道這個世界里有一些人以茶會友,召集茶席雅集;有的通過茶參禪悟道,有的堅持做一個傳統的茶人。現代工業化的浪潮里,還有許多人炒作茶葉猶如股票。在這樣的背景中,我想初步認識茶與人的世界。
從技能方面,我想考個證,或者有一天在有關國際文化交流的工作里用得上。前幾年,我在日本大阪附近短期學習交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實踐,當地民間組織就安排我們欣賞了茶道。那時候,與日本翻譯分享有關宋茶和建盞的皮毛認知,我感受到那位翻譯對中國文化的敬意。我有回歸傳統的愿望,在行茶儀式里,與各色人等分享傳統的茶道,大有無聲勝有聲的妙趣。
學到了什么?
聽課的時候,我覺得很愜意,聽得興致盎然,感受到一個茶人的心態和氣質。對照之下,大美老師每次都講了3、4小時的內容,包括茶的產地、茶的歷史、茶的化學成分、茶的分類、日本茶道、品鑒茶質、4種行茶法。這些知識在四次課里,固然屬蜻蜓點水,略泛一圈漣漪。
作為一個學生課后功夫,我主要把握幾點:
1)閱讀《品茶圖鑒》,
2)觀想行茶儀式的點點滴滴,
3)鍛煉腕力,
4)三五人湊一起喝喝不同的茶,模擬品鑒,從眼耳鼻舌意身去品鑒:
(1)茶葉、茶湯、器皿色、
(2)水沸聲、沐霖甌杯的聲音
(3)水之味、茶之味、
(4)茶器特性
(5)茶葉、茶湯、茶底、杯底氣味
(6)口腔與喉嚨的各種味道、
(7)身體其他部位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