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時刻》觀后感心得精選范文_觀《決勝時刻》心得體會(精選4篇)
《決勝時刻》觀后感心得精選范文_觀《決勝時刻》心得體會 篇1
說在最前面,我沒文化沒歷史修養,如果電影海報和宣傳上寫,如果不熟悉那段電影,你沒資格看,那我就為我的言論道歉!
正文:
如果不是為了最后的彩色開國大典,我可能坐不到一個小時。
這個電影我看完出來以后,挺難過的,這么好的題材,拍出這樣的效果,怎么可能吸引到很多人去觀看?
里面很多情節,比如特務在陳有富周圍神神秘秘幾次交手,劇情就斷掉了;一篇文章寫了3分之1,就跳去了另外一篇,上一篇都沒結束啊喂,編劇在做什么啊?陳是軍人,工作的時候開著軍車,和女主發生感情戲的部分,軍人是這樣的嗎?可以這樣嗎?我很難和軍人聯系起來啊,難道建國以前我黨軍人沒有紀律渡江戰役告捷,雖然勝利但是死傷眾多,導演轉眼就開始表現毛主席一家學外語其樂融融的樣子,感情很割裂啊!!!后面把張的家人帶來他身邊的情節,說好聽點是一家團聚,不好聽不就是人質嗎,如果電影想正面表述tg,導演這個手法真的可以嗎?
我不止一次覺得導演黑我兔,觀影途中經常產生“這樣真的可以嗎”的疑惑,要表現主席的親民,應該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潤物細無聲,而不能給人一種“我要讓你看看我有多親民”的感覺啊,電影里不知道是i演員的問題還是導演的問題,很無語啊這個感覺。
一般的爛片看了也不至于這么生氣,我也根本不會去看,這個電影宣傳我真的,不至于請水軍,那我只能理解為很多人帶著任務去安利了。然后我就抱著期待去看了啊,還約了小伙伴一起,結果一邊看一邊覺得,這到底是什么啊!!!!!
和鵝組里的一個樓主留言的,結果越說越生氣,主旋律這么做,除了敷衍領導,我不知道到底有什么意義,要真正讓大家愛看,基本的講完一個故事都沒做到。想要科普歷史,加深大家的記憶,也沒做到啊。小時候看的地道戰地雷戰不是這樣的啊,就算是之前的建黨偉業建軍大業也不是這樣的啊。
《決勝時刻》觀后感心得精選范文_觀《決勝時刻》心得體會 篇2
9月20日去看的首映,因為之前沒有看過太多的預告和宣傳,看完之后覺得很驚喜。
影片主要講的是國共兩黨之爭,我雖已知道結局,但渡江戰役打響的時候整個人還是很緊張,畢竟戰爭,沒有一刻能讓人輕松。
影片也從不同的視角詮釋了毛澤東的形象,他不止是一個領導人,也是一個父親,是戰友,是朋友,平日里會和孩子一起玩鬧,冒著危險去看梅先生的戲……原來偉人也有調皮可愛的一面……
再一個我覺得這部影片替七十周年提前渲染了氣氛,我幾度淚目,溫情或是悲壯,都讓人心生敬畏感慨。
演員的陣容我也沒想到,很多好演員,有些角色盡管只有幾個鏡頭,也都很用心。包括影片的配樂也請了好多樂團,我一直坐到片尾曲結束才離場,我覺得只聽音樂就能聽哭我了……還有修復的彩色畫面的開國大典,要比黑白的更震撼。
抗日戰爭勝利了,可有些人沒看到新中國,只想一想都很心酸,中國這一路走來有多難,希望我們永遠記得。
也愿中國的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從他們的手中接棒,繼續建設新中國……
《決勝時刻》觀后感心得精選范文_觀《決勝時刻》心得體會 篇3
本以為《決勝時刻》是激昂的,澎湃的,跌宕的,但看完電影后,發現它是溫和的,像一個長者將那段歷史娓娓道來。
我想給我這種“溫和”印象的,是一眾老戲骨們不劍拔弩張卻字字鏗鏘的表演,看高手過招極為爽,表面風平浪靜,內則暗潮洶涌,有好幾場戲都可以看到在平淡語氣的臺詞和面帶微笑的表情中,戲骨們眼睛里卻閃爍著晶瑩的淚花。不刻意為之,不情緒烘托,一滴淚悄無聲息的滑出眼眶,絕。此處要說,戲份不少的青年演員黃景瑜,表演中規中矩,但是在一眾老戲骨面前,還是顯得氣場弱了些。
令人最驚喜的是唐國強老師塑造的更為立體豐富的毛澤東。以往印象中毛主席是軍事奇才偉大領袖高高在上,而在這部片中,我們看到了更接地氣兒的一面,除了在戰場決策中的霸氣側漏,他會和女兒斗嘴,也會孩子氣的小跑兩步悄悄躲在樹后面抓麻雀,也會明明自己想看戲卻耍個小心機說是想完成別人的心愿,更會一臉八卦的關心年輕同志的戀愛狀況。
除了戲骨們舒服的表演,還有背景音樂也極為溫和。除了戰爭極為激烈的場景外,片中的大部分bgm都是舒緩的,平和的,讓人安安靜靜的回顧這段歷史。
娓娓道來并不是毫無波瀾。國共兩黨的節奏其實是不同的。共產黨這邊在認真搞事業:和談,渡江戰役,準備開國大典的同時,也在舒坦的過著小日子,管他英艦入侵還是國民黨的暗殺,都從容應對,大家伙兒該回鄉探親的探親,該進城聽戲的聽戲,該談戀愛的談戀愛,事業生活兩手抓,誰都不耽誤。而國民黨這邊又是暗殺毛澤東,又是寄希望于英軍的支援,顯得尤為緊張。同時,在整體“淡定”的節奏下,兩黨的處事方法和態度也默默體現出了不同。共產黨尊師重教,對老一輩學者極為尊重,國民黨則忙著處罰一眾功臣;共產黨關心土改后的農村生活,城里小商販的收入情況,未成年的小士兵不許參加戰爭,片中具有悲情色彩的16歲少年田二橋,是在求了毛澤東開口后才得意參加渡江戰役,而國民黨這邊14,15歲的新兵卻占了2/5。種種不動聲色的細節設置,已然為勝利方埋下了伏筆。
片中兩場戰爭戲也極為宏大激烈,但也都點到為止,不過私以為也有些槽點。比如在三次警告入侵軍艦后,既然最終決定開跑,為何第一炮打向了軍艦的左右15米處,給了他們反擊的機會從而造成解放軍的更大損失?是為了突出先禮后兵?渡江戰役雙方炮火攻擊后,解放軍穿越火線身后也著了火還毅然向國民黨奔去近身廝殺,以及注定be的田二橋插上勝利紅旗那一刻的犧牲,雖是悲壯卻也有些許夸張和刻意。
最后,彩色修復的開國大典影像,讓人激動振奮,讓人感嘆科技的發展,我國的雄起。整個觀影過程都很安靜,但直到片尾字幕結束,片尾音樂停止,觀眾才在一片掌聲中起身離開,我想這就是觀眾對于這部影片的尊重吧。
回頭想想,我們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大風大浪,如今在世界強國行列中有了姓名,回首過往自然是云淡風輕娓娓道來,我們銘記歷史,那些得與失,傷或痛,苦和甜都沁入血液,深入骨髓,成為吾輩身體中的一部分,激勵著我們穩步向前,自強不息。
此生有幸入華夏,來世還做種花家。
《決勝時刻》觀后感心得精選范文_觀《決勝時刻》心得體會 篇4
這里只提一個最戳我的劇情,總理偉人風采可見一斑——
1.“不允許降落,請立即返航”——拒絕并趕走對面來接他回去的飛機,看你怎么回去;
2.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我們已經對不起一個姓張的朋友(張學良),不能再對不起一個姓張的朋友了(張治中)”——軟語相勸又暗含警告:你看張漢卿西安事變后回去了,然后就被老蔣關押至今,你是不是也想像他一樣?
3.在張治中動搖并表示只想和家人團聚頤養天年時,鏡頭一轉出現了他的家人——原來他早有計劃把他的家人接來并請他留下了,你家人都在這兒了,你還想去哪兒?
軟硬兼施,多管齊下,令人不得不服,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