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天大的小事》心得體會(精選3篇)
讀《天大的小事》心得體會 篇2
我校開展了以“守紀律、講規矩、轉作風、提效能”為主題的思想紀律作風整頓活動,旨在加強全縣黨員干部紀律作風建設,固化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進一步促進各項工作扎實推進、高效落實。作為一名教師,通過學習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重點解決工作責任心不強、紀律松弛的問題。
圍繞遵守黨的各項紀律,堅決糾正在貫徹執行縣局、教委決策部署上打折扣、搞變通的問題。查找是否存在散布意見無所顧忌,公開發表不利于團結,影響教育穩定和諧大局的言論問題;是否有貫徹政令不堅決,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是否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和工作紀律,存在吃喝玩樂、遲到早退、脫崗換崗、不務正業,工作時間辦私事、上班期間玩游戲、上網娛樂消遣等問題。嚴肅查處頂風違紀案件,確保法紀要求執行到位、剛性運行,以作風建設的成效樹立教育好形象。
作為一名教師,要知道如何教會學生學習。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會學生會學。”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體驗和想法,和學生一起尋找真理,并能承認自己的不足和錯誤。把我們自己置身名利之外,以和諧的身心去體驗教育的快樂、知識的力量、協作的美妙,那我們就會發現原來上課是一件多么積極向上的事情。
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應變“傳話”為“對話”,教師要“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同時,要真實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發現,盡量呵護學生的創新性。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見解,也要給于充分的肯定。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大膽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課堂才會充滿活力。
讀《天大的小事》心得體會 篇3
“吃了這碗湯圓,你又長一歲了。”冬至的時候,奶奶總是摸摸我的頭慈祥地說。而我,總是似懂非懂的端著熱騰騰香噴噴的湯圓含糊地應著:“真香,奶奶你也吃啊……”吃完湯圓,我就鉆到爺爺的懷里,纏著他說說關于冬至的來歷。爺爺總是用滿是胡茬的下巴蹭蹭我的小腦袋,再娓娓道來。“冬至呀,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它意味著天會更冷,白天也變長了,當然了,春節也就更近了。今天我們不光要吃湯圓,還有一項重要的事——祭拜爺爺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感謝他們的養育和庇護之恩……”
冬至祭祖在我們老家可算得上件大事。一大早我和弟弟就圍著奶奶,看她把糯米用水泡上三四個小時,磨成雪白的糯米漿,然后用布袋裝著壓到石磨下,慢慢把水排干,生米粿團就做好了。米粿團分成兩塊,一塊做各種造型的米粿,另一塊就是用來做湯圓。接下來就是我和弟弟最喜歡的環節了——搓湯圓!全家人搬來小凳,圍座在竹簸箕邊,一邊聊天一邊搓湯圓。我和弟弟把米粿搓成各種奇形怪狀引來大家哈哈大笑,一大家子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樣子好不溫馨!
到祭拜的時辰了,爺爺摟著我和弟弟來到大廳,奶奶早已在大廳供桌上擺好了包括湯圓和米粿的好幾樣祭品。我和爺爺一起跪在先祖的遺像前,隱隱約約聽著爺爺絮絮叨叨說著家里的事:孩子們都很孝順,雯馨今年六歲了,很懂事也很調皮,家里一切都好……
祭祖儀式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結束了,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緬懷我們的先祖。爺爺說,他的爸爸媽媽一輩子吃苦耐勞,正直又善良,去世的時候親朋好友、村里的人都來送,都在說祖父母是好人。“先祖一直教育我們持家要勤勞、做人要誠實、待人要和善,多念別人的好等等”,爺爺嘆了口氣語重心長地說:“先祖說的這些,我們做的不夠好,接下來就看你們了,可一定要把我們的好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呀!”說到這里,我仿佛看到爺爺一閃而過傷感又自豪的神情。這一切只能留在記憶里了,因為三年前爺爺永遠離開我們了。
俗話說“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國家是由無數個我們這樣的小家組成的,我想,如果每個家庭都把好家風家訓發揚光大,那么我們中華大家庭一定會更加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