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字(精選3篇)
心得體會字 篇1
一場疫情,將全體中國人劃到了一個戰線上。有人一馬當先、勇敢沖鋒;有人執著逆行、初心滾燙;有人默默奉獻、前赴后繼;有人力挽狂瀾、萬夫莫當。在這浩瀚洪流中,有一支力量,青春是他們的標簽,黨徽在他們胸前閃亮。他們敢于直面病毒、旗展劍揚,他們讓“疫”線不一“young”。
“疫”線不一“young”,是因為他們“紅心向黨”。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為什么疫情暴發時,年輕的他們會義無反顧寫下請戰書,就是因為在他們的心里,有一份重于千鈞的擔當。同胞心系,天下興亡。更何況他們是黨員,他們必須在最前方!平日里共產主義的經典著作,讓他們把未來點亮。源于馬列思想的踐行和滋養,讓他們無懼艱險,第一時間就來到了戰場。奮戰在街頭巷尾、道路兩旁,奮戰在“兩山”醫院的施工現場,奮戰在診室病房,奮戰在一切需要他們的地方。熔熔紅心,顆顆向黨。年輕的生命,有了鐮刀和錘頭的印記,就算面對艱難困苦,也會樂觀以對,笑看滄桑。青絲翩然的巾幗,剪斷長發,奔赴戰場;七尺男兒失去戰友,擦干眼淚,依舊在前線奔忙……沒有什么能讓他們停下腳步,堅定信念,追逐勝利之光!
“疫”線不一“young”,是因為他們“胸懷良方”。面對疫情,每個人多少都有些心慌。平靜下來之后,他們心里便有了克敵良方。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任它眼前如何囂張,可將來必定滅亡。年輕就要執著,就要無畏,就要敢沖敢上。于是條條戰線,青春綻放,凱歌奏響。除湖北以外確診人數連續下降,治愈人數節節上漲,各項措施收效明顯,中華大地再迎暖陽。抗“疫”必定成功,勝利就在前方。年輕的他們依然奮戰在一線,哪怕臉上有深深壓痕、汗水浸透了衣裳。運籌帷幄的黨中央,調集一批又一批精兵強將,為湖北祛疾療傷。什么是制敵良方?對于他們來講,就是對于黨心黨性的領悟,光榮傳統的一脈相承、代代不忘。具魄力,敢于擔當;有能力,不怕敵強。良方并不高深,只要篤定信仰,哪怕雨雪風霜。年輕,又富理想,未來必定書寫華章。
“疫”線不一“young”,是因為他們“斗志昂揚”。累了,便席地而睡,可是地板冰涼。但他們卻笑笑說:這就是年輕的、奮斗的模樣。每一刻,都在全力以赴,無論是醫治患者,還是社區路口全時站崗。他們始終一絲不茍、兢兢業業、神采飛揚。這是沒有硝煙的戰場,他們都是先鋒,都是好姑娘、好兒郎。本是享受溫情的時刻,卻因來勢洶洶的疫情,變得彷徨和沮喪。但是他們卻毫不猶豫,逆流而上。喜歡他們果敢堅毅的臉龐,那是宣戰書,那是沖鋒號,那是勇敢,那是責任擔當。看見他們,就看見希望。“全族的龍”把“最硬的鱗”都給了武漢,給了湖北。他們就是“最硬的鱗”,他們能治好“最疼的傷”。所以甩掉陰霾,驅散迷茫。疫情勢微,戰歌鏗鏘。斗爭還在繼續,他們還在奔忙。勝利來自于信仰,也來自于不放棄和斗志昂揚。
年輕使他們的充滿活力、蓬勃向上,也使他們責無旁貸、披掛上陣、獨挑大梁。在抗“疫”戰斗中,老一輩坐鎮指揮、運籌帷幄。年輕一代奮勇向前、縱橫疆場。他們胸懷初心,使命不忘,他們必定能迎來勝利的曙光,因為他們讓“疫”線不一“young”。
心得體會字 篇2
昨天是今天的歷史,今天是明天的延續;愛國愛疆是一種尊嚴,更是一種信念,愛國愛疆主義是我們的民族魂,也是我們的國魂。下面是銘記歷史愛國愛疆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七十年前,我們的先輩用自己的生命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換來了民族的解放,用熱血捍衛著中華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尊嚴。
這是中華民族史上沉重的一頁,這是我們永志不忘的恥辱。
盡管,近百年的歷史中,我們用著一種延續了幾千年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幾經滄桑磨難洗盡了淚水,但這仍吞噬著炎黃子孫的心。落后就要挨打,窮途只有滅亡。它讓每個中國人都為這歷史的積淀而痛心疾首,扼腕嘆息。
轉眼七十年了,七十年有多久?七十年可以讓一個豆蔻女兒成為一個耄耋老人;七十年,可以將一個呀呀學語的孩童變為已過花甲的老人;七十年,可以讓兩代人先后走過“而立”……
今年,世界反法西斯勝利及我國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民族從所謂“東亞病夫”成長為世界體壇叱姹風云的運動大國,一個曾經被肆虐蹂躪的國土輾轉傲立于世界雄林的東方大國!
今天,我們站在七十年的門檻上,去感悟一個民族深邃壯烈的心靈史,去諦視那雄渾深重的民族苦難:“大東亞共容圈”,731部隊,南京大屠殺,毒氣戰,慰安婦,萬人坑......這些血腥和無恥的記憶被那個民族強加在我們頭上時,我們得到的是憤怒,恐懼,還是悲涼?.....如今,盧溝橋的炮聲還在耳邊激蕩著抗日浪潮,我們沒有理由忘卻那些鮮活的面孔,那一群人帶著中國的子弟兵粉碎了法西斯的侵略,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大捷。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畏強暴、不屈不撓、浴血奮戰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從水深火熱中解放出來,他們是永垂不朽的人們。
沒有英雄比抗日英雄更偉大,沒有一個勝利比抗戰勝利更振奮人心。愛國愛疆是一種尊嚴,更是一種信念,愛國愛疆主義是我們的民族魂,也是我們的國魂。在那個苦難的年代,蒼天日蝕,神州陸沉,我們的父輩就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前赴后繼,同仇敵愾,用血肉之軀堵住敵人槍口,敢于用雙手托起炸藥包……中國人民用自愿沖上前線的千千萬萬優秀兒女的血肉,千千萬萬母親、妻子的心,用輾轉千里、送彈的支前小車和無數扁擔,支撐著一場艱苦卓絕的斗爭。于是,在民族危難的時候,無數人手挽手地筑起長城,使衰敗的民族熬過難關,求得再生。
昨天是今天的歷史,今天是明天的延續;只有認識昨天,把握今天,方可把握住明天,一種精神激勵著許多人舍生忘死;今天,這種精神應同樣激勵我們不斷前進。
現在,歷史的堡壘輪到我們去添磚加瓦,七十年留給我們的光明需要我們去持續,懷古思今,我們是否有十足的把握拍著胸膛說我做到了歷史交給的使命呢?于是,我們更有理由讓愛國愛疆主義精神大力弘揚下去,因為沒有人比我們更應該珍惜擁有,珍惜那用血肉鋪就的幸福之毯。從前人接下火炬的那一天,我們便承擔著歷史的重任。我們在記住那些日子的同時,在享受他們打拼下來的民族獨立與人民自由的同時,思考一下,我們是否應該立足今天,做得更好!
或許,沐浴在和平的陽光和雨露中的我們,很少回憶并思索那個遠去的戰爭年代,那段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的歷史。但是,日本侵華的歷史,是每位中國人民心中永遠不能抹去的傷痛,抗日戰爭的歷史,是一曲中華民族在抗爭中走向解放的壯歌,對于中國人民來說,記住那段悲壯的歷史,弘揚那種偉大的精神,珍惜今天改革開放的成果,立足本職,發奮圖強,有所作為,積極發揮自己的光和熱,才能讓21世紀真正地成為中國的世紀!
心得體會字 篇3
十月半,粽子香,是我家鄉的流傳數百年的風俗。每當想起,糯米挾持老火腿的幽香,絲絲縷縷進入記憶,令人遐想……
家鄉在皖南深山,炎炎夏日到來,包粽子的箬葉在山麓上已經舒張開蔥郁的綠影,迎風婆娑起舞。村婦心動了,背著碩大竹籃去,踏著晨光,爬到山頂,一覽無余的箬葉大大小小的盡入眼中。摘回的箬葉捆好,懸掛在老屋的橫梁晾著,村童有了盼頭。
家鄉層巒疊嶂的都是茶園,糧食基本靠買。村口僅有的一點水田,為著十月半的清香,為著一年一度的等待,為著那流傳至今的粽子節,自然是糯稻的天地。耕田插秧,灑肥收割,靜靜等待著那期盼的佳期。糯稻、玉米、黃豆在糧倉里歡聚一堂之時,油菜小麥吐綠山野之際,渴望已久的日子隨著霜降而來。
進入農歷十月,村童開始數手指,到了十二三,心急的村民就開始燒大鍋煮箬葉、棕皮,氤氳的水汽如同粽子的味道。女人蹲在在水埠頭,在青石板上一張一張清洗干凈,疊放在大菜籃里。幾十斤糯米,已經浸透,拌上綠豆紅豆,或者是蠶豆高粱。圍著一個大臉盆,一家人齊動手。粽子里還有板栗、蜜棗、葡萄干和隔年的老火腿。自家的東西,加之鄉村的樸實,一斤米至多包三只粽子。
水汽攜帶著粽子特有清香從鍋蓋的縫隙里,先是一絲,然后一縷。綿綿不絕的水汽把廚房彌漫如縹緲的仙境,就是粽子千呼萬喚出鍋時。掀開鍋蓋,飽滿圓潤的粽子,被棕皮勒著,豐腴誘人。村民早已感慨大方呼朋引伴,親朋好友聞香而來,家家戶戶抬空了八仙桌待客。過節的那幾天,有擺地攤的,有殺豬賣魚的,各種小生意人風聞而來,喧鬧的日子給靜靜的山村帶來一份溫馨與快樂。外出在他鄉的人,也就盡力在十月半前趕回老家,共同享受一份獨得之樂,一杯酒,一個粽子,就是一份心意。臨別時,客氣的村人都是拎上十個八個的一串:“帶上帶上,自家的東西,嘗個味道。”
十月半包粽子的快樂,是我記事以來就有的。除了我村之外,鄰村陰歷六月一、六月六、六月十、六月半,家家戶戶做各種包子與米糕,親眷朋友都互相來往,你家的包子,我家在粽子,禮尚往來著,有夏天的快樂,有秋天的欣慰。
風俗的盛行,總是有一個傳說或者典故支撐著,讓其煙火鼎盛。課文中的粽子和屈原、端午節是連著的,家里的十月半呢?我問過父親和祖父,期待能有一個滿意的答案,結果是在他們的“哈哈”中一笑了之。在縣志里尋尋覓覓,期許能解開內心的迷團,是一言以蔽之,歙東深山多年來有“慶豐節”的習俗。
我想,稱之為“慶豐節”是最樸實的。夏之初,小麥油菜收回家了,忙里偷閑做面點來慶賀;秋之后,水稻玉米搬回家了,就包粽子犒勞自我。夏秋的農忙結束,舉辦一個充滿溫暖的活動,找到一個暢敘幽情的方式,這不就是一種鄉村的慰藉,一份親情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