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采風心得體會(精選5篇)
關于采風心得體會 篇1
以前總是聽人家說起采風,我心中就對其充滿向往。在我大三的 下學期,老師布置了要對徐州三大民間傳說進行采風研究整理,我們 就選擇了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作為對象,去尋找關于他的,在當地 民間還流傳著的傳說。這樣在薛院長的統一指導下,在全組同學的討 論后,我和另外三名組員前往豐縣采風。
20xx 年 4 月 21 日,我們踏上了征程,前往張道陵的老家——豐 縣費樓村。
由于前一天徐州下了雨, 我們還特別擔心到了那邊的村子, 道路會不太好走。后來特地打聽了一下原來當地并沒有下雨,懸著的 心終于落下來了。由于本來就暈車,車子剛開動我就睡著了。后來突 然驚醒,以為到站了,結果只是才剛經過收費站,車子顛簸了一下, 我就醒了。后來我就睡不著了,順便觀察了沿途的風景。四周都是綠 油油的麥田,不時還能看到幾個人在農田里勞作。
10 點半左右,車子到站了,我們終于到達了豐縣縣城。后來知道 那邊并不通車,我們只得打車過去。到了那個村子,眼前的景象讓我 有些驚呆,雖說我家也是徐州的農村,但這里的房屋、環境感覺落后 了好多。當時我就想,這真的就是張道陵的老家嗎?后來在當地人的 指引下, 我們先是來到天師府, 找到了那里的負責人——杜爾賢先生。
他以前是一名教師,退休后就收村里人的委托,在這里看管天師府, 并對張天師的故事傳說進行研究整理。經過一個多小時的交談,杜老 先生給我們講述了好多關于張天師的傳說故事, 比如說能確立張天師 的老家確實是費樓村的“張老漢巧占天門穴”的傳說,張天師保佑后 人的“三次暴風雨避過費樓村”的故事。
告別杜老先生后,我們又在熱心村民的指引下去尋找下一個講述 人——邵長宏。到了他家,他還很熱情的給我們倒了水。他又把他所 知道的張道陵的傳說故事熱心的給我們進行了講述, 他還特意指引我 們去看了傳說中的“藥盒子” ,這令我們興奮不已。
后來聽當地村民說,張道陵的家族還有一本族譜和好多資料,在 張家讓先生的手上。但我們找到他家時,他家大門緊鎖,并不在家。
等了好久,天色也漸漸暗了下來,張家讓先生遲遲未歸,我們心想只 好作罷,沒有看到他手中的資料也真是遺憾。后來,在我們出村子的 時候,碰到了張家讓先生的父親,他把我們帶到了他的侄子家,然后 讓他打電話讓張家讓先生趕快回家, 。很快,我們終于見到了張家讓 先生本人。一進他家,就看到了“道淵源世家”五個醒目的大字。
隨 后他把他多年整理的關于張道陵的資料都拿給了我們看, 我們也見到 了那本族譜。他跟我們說,他把這些東西給我們看,不僅希望我們能 夠了解張道陵,更希望的是我們能將張道陵的文化發揚出去。
采風回來后,我們還進行了一個小小的總結會,大家也暢所欲言, 和組員一起分享我們在采風過程中的見聞認識、心得體會、思考感悟 等。通過這次采風,我也深刻感受到了采風的重要性。作為文學專業 的我們, 平時只能在教室里通過書本和老師的介紹來接觸文學這樣一 門融入了情感語言藝術表現,思維精神等內涵豐富的獨特藝術,缺少 了感情經歷的真實體悟而難以深刻理解。而深入實地考察研究,就能 夠啟發獨特、自我的情感體會和思考。像這次的采風,首先我就了解 了張道陵在家鄉人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然后就是了解了他對道教以 及道家文化的特殊貢獻,對其肅然起敬。這次采風活動真的對我影響 很大,我也從中學到了好多東西,真希望這種活動越多越好。
關于采風心得體會 篇2
隨著新一季開發期的到來,為了讓我們的秋冬季的產品更具市場 競爭力,我們一行三設計師在征得領導同意和支持下,進行了為期一 周對廣州和深圳地區鞋類市場的深度考察。
可以說這既是一個學習的 過程,也是一個反思不足、尋找差距、明確方向的過程。 我們首發第一站是廣州。從友誼商店到萬菱匯,天河城,正佳廣 場。當時感受的是這邊的商場相對人流量不是很大,但都是一些有品 味,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顧客群。每個店面裝修華麗,國內外很多知 名品牌街鄰比櫛,各有特色。像 STELLALUNA 做工考究,它所展現 的每一個細節都相當完美,可以看見這背后有一個龐大的技術團隊, 和多年的經驗沉淀。
思加圖和百麗等一些國內品牌店里產品都很豐 富,像是很多種風格串聯起來的,就像是很多工廠提供大量樣品,再 經過一系列挑選和組織整合,最終形成的一盤貨。雜但不亂,任拿一 只鞋都可以找出能夠和它相呼應的其它鞋款, 這是我們值得借鑒的地 方。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 RUCO LINE 和 Le Saunda。RUCO LINE 給人的是不一樣的運動新體驗, 時尚、 亮麗、 而且非常舒適, 它的跟, 底楦和款式各材料的運用對我們休閑鞋這一塊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 方,真的很棒。Le Saunda 顯得很成熟,時裝和休閑并駕齊驅,不論 時裝休閑,高跟低跟,它做得很齊備,而且很有代表性。自成一體但 決不華而不實。
接下來兩天我們去了深圳,萬象城和廣州的友誼,萬菱匯差不多, 但售價普遍要貴一些。茂業百貨人很多,人頭攢動,要是我們這邊有 家店那營業額肯定可觀,看來店面租金也不便宜。不過這邊的年輕人 占大多數,我覺得只要我們的休閑鞋在這邊價格合理的話,還是有相 當的利潤的。不過整體上看,國產女鞋過多地集中在中低端,鮮有高 檔品牌出現。 盡管現在各個品牌的鞋子都有各有特色,但同類產品越來越趨 向同化, 像原材料和做工工藝還有設計方面都出現這種現象已經越發 明顯。在這種大環境下在既不違反市場規律的情況下做出自己的特 色,那樣我們的產品才會脫穎而出。如何讓我們設計的產品在這兩者 之達間到平衡,我想這將是我們今后所做功課的重要考量。 這次所看到的鞋子, 清新簡潔的極簡主義涼鞋占據了 20xx 春 夏秀場的一個重要地位,細皮帶、平底設計都是本季極簡涼鞋的關鍵 款式。同樣蕾絲以神秘魅惑的姿態,吸引著大眾的時尚眼光。還有閃 光材質和動物紋路元素設計而成的鞋子。
都是這季產品的重頭戲。通 過這些我們可以做出一些預測,再結合國外的時尚資訊,秀展等。作 為休閑鞋這塊我認為我接下的工作主要圍繞下面幾點開展。 一,毛毛靴是這季秋冬的重點,像皮毛一體的靴子,還是或是 牛反毛加毛毛靴等,高靴短靴,不論休閑還是奢華都可以盡情展現。 二,硫化短靴占很大一部分比例, 運動休閑類做一組,主要體現出女性的優雅,舒適,其中包括高 跟和坡跟和內增高鞋。
個性鮮明類的一組,主要滿足于 喜歡特立獨行,個性不羈的 人群。
奢華類的一組, 選用極至面料,精工細作,彰顯品位。 三,平底,坡跟密鞋最適合秋季穿著,各類風格都需要。 一款鞋子不管設計如何漂亮, 但最終是要變成實物, 回歸市場。
多年的工作讓我認識到開發的重要性,在款式都 OK 的情況下,材質 的運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鞋的品質和價值,其中包括飾扣和一些輔 料。回顧來公司二個多月的時間內,自己在工作上還是有很多地方沒 有做到位,不能繼續按照以往的經驗來工作。關于材料方面,我希望 達成一個共識, 今后所有調回來的材料都要經過我們設計部門確認過 后方可生產。當然我們在給到采購和開發 們手中的色卡,也必須有一定的標準。避免出現調回的材料出現材質 和顏色上面的問題。 20xx 年已過,未來的日子依舊充滿了挑戰和機遇,總覺得所要 做的努力,看似容易,但我堅信 20xx 年會是我蛻變的一年。
首先在今后工作中,增強責任感,積極與領導溝通,提高工作效 率。其次要積極主動地把工作做到點上,落到實處,減少工作失誤。
最后時刻堅持不懂就問,不明白就多學的態度。與公司共同進步。
關于采風心得體會 篇3
在這個花明柳媚的春天,學院為我們藝人系組織了一次采風活動,這是一個 難得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們近距離地接觸校外的風景名勝和感受大自然的氣息。
采風的第一天,我們第一站是廣州的沙面。沙面的建筑多數是 19 世紀末 期建造的。主要有領事館一類的政治性建筑,教堂、學校一類的文化性建 筑,銀行、洋行一類的商務辦公建筑……沙面的建筑基本屬于西歐的形式 和風格,它是我國保存完整的總體以英式和法式為主的西方古典建筑群。
此外,還有哥特式、新古典式等形狀、風格各異的建筑。1996 年。沙面的 建筑群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面露德圣母堂是位于中國廣州市 區沙面島上的一座小型天主教堂。該教堂建于 1889 年,位于面積僅有 60 畝的廣州法租界內,為僑民服務。奉露德圣母為該堂主保。入口處仿哥特 式。
沙面露德圣母堂坐落在廣州市沙面同仁路 22 號(今沙面大街 14 號), 原是法國駐穗領事館的教友過宗教生活而設立的, 創建于光緒十六年 (1890 年),占地面積 839.75 平方米。因該堂花園南連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德 圣母像而得名。
沙面的下一站是從化良口鎮的溪頭村。溪頭村位于從化市良口鎮東北 部,是流溪河三大源頭之一。村周圍環境優美,山高林密,峽谷幽深,溪 流清澈,奇石錯列,池潭處處。踏進溪頭谷口,迎面就是一座小山,山上 林茂竹翠,藤蘿纏繞,一片翠綠,當中裂開一條溝谷,一道銀白色的溪流 瀑布就從溝谷里飛流而上,瀉落下面一個碧波蕩漾的深潭。潭水水清見底, 冰清玉潔,碧綠湛藍,波光瀲滟,流水潺潺,涼氣陣陣。池潭四周青山環 抱,奇石錯落,野花簇擁,與周圍景色渾然一體。
接著溪頭村的第二天,我們來到了別具韻味的錢崗古村。古村由于始建于宋 代,年代久遠,所以布局較為隨意,四面朝向。古巷以鵝暖石鋪砌,現存的房屋 絕大多數為明代所建。古村現已少人居住,巷子又多又深,迂回曲折,并且錯落 復雜,但并不凌亂也不拼湊,相反是錯落有致的舊民居中夾雜著一兩座祠堂,零 星的石井,給人一種追溯感。
本次采風的第四站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是我國首批興建的十大森林公園之 一,亞熱帶森林特色,被譽為鑲嵌在北回歸線的一顆綠色明珠。這里數百座山 峰起伏連綿、重戀疊嶂、波涌云濤、氣象萬千。公園四季常春、風光如畫:
春時百花吐艷、翠竹生輝;夏天雨水充沛,有高山“銀流瀉玉珠”之景;秋季 金風送爽,楓葉紅似火;冬日梅林飄香,有“流溪香雪”之美稱。流溪河國家 森林公園是經林業部批準建立的首批國家十大森林公園之一,總面積 8813 公頃,其中流溪湖于一八年建成,面積 1146 公頃,蓄水量 3.6 億立方 米,水深約 70 米。在碧波萬頃的湖面上,分布著大小二十二個島嶼,如白玉鑲 翡。在公園的東南部,聳立著五指山、牛角山、雞忱山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 峰六座。
其中雞枕山海拔 1146.7 米, 是公園內第一高峰。
登高望遠, 一派“遠 山時明滅”、“高峽出平湖”的壯觀景象奔來眼底,使人頓覺置身仙幻奇境之 中。
以上采風的地點足夠讓人無邊風月、引人入勝,但這次采風的地方我更鐘 愛的是開平赤坎古鎮,最后的五天采風,正好讓我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去感受 五邑人智慧的建筑文化。赤坎古鎮有 350 多年歷史,是一座具有濃郁嶺南特色 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鎮。潭江橫貫全鎮,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鄉村,北岸是 市鎮,清一色的騎樓,龐大的洋樓群。赤坎的玩法便是閑游浪蕩,在老街上體驗 似乎尚停留于上個世紀 80 年代的生活。古鎮上也有碉樓,而遠近聞名的關族和 司徒氏圖書館、堤西路的騎樓建筑群更是僑鄉一絕,已被省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 位。
赤坎為古埠,前后經歷過宋、元、明、清以及法國殖民統治和民國時 期,每個時代獨特的建筑風格,都是歷史的印記。赤坎的各種舊建筑,古 典民族風格、歐陸風格、南洋風格、民國風格、甚至前蘇聯風格的都有, 簡直就是建筑藝術的博物館。
赤坎除了五大會館那典型的明清時代建筑風格外,在大通街、中興街 一帶,許多舊時客商的宅第、商鋪至今仍保存完好,里面的廂房天井布局 嚴謹,屋檐桁梁結構精致,雕梁朱漆依然斑駁可辨,集中體現了赤坎古埠 民居的特點。這些樓房雖然經過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但依然風韻不減。該 鎮的堤西路,更是因為綿延300多米的騎樓街、保存完好的600多座 古老的騎樓而深得影視界人士青睞,認為這里具有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舊 廣州、舊香港的韻味,被稱之為“電影街”。
會館是舊時同鄉人士在外地都會、商埠所設立的館舍,是供同鄉聚會、 議事和寄宿的場所。赤坎原為古港埠,清康熙年間廢除海禁后,素有航海 經商習慣的福建船商載貨來赤坎埠貿易,與土民相得,陸續招集同鄉來此 經營。因閩人引聚漸多,集居一處,乃成福建村及福建街。赤坎與外地商 貿往來,福建人開其先河,繼而潮、浙、穗及高、雷等地的商船、紳賈接 踵而至,地方漸旺。隨著商貿的發展,清朝年間先后建造了潮州會館、高 州會館、閩浙會館、雷陽會館和廣府會館。
赤坎的先民們,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常常苦于無力把握自己的命運, 于是只好將其寄托于冥冥神靈。由于古商埠的發展,赤坎的廟宇也隨之香 火興盛。先民所信奉的,不一定是儒、佛、道那主流宗教,而是泛神主義, 祠廟里所供奉的神靈多種多樣。赤坎較為聞名的古祠廟有水仙廟、白馬廟、 關帝廟、雙宗廟、康公廟、媽祖廟等等。
經歷了這半個月的采風,讓我見識到了課本上看不到的風景,這是一 個增長了我們見識的一次好機會,我們以后也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關于采風心得體會 篇4
黃連有銀杏,靈性同古今。山中多花鳥,松柏亦長青。
--題記
寫生是每個藝術院校美術教育中的一科重要的課程,是美術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必修內容,也是對我們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一次具體社會實踐活動。而我們學院的這次寫生之路卻來得頗為不易,本來學院計劃這次采風原目的地是省內的黔東南地區,那里山清水秀,民風純正,雖然也有同學有異議說要去省外采風,但最終也是同意了學院的決定大學生學校采風實踐心得體會大學生學校采風實踐心得體會。所以放假之前,大家都滿心期待的為去黔東南而準備著。沒想到期末考試結束后的例會的例會內容,猶如晴天霹靂,我們不能去黔東南了!因為學校領導怕出事后承擔責任,就拒絕了我們學院的外出寫生申請。
經過多方面的協商,校領導才同意我們去離我們學校不遠的黃連寫生基地采風。行程也從原本的14天改為了七天。我們期末考試之前也聽說其他院校的都有去外省寫生,比如貴大藝校大一的國畫系,他們就去了西藏,就連地方學院安順學院,他們也去的云南。而我們走不出這個省也就算了,居然連這個區也走不出去,這社會,不僅人比人是氣死人,學校比學校,原來也會氣死人···別的學校寫生校方還給報銷路費和津貼,而我們學校不給報銷路費也就算了,我們自費它也不給去···
縱然有滿心不甘,20xx年7月8日,我們也踏上了開往了黃連的汽車。車上,大家都悶悶不樂,相對無言。終于,經過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顛簸,穿越了比九轉十八彎還不止的山路,終于到目的地―貴州省美術采風創作基地-黃連。
安排好住處后,路途的顛簸已經讓大家的身心頓感疲憊,大家都躺在床上不想起來,直到開飯時,大家才慢騰騰的起來,好在飯菜不錯,自由分配十人一桌的就吃了起來。路老師、辛老師和我們一桌,還有兩個男生。因為男生一般都吃得比較多,所以路老師他們原本的打算是和女生們一起吃的話菜可以吃得多一點,可是吃的時候可能是趕了一早上路的原因大家都比較餓,不管是男生女生都吃得比較多,飯后,路老師和辛老師戲言說:判斷失誤啊···呵呵
吃完飯后已經中午1點了,酷日當頭,倦意卷土重來,老師就讓我們先自行休息,等太陽小點了再出去畫。大家又往床上一趟而睡。因為天氣炎熱,房間的窗都開到最大,睡夢中,絲絲涼意襲來,好不愜意。寫生目的地一換再換導致的的不快也隨絲絲涼意而絲絲殆盡。再加上這黃連風景本就不錯,住地旁碩果累累的古銀杏和不遠處山間垂掛的瀑布也為已然平靜的心境增添了幾分欣喜、幾分趣味。
黃連地處峽谷地帶,千姿百態的峰巒環繞著黃連,層層梯田猶如翡翠點綴著黃連。飛流直下的瀑布,碩果累累的古銀杏,形態各異的奇峰峻石。溪流、泉水、飛瀑、奇峰、層巒以及數百年沙棠、上千年銀杏等古樹隨處可見,民居依山而建,環境十分幽雅如此美好的鄉村景致,一直都是畫家和攝影家寫生拍攝的理想之地,“貴州省美術采風創作基地”,名副其實。
下午3點左右,大家陸續醒來,各自帶著速寫本、相機,或寫生或采風,我的房間臨近陽臺,視眼不錯,相對廣闊,風景也相當優美,自己也不想走遠,就在這陽臺上畫了。嘿嘿,其實這個房間還有一個好處,如果實在是懶得不想動,也可以在床上坐著畫,雖然視眼狹小了些,但還是很不錯的。因為第一次鉛筆記錄著山的形態,完全不知道該怎樣下筆,好不容易下了筆,畫雖躍然紙上,卻也不堪入目···其實不是我們不想畫好,只是心有于而力不足。老師走過來看了一看,說:技術不夠,有待加強。
時間不知不覺就劃到了六點多,一輪殘陽懸掛天邊,大家都三三兩兩的回到住處,休息了一會兒,就又開飯了,主人家真地道,葷素搭配得宜,好好吃哦···
正值盛夏,晝長夜短,飯后,天邊依然可見一抹微亮,有很多男生相約去瀑布下的淺灘去游泳,也有部分女生在住處排隊洗澡(因為人實在是太多了),剩下的則相約去散步,我理所當然的加入散步大部隊的陣營···慢慢踱步而去,不久后又慢慢踱步回來。回到住處,天雖未盡黑,路上卻也沒什么行人了。有些同學在樓上看電視、臨摹;樓下,老師們和同學們則搬了凳子在院子里圍圈而坐,相談甚歡。
晚上十一點,該是入睡的時間了,洗澡間這會兒終于沒什么人了,洗洗就睡了。因為第二天要早起。
第二天一大早,朦朧睡夢中聽到了她們起床的聲音,一看時間,才五點多!!!天,有必要起那么早嗎?雖然可以再睡一會兒,可是卻怎么也睡不著了,只好起了。吃過早餐,收拾好工具后就去寫生了,差不多十二點就回去,和昨天一樣,飯后午休到三四點才又開始繼續下午的寫生。晚飯后又像昨天一樣去散步,與昨天不一樣的是散步回來又多了一項娛樂消遣―-打麻將。于是,接下來的日子差不多就是這樣:早上,起床,吃早餐,寫生,吃午飯,午休,寫生,吃晚飯,晚上可看電視、打麻將、聊天,吹牛等,睡覺,迎接下一天的到來,周而復始,這日子過得道不像是采風,反而像度假。就連孟老師也說:這是他采風這么多年條件最好的地方了大學生學校采風實踐心得體會大學生學校采風實踐心得體會。
關于采風心得體會 篇5
徐千雅有首朗朗上口的歌《彩云之南》這是每個去云南旅游的游客都會想到的一首歌。 但是真正要去理解這首歌,也真的是只有去了云南的人才能體會的到。從欽州到昆明十幾個小時的火車,在車上同學們就已經興奮的一個晚上睡不著覺,我也是懷著一顆想要融入云南的心去的。到了昆明接著就去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了,說到普洱就會想到普洱茶的故事吧,車上的師傅告訴我們,滇藏茶馬古道于公元六世紀后期,它南起云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今天我們來到了普洱就是茶馬古道的一部分,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著悠久的歷史。到了普洱我們已經住下了等待第二天西雙版納的采風之路
“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孔雀飛去,回憶悠長。”我們來到了云南野象谷,野象谷里有兩個面對面的亭子,一個是孔雀公主亭,一個是傣族王子亭。講述的是他們之間的愛情,在這個亭子相遇相愛,共同進退打敗邪惡,最終幸福一起的故事。在這里我們觀看了幾百只孔雀一起飛過,一起開屏,場面十分壯觀。在野象谷里我們同樣看到了傣族的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樂器,只見藝員演奏出很奇特的音樂,音樂悠長,所以相信徐千雅所唱的孔雀之鄉,傣鄉在這里也體現出來了。
“蝴蝶泉邊歌聲在流淌”接著我們到了大理,在大理的蝴蝶泉邊聆聽蝴蝶泉邊白族人的歌聲。 大理境內的漢、白。彝、苗、傈僳等各個世居民族都能歌善舞,尤以白族、彝族為著。這些民族在歌舞時,還伴以各種器樂,種類繁多,各具民族特色。現擇重介紹如下: 白族調是白族人民群眾在進行歌舞時,用自語口唱的一種主要曲調,按地區分,有大理白族調、鄧川白族調、洱源西山調、劍川白族調。劍川山后調、劍川;東山調,音調有別,格式多樣,旋律優美。其次還有用漢語唱的"漢調",又稱"埂子調",按地區分,又稱鄧川調、鶴慶甸北調、南甸調等,在大理各地流傳。漢調伴奏樂器有小鎖吶,小三弦等。白族調調譜有《泥鰍調》、《割田埂調》、《劍川海東調》、《普米調》、《青姑娘調》、《海東調》、《大帛曲》等;漢調調譜有《麻雀調》。《十二屬調》、《趕馬調》、《小郎調》、《相思調》等。 打歌調是在進行打歌時唱的一種曲調,主要有彝族打歌調和白族打歌調。
前者主要流行在漾濞、巍山、南澗、彌渡等縣彝族聚居區,因地區之異,又略有差別,有用彝語和漢語唱的兩種。后者主要流行在洱源縣的西山白族聚居區,用白話唱,故稱白族打歌調。誦經調白族崇拜本主,境內各地的白族老年婦女都有自己的組織蓮池會,或叫拜經會,她們在本主節和做會時,都要誦經,其誦經的曲調就是"誦經調",配以木魚等敲擊樂器。這種曲調古雅、莊重,在寺廟中彈演,顯得古老、深沉、動聽,別具地方民族特點。本子曲音樂是白族調的一種,主要流行在劍川、洱源兩縣。對唱時,每人八句,反復進行;獨唱時,除起頭用第一樂段外,常把第二樂段作無限反復,即在感情、節奏、力度和旋律上作調整,并加唱其它一些小調,如《割田更調》、《青姑娘調》等。唱調時,以龍頭三弦伴奏。 器樂曲主要有鎖吶曲和民間樂班演奏曲兩種。白族鎖吶曲有《栽秧調》。《龍上天》、《要虎調》、《過山箐》、《啞子哭娘》、《蜜蜂過江》、《大擺隊伍》、《小開門》等100多首,表演時,配以各種敲擊樂。彝族鎖吶曲"喜調"和"憂調"兩種,各有曲調多種,吹奏時,視情況進行變換。洞經音樂為道教音樂,明代從內地傳人,隨后又融進了民族音樂和器樂,成為獨具地區民族特色的音樂。在大理地區以大理洞經音樂和巍山洞經音樂最為有名,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巍山洞經音樂融進了南詔古樂和彝族音樂,古雅、莊重;大理洞經音樂融進了白族音樂,優美、動聽。洞經音樂,在誦經時同步進行,經書有道經、佛經、儒經等3種,洞經嘛譜有13個,輪流彈奏。腔調有九 板十三腔調門有六五調、龍魚調、上香調、掃殿調等。彈演洞經時,有笛子、鑼、鼓、二胡、三弦、繞、鈴子、磬、釵、照面鐺、古錚等樂器伴奏,集拉、唱、彈、奏、吹、誦為一體,場面宏偉壯觀。大理給我的感覺是最美最壯觀的,人也特別的熱情。
“玉龍雪山閃耀著銀光,秀色麗江人在路上”麗江的民族文化是融合了周邊的藏、白族和中原漢族的文化多元形成的,納西族的歷史是在周邊強大的幾個民族之間生存下來的,既保守但是又不排外。在歷史上只能用自己特別的民族特性來吸收周邊文化,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如住房就吸收了藏族和白族的特點,其特點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納西古樂也是吸收了中原的音樂特點,結合本民族的原始音樂被保留了下來,而與之相關的原始宗教東巴教,但隨著發展東巴教也只存在于邊緣地區。麗江給我的感覺非常美,可能是從小沒見過雪,見到雪山非常的興奮,而且玉龍雪山那種神圣的力量是不可形容的。還有麗江古城里到處洋溢著音樂的時代氣息。走在麗江的晨曦里,感受麗江的典雅、品著麗江的韻味。下車之前導游說的一段話印象很深,她說麗江這個艷遇之都上午仿似一位清新可人高貴典雅的少女,中午的麗江則是熱情似火的貴婦人,到了晚上麗江又變成了妖嬈嫵媚的女人。此刻我卻邂逅了煙雨中的麗江,是偶然、是命運還是等待。與她不期而遇,卻顯她的如此多愁善感。少了大都市的冗長,多了小城的清澈、少了嘈雜躁動的車鳴,多了松懈放慢腳步觀賞的游客。走在這雨中的青石路上,聽雨水窸窣沿路的特色小店老板熱情招待,我被富有民族風情的小店吸引住,她有一個柔情的名字——風花雪月,想到那句詩: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這家店賣的是鞋,布鞋,繡花的布鞋。
取風花雪月這個名字我覺得并不為過,都是那么的懷舊的感覺。很多女孩都會喜歡一切原始和自然的東西吧,淳樸中透著低調的華麗,就像麗江古城小店中賣的繡花鞋。鞋店里有很有款式別樣的繡花鞋,千層納底的手工布鞋可以越穿越軟,鞋上繡上幾朵紅繩的牡丹富貴大方或是繡上金絲鳳凰吉祥如意。很少有地方能再見到這種淳樸大方的事物,沒有亮麗高貴的皮革簇擁、也沒有雍容時尚的裝飾襯托,卻能無盡的使我無法自拔的愛上她。也許我們的奶奶或是奶奶的奶奶也有雙繡花鞋,一雙精致簡樸的繡花鞋,過時只有輕輕的腳步聲,留下的卻是那生活的足跡吧!麗江古城是一個話不完的小城,麗江古街的酒吧也是一段話不完的歌。夜色來臨古城褪去玲瓏的外衣,紅燈高掛更顯別致,酒吧街此時開始活躍起來。這里的酒吧就跟麗江本身一樣有一種讓人沉醉的氛圍,樸素而時尚。年輕人多半是喜愛熱鬧的一群,酒吧成了他們聚集最好的場所,這里可以張揚生命釋放活力、歡聲笑語、暢談天涯。古城內的酒吧沒有外面世界的烏煙瘴氣紙醉金迷,高深幽雅的酒吧似乎從來就是屬于這里的一 部分,不曾離棄過。溪邊小橋流水處,倒映著酒吧里透出的紅綠交織的糜燈,婀娜的垂柳隨風搖曳,橋下許愿燈肆意漂流,酒吧門外有的還掛上了紅辣椒、黃玉米、舊斗笠一些懷舊的物品,穿戴著民族服裝的酒保穿梭忙碌,這一切讓這些酒吧全然少了尋常酒吧的媚俗。對面拐角處的酒吧條形餐桌上亮著盞盞燭燈,燈光搖曳,身影擠擁,不甘寂寞地喧嘩著。河兩岸的燈籠倒影在水中,蜿蜒沒有盡頭。
“瀘沽湖畔心仍蕩漾”瀘沽湖是我見過最美的一個地方,看似神仙居住的世外桃源。在云南的采風之行中,唯一感覺沒有商業氣息的就是瀘沽湖。瀘沽湖又稱女兒國,東方古老神秘的“女兒國”輕啟面紗,便征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獵奇探勝者。1992年,高原明珠瀘沽湖正式開始接待國內外游客,短短幾年間,她便以其獨特秀美的自然風光名揚天下。
世界各國民間傳說中的女兒國,存在至今的,恐怕只有摩梭人這一族了。摩梭人世代生活在瀘沽湖畔,他們至今仍保留著由女性當家和女性成員傳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愿、離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稱走婚)。在全人類都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在瀘沽湖卻仍然保留著古代早期對偶婚特點的“阿肖”婚姻形態。 “阿肖”是瀘沽湖摩梭人中有情愛關系的男女雙方的互稱,彼此又稱“肖波”“阿肖”婚姻的顯著特點是:親密的伴侶之間不存在男娶女嫁,男女雙方仍然屬于自己原有的家庭。婚姻形式是男方到女方家走訪、住宿,次晨回到自己家中。因為是由男方的“走”而實現的婚姻,所以當地人又稱這種關系為“走婚”。雙方所生子女屬于女方,采用母親的姓氏,男方一般不承擔撫養的責任。一個男子或一個女子的“阿肖”數目或有多有少。雙方的“阿肖”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瀘沽湖養育的摩梭女兒,個個美麗健壯、勤勞善良、情深似海。她們在屬于
自己個人所有的花房里編織少女的夢,實現她的情真意摯的愛。她們沒有古圣先賢留下的清規戒律,沒有孤寂、失落的煩惱、憂傷。她們不奢求不屬于自己的一切;她們不會做金錢、物質和權力的奴隸;她們按照自己的質樸本性,遵循自己心兒的指引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無憂無慮地勞動、生活、戀愛;在母親湖的山光水色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純樸的本色;在摩梭人最隆重、最熱烈、最歡樂的格母女神的慶典——轉山節中盡情地唱,盡情地跳,盡情地享受生活的甘甜。到瀘沽湖坐船漁民教我唱了一首摩梭走婚情歌。歌詞:(男)小阿妹,小阿妹,隔山隔水來相會,素不相識初見面,只怕白鶴笑豬黑,阿妹,阿妹,瑪達米,瑪達米,瑪達米(女)小阿哥,小阿哥,有緣千里來相會,河水湖水都是水,冷水燒茶慢慢熱,阿哥,阿哥,瑪達米,瑪達米,瑪達米。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摩梭歌曲了。
最后要離開云南了,離不開云南的風土人情,離不開云南的音樂氣息,更離不開彩云之南美不勝收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