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心得體會(精選4篇)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心得體會 篇1
為切實領會黨中央的指示精神,開展實踐教育活動,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黨委,在金秋送爽的八月,組織廣大黨員觀看了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這部電影不但具有切實可行的教育意義,而且把我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得到了生動的詮釋,同時也是對全體黨員同志的一次政治洗禮,讓我們時刻銘記自己的政治身份,肩負起歷史的重任,為我黨的發展奉獻自己最大的力量。
影片講述在新中國三年的自然災害時期,周恩來在大病初愈后,來到革命老區——河北邯鄲伯延公社調研,四天四夜中他不知疲倦,走村入戶,深入基層。每到一處,他都會認真聽取百姓的心聲,并把百姓反應的方方面面問題逐一記錄下來。周不顧身體的疲憊,徹夜總結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向毛主席匯報當地的真實生活狀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周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作為黨員的我,深受感動,我深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能把它當做一句口頭禪,而是要落實到行動當中,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真正實現作為一名黨員的價值。周在與百姓交談中沒有顯示出一點的領導架子,讓大家感受到的永遠是零距離的接觸。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只有把自己放在一個較低的平臺上,才能真正理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真諦所在。
影片中,伯延公社的干部,為了不想給中央添麻煩,刻意隱瞞真相,報喜不報憂,因為周初到這里時,正巧碰到一位小姑娘拿著竹樓擼樹葉回來,周悉心聽取小姑娘擼樹葉的真實原因,他似乎已經知道了這里百姓的生活狀況。但為了更加深入了解這里的生活狀況,周向這里的干部表明,不了解清楚這里的狀況,我是絕不會回去的,充分展現了我黨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周面對百姓的隱瞞態度,不急不惱,不但沒有批評,反而更多的是貼心交流,為切實體驗基層生活,周與百姓在田間種秧苗,虛心學習種植方法,田間地頭里,更多的是歡聲笑語,這種零距離接觸,給我們最多的是溫暖。在暴風雨的夜晚,周第一時間趕到田間地頭與百姓搶救地瓜苗,這些點滴瞬間,使我深刻明白,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所以作為黨員,我們要有舍身忘我的奉獻精神。
在伯延公社的這四天四夜,周與百姓一起吃在大食堂,初到伯延時,為讓吃的順口,大食堂特意為做了紅燒肉,面對眼前的紅燒肉,遲疑了,不但沒有動筷,反而囑咐大廚,晚飯時把紅燒肉放在菜里煮了,分給大家吃,而吃的卻是糊糊。當看到這些情節,我不禁多次哽咽,在的內心百姓永遠是第一位,這種“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周用真心、真情、真誠,打動了伯延的百姓,大家不顧伯延公社干部的叮囑:只對講喜,不講憂。但是最終大家還是把藏在內心的困難心聲一一說了出來,他認真聽取每一位百姓的心聲后,對這里的百姓講到,不隱瞞才能解決困難,只有百姓的生活質量上去,我們的國家才會進步。
作為黨員,我們要敢于批評與自我批評,才能使自身不斷進步,伯延公社一直堅持集體食堂,張二廷真實反映了大食堂的種種弊端,這里有些大廚們,靠自己這點職權,偷偷將大食堂的伙食填補給家里的人,從而影響了大食堂的伙食質量,面對這種局面,那些人主動站出來承認了錯誤,主動道歉,了解了狀況后,當晚與主席通電話反應匯報情況,于第二日宣布解散大食堂。看到這一幕,引發我更多的深思,作為黨員,我們一定要堅持,定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我們不要迎合錯誤,堅持黨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利益服從于黨和人民的利益。
在伯延的四天四夜,周始終走訪于百姓中間,當看到孩子們晚上上課的場景,看到僅有的老師帶病上課時,勉勵孩子們,發奮圖強讀書,你們的教育問題,中央會給予重視,請大家放心,我們要知道只有教育才能興國。當得知當地婦女文化水平很低時,他明確指出要成立婦女會,讓婦女也得到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重視。周指出,中國的進步,離不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所以當地的落子戲一定要流傳下來。我國是農業大國,實現農業機械自動化,也是強國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要敢于實踐、敢于創新,用我們智慧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去研制更多自動化的工具,推動國家進步的腳步。所以,作為黨員,我們要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帶頭參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動群眾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艱苦奮斗,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這部影片給我上了人生重要一課,給我更多的是深思,所以,作為新時期的黨員,我們要緊跟時代節奏,踐行黨的路線。做最好的黨員,就要做到工作態度不一般,道德品質不一般,精神態度不一般,意志風格不一般,思想覺悟不一般。所以對于黨員而言“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只要是共產黨員的工作崗位,必然是最能閃光的崗位。這部影片,讓我們黨員深刻領悟到如何去“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決“四風”問題,去更好地實現為民務實清廉。
所以,作為新時期的黨員,我會永葆黨員的先進性,與時俱進,做到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讓青春在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中煥發出絢麗光彩。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心得體會 篇2
日前,全體干部職工組織觀看了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影片以上世紀中期中國遭受三年自然災難為背景,講述了1961年周恩來深進革命老區調研與當地農民相處的四個晝夜發生的感人故事。
在兩個多小時的放映中,很多同道落淚不止,影片結束時掌聲雷叫。在隨后的討論中大家一致以為:
周深進革命老區一線、了解最真實的農村生存狀態,是群眾線路的具體實踐,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在此進程中,有幾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鑒戒。
一是認真聽取群眾呼聲,工作不走過場。周像拉家常一樣,就座在門檻兒外和張二廷對話,認真了解了大食堂及村干部作風的各種題目。這類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風使得人們愿意講真話,敢講真話。江津的“院壩會”也是一個與群眾交換、溝通的良好平臺,我們要以務實的工作作風加以推動,并把它作為一個長效機制固定下來。
二是態度懇切,勇于承當責任。面對人民群眾提出的各種困難,周一點也不尋覓借口,真誠道歉“我是,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題目,就是我的責任啊!”現階段兼顧城鄉改革工作艱巨,各科室均有各自的工作職責,我們要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杜盡在工作中相互推委,敷衍了事。
三是廉潔自律,節約勤儉。周恩來在吃飯時一看桌子上的紅燒肉和雞蛋,就將一條已邁進屋子的腿又邁了出來,而后來吃連弟奶的拽面,卻絕不猶豫的走了進往。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厲行勤儉,反對浪費浪費,清正廉潔,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四是解決群眾題目從實際動身,落實糾正措實施動果斷。周武安聽民聲,大食堂從此熄了火。群眾主動反映他們碰到的困難和題目,是對我們的信任。我們要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的道理,牢牢捉住侵害群眾利益的突出題目,留意從實際動身,研究各方面利益關系的調劑,才能使我們的糾正措實施得通、辦得到,杜盡拍胸膛做決定的官僚作風。
我局廣大干部職工紛紜表示,要將以這部電影作為生動教材,根據城鄉兼顧工作的實際情況,在工作中遵守“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整體要求,及時正確了解群眾所思、所憂、所急,以身作則把工作做實、做細、做透,推動兼顧城鄉改革工作深進扎實展開。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心得體會 篇3
近日,我校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中組織廣大黨員干部觀看電影故事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 這部電影通過高遠的立意,細微的著墨,講述了1961年新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大病初愈的周恩來總理來到河北邯鄲伯延公社,在不到100個小時的時間里,夜以繼日走村入戶,深入進行調研的感人故事,展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 這段史實沒有大事件,沒有驚心動魄的戲劇沖突,然而,創作者們深入到伯延,實地了解到周總理在伯延憂國憂民的情懷,感受到老百姓對總理的深厚感情,油然激起了創作的靈感和熱情。于是捕捉到影片的思想之魂——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系。 影片生動體現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毛主席曾講過,“為群眾服務,就是處處要想到群眾,為群眾打算,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復強調,我們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這在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得到了生動的詮釋。大雨之夜,周總理不顧疲憊虛弱的身體,帶著工作人員與群眾搶救地瓜苗;徹夜總結梳理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與毛主席通話匯報情況……這一個個鏡頭,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領袖人物與普通百姓間零距離的接觸和坦誠的交流對話,是一種自覺置身于群眾之中、“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 導演和演員把握住周總理堅定、沉穩、睿智、謙和的氣質與博大、悲憫的胸懷,準確挖掘其精神特質。一場沖毀白薯秧的暴雨后,周總理一人坐在房門口,那沉思的神態,深邃的目光,把總理面對人民疾苦時的沉重、焦慮又愧疚的內心展露得淋漓盡致。影片重復出現深夜總理在伏案研究材料、書寫報告的靜態畫面——此刻無聲勝有聲——凸現出他憂國憂民,不辭辛勞,肩擔歷史重負的精神力量。一位親民為民,共產黨領袖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輝。周恩來在伯延的四個晝夜涵蓋了他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的一生。 伯延人民送別周總理的熱烈場面將影片推向高潮,一雙雙手緊緊地握別,一張張滿含熱淚的臉……人民和總理間親厚的情誼在這里凸顯了真善美的情思。影片結尾定格出周總理雙目凝視、深思的神態。以警語式的畫面告誡人們,告誡干部:中國共產黨永遠不能忘記人民,永遠要為人民執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以歷史的記憶映照現實,傳遞出強烈的時代精神。 影片深刻詮釋了我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群關系是黨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黨群關系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的堅實基礎。
我們從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們黨和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樸和真摯。周總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實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影片還全面呈現了我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勇于和善于開展認真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是增強黨的生機與活力的一大法寶。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通篇體現著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自省精神,觀后不僅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這一優良作風的重大意義,深受教育,也使我們深受感動。一是態度的誠懇,令人感動。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給群眾帶來的困難,周總理真誠道歉,“我是總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問題,就是我的責任啊!”二是聽取群眾呼聲的虛懷若谷,令人感動。今天,當再次回顧黨的這些優良傳統時,我們深刻體會到,發揚光大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何等的必要,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何等的重要! 指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黨的xx大確定的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正是通過發揮藝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讓大家深刻地領悟到如何去“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決“四風”問題,去更好地實現為民務實清廉。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況,廣大黨員干部只有踏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讓我們的黨長盛不衰,才能讓我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真正實現!作為二十一中的一名黨員教師,立足本崗,以實際行動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心得體會 篇4
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我觀看了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影片講述了1961年,周恩來總理革命老區伯延考察調研,在四個晝夜與當地村民發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讓我看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求真務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細致入微的工作作風。
總理的工作求真務實。影片對總理一步步揭開公社干部的“善意隱瞞”,最終了解當地群眾的生活情況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寫,總理用感人肺腑的語言激勵人民說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調整方向。周總理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精神和作風對我們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啟迪。
總理的工作處處體現著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調研工作中,總理在田間與廣大農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給救援的鄉親們送糖水,調研工作中不畏環境的艱苦,始終圍繞如何使人民群眾更好的生活晝夜操勞、不辭辛苦。每一個行動都體現了為群眾服務、處處想著群眾、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體現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總理的工作細致入微。當老大娘讓兒子送來“拽面”時,總理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讓警衛員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壽材賣掉了,并且選擇用自己的錢幫老人家把壽材買回來,在走了后送回去。當鄧穎超同志想要伯延的婦女好好學習知識時,她親自與汪老師一起粘書,畫畫補充教材,使得汪老師在感動之余承諾“一定會在這里一直教下去”。他們細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讓我們受教頗深。
作為教師黨員,學習了《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這部影片,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更深入的踐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細心了解發現適合解決學生問題的方法,用學生們能夠接受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更好的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