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范文大全 > 心得體會 > 心得體會范文 > 淺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_淺析中醫治未病(精選3篇)

淺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_淺析中醫治未病

發布時間:2023-02-28

淺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_淺析中醫治未病(精選3篇)

淺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_淺析中醫治未病 篇1

  中醫學歷來重視疾病的預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現于《黃帝內經》,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就生動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義。

  根據現代醫學理論,將人群的健康狀態分為三種:

  一是健康未病態;

  二是欲病未病態;

  三是已病未傳態。

  “治未病”就針對以上三個狀態,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未病養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預防,避免疾病的發生,這是醫學的最高目標,是健康未病態的治療原則,也是一名高明醫生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治未病”的措施方面,我們主張首選綠色療法,比如針灸、推拿、中藥療法。深受人們喜愛的健身項目如太極拳、健身操、瑜伽等就可幫助人們強身健體,增強體質,藥粥、藥茶,最好是在明確自身體質狀態的前提下選用,另外健康規律的生活和平和恬淡的心態也是至關重要的防病措施。

  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漸:指在疾病無明顯癥狀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機體的失衡狀態繼續發展,這是潛病未病態的治療原則。中醫體質辨識就是通過對病人身心狀態的分析,確認其身體的寒熱虛實陰陽偏頗,針對個體體質的特殊性,積極改善特殊體質,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從而實現對特殊人群的病因預防,阻止相關疾病的發生。比如一個亞健康的人,整天疲乏失眠,缺乏熱情,通過體質辨識,我們認為他是肝氣郁滯,應當在肝俞、脾俞、太沖、足三里等穴位上給以針刺、按摩或拔罐等刺激,以疏肝理氣,調理臟腑氣機,使肝氣得以疏泄,臟腑功能歸于平衡,機體恢復健康狀態。

  三是已病早治,防止傳變:指疾病已經存在,要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防其由淺入深,或發生臟腑之間的傳變。這是已病未傳態的治療原則。比如高血壓病人,我們要防止其并發心、腦、腎的改變;中風病人生命體征穩定的同時,要及早治療他的半身不遂、語言障礙等。

  另外,還有瘥后調攝、防其復發:指疾病初愈正氣尚虛,邪氣留戀,機體處于不穩定狀態,機體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之時,要注意調攝,以促進并提早日康復和防止疾病復發。即使是感冒初愈,病人也要注意避風寒,多休息;而手術后的病人更是氣血兩傷,增加飲食營養和適當的康復鍛煉是極其重要的。

淺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_淺析中醫治未病 篇2

  中醫治未病的含義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為主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并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采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論》中說:“與其求療于有病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口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

  “治未病”思想源自《黃帝內經》,歷代醫家乃至現代醫學對“治未病”思想都極為重視。根據現代醫學理論,將人群的健康狀態分為三種:一是健康未病態;二是欲病未病態;三是已病未傳態。因此,“治未病”就是針對這三種狀態,具有未病養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漸和已病早治防止傳變的作用。

  治未病是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治未病包含兩種意義:一是防病于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

  ①攝生防病。《黃帝內經》中“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論述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并通過他們的醫學實踐加以運用和發揮,使其成為別具特色的預防醫學理論。只有強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視攝生才能強身。攝生是以調攝精神意志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閑清靜,沒有雜念。精與神守持于內,避免過度的情志變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這樣就能達到補養真氣的目的。對于外界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時避開,順從四時寒暑的變化,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要求人們飲食有節制,生活起居有規律,身體雖勞動但不使其過分疲倦,同時還要節欲保精。反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則,就會導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強身健體的方法,如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

  ②既病防變。疾病發生后,必須認識疾病的原因和機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變化規律,爭取治療的主動權,以防止其傳變。例如治療肝病結合運用健脾和胃的方法,這是因為肝病易傳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未病一詞首見于《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為預防醫學的座右銘

  《內經》中出現“治未病”一詞的還有2篇。《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處所謂“未發”,實際上是已經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時期癥狀較少且又較輕的階段,類似于唐代孫思邈所說的“欲病”,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發現,早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靈樞經·逆順》篇中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兩篇均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淵源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于《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馬王堆出土的《養生圖》中已經出現了吐納、導引等養生方法。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講了很多養生理論。講中醫養生文化,不能不講老子和孔子,兩者代表了兩種養生思想:老子是“清靜無為”,“保養精氣、順乎自然、氣功修煉”。老莊是養生學的開創者。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養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兩種思想形成了一個靜動結合的思維方式,貫穿在中醫養生學發展過程中。“仁者壽”、“智者壽”、“欲而不貪”是儒家在養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黃帝內經》有一段話:“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規律,根據天地陰陽法則調和各種方式,有節制、有規律地安排飲食和起居。其中的一個重要的觀點是“形與神俱”。也就是一個人要做到形神統一,形神結合。有形的運動而無神的調和,不算完整。

  漢代華佗的五禽戲,根據五種動物的形態動作創造,演變為后來太極拳一類的健身方法。魏晉南北朝時,養生家與醫學家結合。許多人既是醫生又將道家思想貫穿于醫學之中。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主張調神養形、“小炷留燈”。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盞燈,生命的源泉是油。燈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燈點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燈”,則能燃燒很長時間。這是一種低代謝的思想。我們經常說要拼命、拼搏,事實上會影響你生命內一些積極的、良好的因素。因此,應改變原有的觀念,讓生命之火“小炷留燈”,燃燒得更長。

  李時珍《本草綱目》在藥物分類里,提出耐老、增年、輕身、益壽等概念,有些中藥對延年益壽有著獨特的功效。

  養生

  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被發緩形,夜臥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于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當一個人身體達到平衡點的時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養生當中,最重要的是養心。“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恐、驚,這是人的七種情志,過了頭就是七情過激。“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仁就是要做到溫和、善良、寬宏、幽默。仁心仁德、養心立德是一個人健康的內在要素。《黃帝內經》強調“恬淡虛無”,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簡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飲食養生。關鍵要有合理的膳食結構。“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南宋陸游的養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詩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養生錄》中談到養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緩些、食宜軟些。中國人鹽的攝入量超標,腦溢血、高血壓等疾病與此相關。上述觀點也與目前營養學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運動養生。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比如,八段錦“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單舉手,五勞七傷往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后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這個功,在辦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養生。《洞玄子》、《素女經》等也是研究“房中術”的書籍,講究陰陽和諧,并強調欲不可早,不可過度,又不可無的思想。

  第五是氣功養生。《莊子》講“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吐故納新”指做氣功,“熊經鳥申”講人就像熊一樣攀援,像鳥一樣左顧右盼。這兩種方法就是導引,這樣做的人就是養形人。養形要達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樣“壽高八百”。氣功養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寫了一本書《只需五分鐘》。在這五分鐘里,常吐氣、常呼吸。當頭昏腦脹時,不妨這樣做做,五分鐘后會耳目清明,心情為之一爽。

  第六是藥物養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樹的果子,也是一種養生長壽食物。植物里壽命最長的就是柏樹和松樹,我們常說“千年柏樹”。柏子仁有養性、安神、潤腸、通便、養顏的功效。

  實踐

  要健康長壽,關鍵是把養生知識貫徹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試。

  1.堅持幾個“少”:少鹽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藥多食、少睡多行、少憂多眠。有一首詩中寫道“一眠萬事了,無喜亦無惱,何物是真物,身在即為寶”。

  2.堅持幾個“常”:發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運,齒常叩,腹常旋,耳常彈,肛常提。

  3.踐行“八字”訣,終生不懈:童心、蟻食、龜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蟻食,要少吃。現在許多人的問題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運動,食物堆積在身體里。龜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運動,鍛煉身體。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熱,然后用手搓臉。每天早晨起床,反復做幾十次。搓陽明經這個部位,氣血運通。堅持干洗面,眼袋和皺紋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還見效。

  5.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里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里,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后,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們現代人一直在不斷地補,現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們體內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都是堵塞的結果。所以要把“補”改正為“通”。血脈要通、氣要通和、心氣要通、胃腸要通,要達到吃得下,睡得著,拉得凈,放得開。

  7.堅持勤動腦:不要以為養花、養草、養魚,就是養生了,一點精神寄托都沒有,衰老得反而快。馬寅初70歲的時候開始學俄語,歌德80歲的時候寫《浮士德》,陸游《渭南集》里很多氣壯山河的詩詞都是60歲以后寫的。不要以為60歲就到晚年了。

  相關

  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是位極重視治未病的醫家,他比較科學地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他反復告誡人們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他論治未病主要從養生防病和欲病早治著眼,所著《千金要方》中載有一整套養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實用價值。

  明末清初醫家喻嘉言深諳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義,他的著作《醫門法律》就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貫穿始終。如中風門中的人參補氣湯便是御外入之風的綢繆之計;又如血痹虛勞篇中對于男子平人諄諄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虛勞病成,強調于虛勞將成未成之時,調榮衛,節嗜欲,積貯漸富,使虛勞難成。

  治未病思想的內涵實際上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清代名醫葉天士對于既病防變研究頗深,他在《溫熱論》中指出:“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溫病屬熱證,熱偏盛而易出汗,極易傷津耗液,故保津護陰屬未雨綢繆、防微杜漸之舉,對于溫病是控制其發展的積極措施。后來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傷陰,其實與葉氏“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體現了治未病的思想。

  此外,東漢華佗創五禽戲健身法,晉代葛洪強調氣功攝生等,注重強身健體以預防疾病的經驗也是很可貴的。

淺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_淺析中醫治未病 篇3

  我在一個省級中醫院實習。雖然時間還不長,但感慨良多。

  一、西醫排頭陣,中醫靠邊站。

  以前看書經常看到有人提過這這種情況,但體會不深,現在深深體會到問題的嚴重性。

  到醫院的第一天,老師就問我會不會看化驗單,我說不會,他就不太高興了。他說,現在無論在哪里做醫生,你都要懂西醫,會開西藥,穩住病人,這是最基本的。至于中醫該怎樣,針灸該怎樣,那都是你用西醫西藥把病人的病情穩定住以后的事。你的中醫如何厲害,針術如何了得,那只是提高你的知名度的東西。

  我明白他的意思。在他看來,無論大病小病,都必須先上西藥,實在不行了,再考慮用中醫。換言之,中醫就是不行!

  當然,事實并非中醫不行,而是他的中醫不行——他壓根就沒學好中醫,甚至還沒入中醫的門。我沒有輕視老師的意思,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因為有一次查完房,開好了醫囑,醫生們都沒事了,就坐在辦公室里邊看報紙邊閑聊。不知是誰首先問了一句我們實習生說:“你們現在醫學課程都是怎么安排呀?我們當年中西醫的比例是7:3。”我們的組長說大概是五五吧。我說:“哪里,幾乎已經是4:6了!”我的口氣有點重,本來是想發發牢騷的——我們現在中醫四大經典都已經淪為選修課了,因為選的人少,有些課甚至開不起來。孰料某老師接口道:“這還差不多!應該多學點西醫,才能跟臨床相銜接。我們當年就是學的西醫太少了,中醫也沒學懂。”又有老師道:“中醫就是有點玄,不好懂。”主任說:“學中醫啊,講究悟性。像咱都不是那個料。”

  主任平時好開玩笑,但說這話的時候不像是開玩笑。他平時就是以開西藥為主。一科之主任尚且如此,其他人還用說嗎?<蓮山課~件 >

  二、西醫抓襟見肘,中醫束之高閣

  不可否認,許多方面西醫有其長處,西藥對不少疾病確有良效。可是同樣不容否認的是,西醫的發展有限,極多西藥在愈病的同時其副作用亦“蔚為壯觀”。比如降脂藥阿托伐他汀常可以導致頭暈、視力模糊;鎮靜藥艾司唑侖常讓病人口干、嗜睡、乏力;腦血管擴張藥長春西汀也可見頭痛、頭重、眩暈和困倦感。在我所在的神經內科病區里,因為都是西藥治療為主,中風(腦梗死、腦出血)病人因為用阿托伐他汀、長春西汀等藥,腰腿乏力會長期無法好轉,經常可見頭暈等;如果病人合并焦慮癥的,便用艾司唑侖和(或)阿普唑侖,隨即又產生嗜睡或者睡眠紊亂,甚至抑郁癥;帕金森病人因為長期使用鹽酸苯海索而產生嚴重幻覺的亦大有人在。

  每個病治到一定階段,癥狀已經很難再有改善,西醫西藥沒有辦法了,這時“中醫師”們才會想起可以用湯藥。可是因為本來就學的不怎么透徹,又極少運用,臨時開中藥也就成了瞎胡鬧——一點都不講究辨證論治,又不識變方加減,只是套用成方。像腦病科,凡是中風病人一律是氣虛血瘀證的,方子幾乎永遠是補陽還五湯。當然,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又得出結論——中醫就是不行。于是更加不用中醫中藥了!

  三、擺脫惡性循環,揚我中醫

  我們是中醫院,就應該以中醫中藥為主。當然這就要求我們中醫師有扎實的基本功和極強的臨證能力,要求我們中醫師有敢于面對和解決急癥、重癥的自信和膽量。

  這又要溯源于中醫的教育現狀了。教育是人才的基石。中醫教育如果出了問題,人才培養或者說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必然會有問題。教育的話題歷來就是比較大的話題,不好討論。但有一點是誰都很容易理解的,就是,如果中醫教育的主修課程不是中醫而是西醫,那培養出來的人才還能叫中醫么?許多中醫院校的課程設置中,中西醫比例是5:5,甚至是4:6的,也就是說大學四年(除去一年的實習時間)的理論學習有至少一半的時間是學西醫的。這樣的后果是,少數只鐘情于中醫的人因為排斥心理,西醫課程都學的不好;有一半的人偏向于轉學西醫(既“科學”,又賺錢);剩下的一大批人便成了“中西醫結合”——中醫學了點皮毛,西醫也懂那么一點點。我曾N次聽到有同學抱怨說,都快五年了,他卻感覺自己中醫還沒入門!這樣的教育現狀,實在令人憂心,別說培養什么中醫大師、一代大家,只怕中醫將后繼無人矣!中醫的教育有其自身規律要求,需要重視經典,重視對前人的繼承,重視對基礎理論的掌握。誠如國醫大師鄧鐵濤所言:“只有繼承好了,才能談創新和發展。拋開前人的理論、經驗而一味求新,只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還好已經有不少有識之士提出注重經典,并做了一些教育改革。作為一個中醫者,我希望中醫教育改革往更有利于中醫的發展的方向前進!

  人才是中醫事業發展的基石。有一大批志于中醫事業的人才,中醫才能發展。<蓮山課~件 >

  一旦有了人才,我們就要讓其發揮作用。也就是說作為一個中醫,我們就要運用中醫。所以無論是中醫診所還是中醫院,中藥要隨時可以配備,隨時可以急煎,有醫院制劑,成藥等等,以應付急危重癥。這不是說要抵制西醫,更不是無視現代科技成果,而是尋求中醫的進步,讓中醫在當代環境下遵從自身發展規律來發展自己。

  不過光有人才還不夠,還要有讓人才施展才華的環境和條件。為什么許多學中醫的會轉西醫?為什么許多中醫師不愿用中醫中藥而喜歡用西藥?因為用西藥獲利大,經濟效益好。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沒有人不想多掙點錢,沒有醫院不想獲取更大利潤。而西醫西藥正是這種大環境下的產物。西醫講究精細,用某個藥必須有哪幾個指標都很明確,每個病人必須做這個那個檢查,必須什么都查個清楚才能用藥,好像這樣就能保證藥到病除。可惜經常事與愿違,有些病根本就查不出來什么;查清楚的,很多又沒有辦法;有辦法的,不是開刀切這割那就是用價格昂貴的西藥——而且這些藥往往有許多相當明顯的毒副作用。看看這個過程,我們就會發現,首先各項檢查就是一宗大生意了;然后動手術的話——手術費有多高大家都知道的;再就是上西藥了,西藥再便宜,也要比中草藥貴的。反觀中醫,中醫歷來以“驗、便、廉”著稱,本來就沒有注重經濟效益的傳統——她更注重的是療效!中醫也沒有強調借助器械做什么檢查的傳統,望聞問切四診都主要依靠醫生對病人面對面、手把手的操作,所以沒有什么檢查費收入;中醫不主張輕易動刀,崇尚內治法,加之大多數中草藥價格便宜,經濟收入自然無法與西醫相提并論。今年兩會有代表指出:“……醫生勞務技術價值長期偏低,醫生不能通過“陽光收入”實現自我價值。由于勞務技術定價遠遠低于成本,違背了價值規律,導致很多醫生開“大處方”,從藥品回扣中進行補償。”西醫尚且如此,中醫更不待言。中醫師的勞務、技術價值一直嚴重偏低,不但與其他行業相比基本工資收入偏低,也與西醫師的基本收入偏低。西醫還可以從處方用藥上刮油水,真正的中醫卻無法這樣也不忍心這樣做!許多學中醫的人會被告誡“中醫不賺錢,西醫賺錢——還是轉西醫吧”!就是在這種一切都追求經濟增長的大浪潮下,西醫正在以強大的攻勢同化中醫。

  因為不賺錢,很多療效極佳的簡易方藥都在慢慢被人遺棄;因為不賺錢,中醫會慢慢沒有人愿意使用;因為不賺錢,中醫會慢慢沒有人愿意學……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要擺脫這個惡性循環,政府、醫院、教育機構和中醫師個人都要努力。政府應該發揮導向作用,加大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提高醫生尤其是中醫師的經濟待遇,不能一切以經濟利益為目的,讓醫院成為只追求經濟效益的企業——試問健康和生命是金錢可以衡量的嗎?醫院和教育機構是改革和發展中醫的切入點,中醫現代化不應該是一個口號,更不應該是偷天換日以中醫西化取代中醫的現代化,需要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廣大中醫師是繼承和發展中醫的主體,要勇于承擔責任,自強不息。

淺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_淺析中醫治未病(精選3篇) 相關內容:
  • 中醫心得體會范文(精選19篇)

    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結合生活實際融深奧醫理于淺顯地生活常識當中。中醫基礎理論重于思辨、抽象、實踐性強,但弱于直觀、具體、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學習中,注意結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識及生活常識進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中醫知識學習心得(精選8篇)

    學習中醫四大經典是每一個中醫人提高自己臨床能力的有效途徑,認真研讀古人的醫術對于現代醫學的發展有深遠的促進作用,在本次學經典活動中,我認真的溫習了中醫四部經典著作,在運用臨床方面有了新的領悟與提高。...

  • 中醫見習心得體會范文(精選15篇)

    結束了為期三天的中醫整體自然療法課程,收獲頗豐。通過劉偉承師父的授課,開闊了我的醫學思維,同時還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治療經驗。通過和各位師兄弟交流,讓我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下面我就結合我這三天的經歷,妄談一下我的拙見。...

  • 中醫藥心得體會(精選10篇)

    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才發現原來食療是有這么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的。《黃帝內經》強調“飲食有節”、“五味調和”的養生方法,以補精益氣,防止早衰。...

  • 中醫見習心得體會范文1800字(精選8篇)

    對于繼發性肌力下降的患者,一次治療,就有相當顯著的療效,同時,對頸椎,腰椎問題所出現的癥狀,有顯著的改善作用有一個急腹癥的患者,痛的滿地打滾,杜冷丁上也毫無作用,于是請中醫科會診。...

  • 中醫見習心得體會(精選5篇)

    在學習了兩年中醫課程之后,我漸漸意識到中醫基礎理論是講述中醫如何思考的,中醫診斷學是講述中醫如何看病的,中藥學和方劑學是講述中醫如何治病的,這四門課程理法方藥環環相扣,構成一個中醫學生對中醫的完整認知,也構成一個中醫醫生...

  • 淺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_淺析中醫治未病(通用3篇)

    中醫治未病的含義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為主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并在病變...

  • 淺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_淺析中醫治未病(通用3篇)

    中醫治未病的含義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為主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并在病變...

  • 中醫綜合考研備考心得分享(精選3篇)

    考研,需要有宏觀把控。宏觀把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你只要方法沒偏差,記住了一定量的知識和技能,那么你考試的時候就肯定是能通過初試的。我剛開始給自己定的目標就是40+40+200,剛好280左右能過復試線就行,因為自己的中綜真題一直在1...

  • 淺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_淺析中醫治未病(精選5篇)

    中醫治未病的含義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為主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并在病變...

  • 中醫見習心得體會(精選7篇)

    在學習了兩年中醫課程之后,我漸漸意識到中醫基礎理論是講述中醫如何思考的,中醫診斷學是講述中醫如何看病的,中藥學和方劑學是講述中醫如何治病的,這四門課程理法方藥環環相扣,構成一個中醫學生對中醫的完整認知,也構成一個中醫醫生...

  • 中醫綜合考研備考心得分享(精選5篇)

    我去年臨中醫綜合考研兩個月開始復習,當然啦,沒考上。不過,根據考試成績,對于各科的復習有了一點點認識。英語沒有詞匯基礎是不行的,政治不狂背也是白搭,專業課要通過各種途徑得到復習資料,這些都是廢話,就不細說了。...

  • 中醫心得體會(精選18篇)

    我這里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中醫綜合。中醫綜合是由國家統一命題,考生報考學校所在地區組織閱卷,由國家來劃定分數線。20xx年開始中醫綜合滿分300分,覆蓋六門學科,包括中基、中診、中藥、方劑、中內和針灸,考查知識面廣泛,是非分明,考生...

  • 中醫心得體會(通用18篇)

    中醫心得體會 篇1本人于20xx年8月開始在XX市中醫院實習 。本抱著潛心學習中醫的決心來到大連,但實際情況與我所想竟全然不同。第一次是在內科門診與中醫老教授抄方學習,讓我受益非淺。...

  • 淺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_淺析中醫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為主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歷代醫家乃至現代醫學對治未病思想都極為重視。今天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了淺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希望對你有幫助。...

  • 心得體會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津市| 滨海县| 长宁县| 赤水市| 绥芬河市| 澄江县| 景东| 安陆市| 高碑店市| 波密县| 应用必备| 德安县| 舞阳县| 耒阳市| 仁寿县| 隆子县| 个旧市| 祁连县| 天津市| 岐山县| 内江市| 田林县| 清远市| 衡东县| 密山市| 临汾市| 且末县| 石泉县| 寿光市| 诏安县| 通州市| 清原| 岫岩| 南川市| 开化县| 阳曲县| 张家界市| 河南省| 巨鹿县| 西安市|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