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 篇1
中國近代史,就其主流本質來說,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吧一個極度貧困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上的歷史。
重視歷史和學習與研究,注意總結和汲取歷史經驗,這是中國的一個優良傳統。毛澤東說過,“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他還多次發出過“學一點歷史的”號召,鄧小平也十分注意用歷史來教育人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年,他說過:我是一個中國人,懂得外國侵略中國歷史。“要懂得些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各條戰線的生力軍。為了勝利的擔負起建設祖國的責任,我們必須了解中國國情,不僅要了解中國的今天,還應當了解中國的昨天和前天。對于我們來說,不論今后將從事何種專業工作,學習“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都是很必要的。
所以說學習中國近代史綱要對于中國大學生來說是必要的。
中國近代史主要是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
一、外國資本-帝國主義侵中國及其與中國封建勢力相結合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項歷史任務;懂得必須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制度,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才能為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開辟道路,認識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進步性;懂得了自覺地繼承和發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傳統和革命傳統,進一步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了解了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為救國圖存而進行艱苦探索、頑強奮斗的歷程及其經驗教訓;注意比較的主賣辦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政黨的政治方案,懂得了舊民族主義革命讓位給新民族主義革命、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的原因;認識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增強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自覺性。
三、聯系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國內外環境,了解到了中國人民走上以共產黨為領導力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了解了實行改革開放和搞好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聯系社會主義改造以后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了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正確性;進一步樹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信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四、緊密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歷史實際,通過對有關歷史進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了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奮起,為了爭得民族獨立、自身解放和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進行過長期的英勇頑強的奮斗。正是這些斗爭,粉碎了外國侵略者滅亡中國的圖謀,推動了中國的發展和進步。
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先進的中國人曾經歷經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但是,多次斗爭的失敗,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敗,說明了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后,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的斗爭才走上了科學社會主義指引的勝利發展的道路。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 篇2
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在80多年的時間里,它緊緊依靠和緊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做了三件大事。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過20xx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這三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和命運,決定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在世界上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有力的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指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取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勝利,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這是歷史和人民做出的鄭重的正確的選擇。
通過系統的學習我更加堅定了自己好好學習的決心,我要為中國的崛起作出自己的貢獻,哪怕只有一點也可以。除此之外,我也更加堅定了加入黨的決心,要成為為社會,為社會主義作出自己一份貢獻的人!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及其光榮、偉大和艱巨的事業。我們要增強憂患意思,居安思危,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充分估計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困難和風險,進一步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不斷創造新的業績,切實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建設事業全面的推向前進。
作為祖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各條戰線的生力軍,我們大學生一定要牢記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及其基本經驗,繼承先輩們的優良傳統,自覺的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在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設成為中等發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使命。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因為歷史的經驗昭示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的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二不懈努力、艱苦奮斗,中國人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夠實現!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 篇3
學習了中國近代史后,我覺得自己的眼界開闊了。中國近代史使我們“知古鑒今”,教會了我們“以史為鏡”來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歷史中最為跌宕起伏的一段,我們中國人民最不能忘記這一段歷史,因為中國幾千年來的恥辱便凝聚在這一百多年中。中國雖然經歷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推翻了繼續長期封建統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國仍然面臨著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嚴重入侵,面臨著國內封建主義勢力的繼續存在。總結近代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經驗,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學習和研究近代史,每個中國人將會加倍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們的愛國熱情,強大的凝聚力在此激發。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當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門檻上,回顧近百年來中國人的奮斗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與這一時期相比較——困惑與希望的交織,污穢與崇高的輝映,黑暗與光明的搏擊,構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
中國人民是最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是最偉大的民族!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各族人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英勇頑強地斗爭,以數千萬先烈的犧牲為代價建立起來的。中國人民一直在勇往直前地進行探索,不屈不撓地抗爭,不斷進取,背負著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們的東方大國重新屹立在世界的舞臺上。但歷史經驗又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我們中國必須國富民強,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才能真正地實現振興。而今天中國的改革和開放,注重經濟的發展,為祖國日后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中國的近代史從鴉片戰爭開始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這一段歷史清清楚楚地讓我們懂得近代中國的演變。從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到農民群眾斗爭和封建王朝的自救,從資產階級的改良與革命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從全民族的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與新中國的誕生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展、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與開辟,中國的人民群眾一直走在保家衛國、捍衛民族利益的道路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領導中國人民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從此中國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更是一部富民強國的探索史。鴉片戰爭之后,由于國力所限,中國的百年外交史幾乎變成了一部訂約、修約的屈辱史,而不平等條約也成為國人心中的一根刺。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多次遭到列強的侵略,而面對侵略,中國人民并沒有屈服,而是奮起抗爭,書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爭之歌。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專制統治;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民主與科學的價值,提出了人的個性解放問題;新中國的成立更是把探索推上了軌道。救亡喚起啟蒙,啟蒙為了救亡,民主與科學精神貫穿各個方面,影響整個時代,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百年來,我們在曲折中摸索著前進。但我們中國人們英勇頑強的斗爭,粉碎了外國列強滅亡中國的陰謀,推動了我們中國的發展。
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而中國人民的團結和行動的力量,是我們打不垮的砝碼。人民覺醒的喚起,是近代史中最偉大的成就。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 篇4
中國的政黨制度產生于挽救民族危亡、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斗爭中,救亡圖存是中國近現代一切政治建設的歷史起點和邏輯原點。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中國政黨制度就成為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調動最廣大人民抵抗外侮、爭取國家獨立統一和富強民主的政治機制。歷史起點和歷史主題深刻影響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歷史軌跡和現實道路,也使中國的政黨和政黨制度具有自身鮮明特色。
中國政黨制度是基于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邏輯和“跳出政權興亡歷史周期律”的歷史邏輯設計的。人民民主專政從根本上規定了中國政黨制度的核心價值和基本要素:民主黨派不是與中國共產黨分庭抗禮的反對黨,不是與中國共產黨分掌政權的聯合執政黨,而是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參政黨;“跳出政權興亡歷史周期律”,從功能上規定了中國政黨制度的設計初衷: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不是分權制衡關系,而是體系內的權力制約關系,其目的是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不是反對或取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民主黨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民主黨派存在的價值,從政治架構上看,列入了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從政治功能上看,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從民主價值上看,民主黨派以民主為價值取向,與中國共產黨有共同旨歸,以參政黨身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體現。它拓展和深化了人類社會對民主及其實現方式的認識:民主的內涵是豐富的,民主的形式是多元的;謀求共識是民主的靈魂,合作與協商應成為更好的民主形式。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民主黨派是民族抗戰的重要宣傳者、戰時民主的重要追求者、民族文化的重要保護者。在當今中國,堅定不移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親歷者、實踐者、維護者、捍衛者,是參政黨最大的政治。
以知識分子為主體是民主黨派的顯著標志之一。知識分子在中國古已有之。中國的知識分子在被稱為知識分子之前,叫做“士”。以“道”自任,是其本質特征之一。“道”的概念在中國思想史上由來已久,它超越現實世界,但不脫離人間。士的天職和使命是守道、衛道、傳道。“士志于道”的價值追求,確立了知識分子參政的自覺性和根深蒂固的“入世(仕)情結”。因此,中國知識分子從一開始就不僅是“坐而言”的理想主義者,更是“起而行”的行動實踐者。
充分發揮知識分子在中國政黨制度建設中的優勢和作用。回顧百年中國歷史,有人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完成不同階段的歷史任務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到新中國成立,我們依靠軍事力量解決了“挨打”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依靠經濟力量解決了“挨餓”問題;現在,我們面臨著“挨罵”問題。換言之,亟須構建一套既有中國特色又有國際親和力的價值體系、制度體系、話語體系,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寫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包括寫好中國政黨制度的時代篇章。為此,知識分子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作用。民主黨派當以專業素養和學以致用的能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 篇5
學習了中國近代史,我感觸頗深。一方面,我對中國近代的這一段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體會。
中國近代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通過對中國進行的侵略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在華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許多特權,把持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操縱著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而現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其歷史背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新中國,并進行數十年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中國今天的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是獨立自主的,不允許外國附加任何條件,外國人在中國從事經商投資等活動,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相比,其社會性質根本不同,不能以現在的情況和觀念硬往歷史上套,不能將歷史與現實同等看待。
了解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資產階級的確有發展甚至成功的機會,但由于主客觀原因,他們最終沒能把握住。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卻能在相同的歷史舞臺上脫穎而出,這就能說明中共所主張的馬克思主義最大程度上適應和迎合了當時中國的需要。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后,國門洞開,近代史的序幕也開始緩緩拉開。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質的變化。
兩千年的封建制度使農民和地主成為當時中國最主要的兩大階級,它們也幾乎同時做出了行動。然而落后的生產狀況和落后的階級狀況容易導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動。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情況,農民階級的表現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國起義,而后是19世紀末盲目排外、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他們都不能算是成功的達到改朝換代,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的周期性農民大起義。更何況此時的中國已開始被無可抗拒地卷入資本主義占主導的新世界中,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這些農民運動仿佛成為一種無以為繼的歷史的倒退。
地主階級在19世紀中葉開始了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但作為制度的組成部分,他們不可能認識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務運動的結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領導人李鴻章一樣,僅僅成為大清一時的裱糊匠,勉強維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歐風美雨面前最終難脫轟然倒塌的命運。
我始終認為革命黨人的“民智未開則以革命開之”這句話頗有值得商榷之處,他們顯然過分相信革命的作用了。革命的確迫在眉睫,但是觀念作為一種心理承襲,其養成是幾十年的耳濡目染,幾十代的薪火相傳,希望一夕之間,天翻地覆是不現實的,對于傳統只有最大程度的接近它,然后才談的上慢慢的改造它,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尤其需要如此。
通過學習近代史,聽老師生動的講解和觀看老師播放的影像資料,我對中國近代的屈辱和艱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為從屈辱和艱辛中體現出來的民族精神而感到自豪。對于我來說,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學習好中國近代史,把這一段歷史銘記于心,把它作為今后我們工作、生活,乃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財富與精神動力。我們深知“落后就要該打”,所以同時,我們作為大學生,我們努力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為以后成為建設祖國的接班人而打好基礎。學習近代史,讓我有了更加強烈的民族榮辱感,將來我一定要用馬克思的思想來鞭策自己,并把它作為我行動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