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國培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參加國培的心得體會 篇1
仲秋時節,金風送爽,我們,醴陵市教育系統50名教育人踏歌而行,一路向北,于9月16日,趕赴湖南省平江,參加“湖南省鄉村教師培訓團隊研修項目‘影子教師’跟崗實踐培訓”學習活動。
而此刻,晚風輕拂,汨羅江面,燈影倒映,波光粼粼。房間內,醴陵培訓班第二組的全體學員圍坐在一起,回想近兩天的學習情景,仿佛還在眼前。
開班儀式上,領導們那熱情洋溢的講話,仍在耳邊回響;承辦學校周到、細致、科學的培訓安排,讓人倍感溫馨;吳老師的《平江起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專題報告催人振奮;春暉講堂內激蕩的革命紅歌,令人熱血沸騰!
專家們精彩的專題講座,更讓我們茅塞頓開,收獲滿滿。所有這些,都令人回味、珍惜,也讓人感概不已,感觸良多,深深反思。
一、談態度:“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
近年來,醴陵的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可謂碩果累累。但提升教師的專業功底和教學能力,永遠是發展區域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國培平臺,將一批優秀的教師,骨干教師,打造為合格的培訓師,通過他們對全市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全面提高我市教師隊伍專業水平。強化區域內校本研修,加速教師在崗成長,是突破發展瓶頸、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途徑和重要平臺。
因此,我們這個團隊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在未來的“國培”道路上,我們將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任何風雨,堅韌不拔,咬牙堅持,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砥礪前行,做一個優秀的培訓師,為家鄉的教育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從容自信,保持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
二、談做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在本市區域內,我們大都是各個學校、各個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優秀教師、教學骨干。但經過最近兩次培訓,我們深刻感到,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國培”培訓師,要學的東西太多,要走的路還很長。而時間卻那么緊,形勢又那么急,任務又那么重,怎么辦?那只有努力學,加倍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成長為合格的培訓師。同時在做中學,在完成任務中提升自我,在實際操作中完善自我。在實踐中學,與全體教師共同成長!一路堅持,風雨兼程。我們堅信,一定會走到成功的頂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談收獲:“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有人說:“成功的時刻是幸福的,而成功之前往往是痛苦的”。
的確,在努力學習提升充實自己,不斷組織實施培訓項目的過程中充滿著問題、辛勞、委屈乃至痛苦。
我們冷靜地意識到,這條路注定不可能一直平坦,而且作為學科骨干,教學中堅,同時要高質量完成繁重的教學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學實績。否則,在學校就無法立足。
鑒如此,也許我們可能會走到一個無力無助的節點,甚至這一刻會萌生退意。那就請靜靜坐下來,在寂靜的夜晚,仰望遠方天空,你會發現,即使那顆最微弱的星辰,也在永恒地散發著點點光亮。
于是,我們會醒悟到,弱小的我就是那顆小星星。那么,身體中又會充滿前行的力量。就這樣,堅持做下去,一年,兩年,三年……“所有舉重若輕的從容,都是厚積薄發的積淀。”我們終將成為一名合格乃至優秀的“國培”培訓師。到那時,我們終將獲得美麗的“蝶變”,從量的積累到質的升華。
“眾里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參加國培的心得體會 篇2
15天的湘潭培訓,我知道自己將成為培訓者,明確角色的轉變。之后,各學科名師工作室成立。我一夜之間就成了一個學科“主持人”。
金秋時節,我們又帶著疑惑,踏上了平江的跟崗實踐培訓。在墨水河畔,涼風習來,日日頭腦中都是這個問題:“主題活動怎么實施”、“我們的團隊能行嗎?”等等。通過6天的學習我心有得。
一、團隊協作促成長
在進修期間,縈繞在我腦中就是實施細節。我看著平江進修學校的團隊也只有5-6人。這樣精悍的團隊在進行200多來自沅江、平江、岳陽、醴陵四處學員的跟崗學習。平江進修團隊各自發揚各自的特長,團隊協作默契,這不就給我們將來的工作室的成員最好的榜樣示范嗎?要做好每一件事,需要一個有向心力的團隊。有堅實的團隊與個人才能走得最遠更踏實。
二、經驗分享定方向
在徐老師進行的“培訓者經驗分享”以及“送教下鄉組織實施系列經驗分享”等一系列講座和后期分組表單跟計重實操、分班跟崗研磨重實踐等活動。讓我對培訓的流程有了親身的體驗。我明白了培訓首先要定主題,其次定目標。在這個環節中要制定方案、工具表單提升示范教學和研磨課的階段培訓力。然后聚焦主題,確定解決方法,用設計課程來解決問題即目標與課程成體系。培訓有序靠管理,通過任務驅動,捆綁評價。有整個培訓過程設計要專業、有活力、要用心達到創新。在徐老師層層剝繭的解讀下我要深化下階段我的方案安排。
三、知行合一見成效
培訓期間的每個深夜,我都在將市局給我“命題作文”進行建構或修改方案、課程表單和觀察量表等。我相信只要多思、多練、才知國培“水有多深”。只有學習才能不斷成長提升。學習和行動就是我現階段要做的事,在做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我相信執著認真的行動,最終我也能成為一個有溫度的培訓者,不負我臺下的那批教師,如果能為醴陵培養幾個種子教師,讓他們在醴陵教育的沃土上生根發芽,為均衡教育貢獻我的力量。
參加國培的心得體會 篇3
金秋時節,緣聚合肥。11月3日上午,國培計劃小學數學骨干教師高端研修班開班,來自全省89位教師相聚在一起。在開班典禮上,中國教師研修網的張老師對此次培訓安排作了詳細的說明,提出培訓目標是:養師德、提師能、會研究、善反思。合肥市小學數學教研員李主任對帶教老師和參訓學員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來自合肥市小學名校的8位帶教專家,與我們8組學員結對,由此開啟了愉快的研修之旅。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4次集中研修,江浙滬各位教育大咖紛紛上演視覺盛宴。特級教師,教育專家,他們個個都在小學數學領域有很深的造詣。曹老師的《從理解走向深度學習》,揭開了“深度學習”的神秘面紗,通過大量舉例,呈現不同小學數學版本的教學案例,讓我們領悟到:深度學習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張老師的《教師的價值在哪里》告訴大家“數學課堂要為理解而教”,教師的產品是學生和課例,教師的價值在于把數學知識的學術形態(冰冷的美麗)轉化為教學形態(火熱的發明),數學教師不是創造數學知識,而是創造師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過程。蔣老師的《指向深度學習的主題單元整合拓展教學》最受大家歡迎,因為這是一場集互動、課例、講座為一體的報告,聽過以后,我們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大單元教學”的系統化建構、各種挑戰性問題的設計都有了全新的認識;蔡老師的《數學史的價值與意義》,讓我們領略到了融入“數學史”課堂的寬闊和深厚;儲老師的《關注練習:從形式走向實質》更多的是關注練習課的教學,充滿了教學智慧……
從“深度學習”到“教師價值”,從“數學史”到“關注練習”...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聯系我們平時的數學教學,教師們埋頭苦干,總感覺課時嚴重不足,上課知識點勉強講完,根本就沒有練習和訂正的時間。“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有的老師忙于讓學生刷題來提高成績,其實是違背教學理念的。對于書上眾多的練習,教師要自己先做一遍,提煉出共性和精華的習題讓學生練習,教師要研究命題方向,特別是熟悉數學《課程標準》的內容闡述。我們實在是對《課標》關注太少,它可是指導我們課堂教學的方向標啊!真實課堂其實就是扎扎實實,本本真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跟崗研修中,我所跟崗的學校是合肥市屯溪路小學,帶教老師是華老師。在近三周的時間內,我們始終扎根課堂,做看似簡單重復的工作。看導師示范課,一字一句記聽課筆記,每節課都要發表評價意見;幫青年老師磨課,一次兩次再到三次斟酌思考,每次都要進行課堂診斷,有新的進展;“課題從哪里來?課例研究報考從哪里來?都是從課堂教學中來”。這是華老師的至理名言。專家的話讓我不敢懈怠,跟著華老師訪合肥、巢湖名師工作室,觀摩示范課,聽專家點評,研修的每一天都是那么忙碌而充實。助人助己,開心暖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此次國培,一本厚厚的筆記本幾乎寫滿,聽課記錄完成了全年的任務,研修作業也完成提交。養師德,提師能,從帶教專家身上,我感受到了他們的執著與敬業,從研修同仁身上,我感受了團結協作與關愛互助。會研究,善反思,雖然收獲了專業理論知識,但更多的是需要去思考、去實踐。課堂,永遠是我們的前沿陣地,研修,我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