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心得體會(精選8篇)
傳統心得體會 篇1
轉眼間,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今年是我國把端午節首次例為國家法定假日,以此來發揚傳承此節日,端午節一是紀念屈原,二是通過通過包粽子,插艾葉來驅毒消災,現在商家也準備打一場“粽子戰”。
端午,一開始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詩人屈原投江的事。那時因為君主昏庸。屈原一身正義卻遭排擠、流放,對國家的前途感到擔憂,但是自己又不能分擔,所以在江邊,憤然抱起大石頭跳江了,江邊的漁夫們看見了,立刻劃著船去打撈,為了防止魚兒吃屈原的尸體,將包著竹葉的米團拋入江中,所以演變到今天有劃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吃粽子,大家一定也不陌生吧,它是用青竹了包上泡好的糯米,把它綁成一個近三角的形狀,餡有許多,如蜜棗、綠豆、紅豆、豆沙,也可放入肉,你要你想吃什么,都可以包,可以說“一包天下”。粽子好吃不好包,當你想到你吃到口味不同的粽子時,你又沒有想到怎樣包粽子嗎,現在我就給你介紹一下吧,先要把上好的糯米泡上幾個小時,用二張青綠的葉子疊加在一起折成一個錐形,把泡好的糯米放在里面,不能放的太多,以免煮熟容易脹開,然后把上面的口用青葉合攏折成一個三角形,然后有細繩綁緊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可現在大家工作都忙了,端午節也沒有時間去包,還有一些年青人都不知道包,所以商家利用這個節日,推出了許多品牌、品種的粽子,如現煮現買的粽,也有可以放著慢慢吃的冷凍粽,真是應有盡有,它們比味道、比品種、比價格,誰都想乘這個傳統節日賺一把。好了不說了,吃粽子去了。
傳統心得體會 篇2
“節分難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首詩是為紀念屈原而寫下的。端午節也是因為屈原而流傳于世的。包粽子、賽龍舟等端午節特有的習俗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是因為當時撈救投泊羅江而死的屈原所傳承下來的。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賽龍舟不再只是單純為紀念屈原而舉行的了。它演變成了一項最富激情、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努力奮爭,拼搏向上的精神的運動。賽龍舟這項具有紀念意義的運動,不僅突破了時間、地域的界限,還成為了國際性的賽事,得到了新的發展。
包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紀念意義。粽子本身是用江米或糯米做成的,再用蘆葦葉在外圍包上一圈,就算完成了。當然,粽子也有各種各樣的,不同的地區,就會包出不同的粽子。雖然形狀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非常的香甜可口,雖然風味大不相同,但都寄托著老百姓對屈原這位偉人的思念。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又到了。可是,心中卻有一種淡淡的失落感。隨著社會的發展,端午節的節日氣氛也在逐漸減弱。端午節和眾多的中國傳統佳節一樣,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之說不只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個,但卻是最有說服力的一個。關于端午節由來的傳說,雖是眾說紛紜,卻也為它增添了不少神秘與魅力。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華人民的想象力,也折射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端午節在我國已延續了二千多年的歷史,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的積淀,從而賦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內涵。
其次,端午節還浸透了民族美好的情感,端午節的每一種延續下來的紀念活動,無不是寄托了古代人民美好的情感與心愿。如果說端午節是因為傳說而顯得更加動人,那浸透在端午節中美好的民族情感則讓它散發出永恒的魅力。傳說可以動人,而情更加感人!
節日豐富的人文內涵,在于挖掘和弘揚,有時我們的傳統節日之所以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夠。我們的社會,應該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傳統文化絕不是“封建”、“落后”的代名詞,而應該成為新時代我們引以為豪、為傲的民族瑰寶。
,這真是個五彩繽紛的端午節!
傳統心得體會 篇3
有熱熱鬧鬧的春節,有艾香滿堂的端午,還有孝敬老人的重陽節,但我獨愛那合家團圓的中秋節。
中秋節當天,月光皎潔,桂花飄香,我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妹妹一起在老家后院賞月。媽媽問道:“誰要吃月餅?”“我!我!”妹妹叫著。媽媽拿來一盤月餅,我問媽媽:“這月餅是什么味道的呀?”媽媽笑著說:“你猜!”我立即拿了一個月餅,咬了一口。呀,是肉餡兒的,又咸又膩!沒想到我吃的第一個月餅就這么難吃。月餅不應該是甜甜的么?這簡直就是“黑暗”月餅!心情很不爽!這時,妹妹拿了一個印著菊花兒的月餅咬了一口,“哇!是我愛吃的玫瑰餡兒的,”說完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哈哈,看我能吃到什么餡兒呢?”爺爺說著也拿起了一塊兒月餅,“希望是芝麻餡兒!”爺爺說。沒想到爺爺真的吃到了芝麻餡。爺爺那得意的樣子,讓我看著可嫉妒了。
皎潔的月光灑在后院,桂花的香味撲鼻而來,我邊吃月餅邊聽爺爺講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天真地想:嫦娥是不是很美麗?玉兔一定肯定很可愛!我們說著笑著,不知不覺間月亮悄悄地躲在了云朵的后面……
中秋節是一個合家團圓的節日,也是一個香氣四溢和幸福的節日。它讓我感受到了中華傳統節日的魅力。
傳統心得體會 篇4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边@首詩描寫的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又叫月餅節,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中秋節也是團圓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燈火通明,院子里飄著濃濃的桂花香,在外地的人都要回到家鄉,我家也不例外,更是熱鬧非凡。爸爸和爺爺喝著香甜的桂花酒,贊不絕口,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媽媽和奶奶一邊賞月一邊品著月餅,也都情不自禁地露出微笑。而吃月餅是我最愛的環節,因為月餅又香又甜,非常好吃。我們一邊吃,一邊趁著月光在院子里打打鬧鬧。玩累了靠在媽媽的懷里,看著天上的月亮,我忍不住想:月宮的吳剛是不是還在砍桂花樹?玉兔看著我們吃月餅,她它想吃嗎?這時媽媽給我講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原來后羿射下太陽九個太陽后,被西王母賞了一顆仙丹,吃了就能升仙,他便讓嫦娥保管仙丹。
他的徒弟逢蒙一心想要得到仙丹。有一天,他趁后羿不在,闖入后羿家里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寧死不給,被迫吞下仙藥,突然,她的身體輕飄飄地飛了起來,一直飛到了月亮上。從此,她就一個人孤獨地住在廣寒宮。嫦娥奔月的故事真的是太傷感了。
中秋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也是我最喜愛的傳統節日,我要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
傳統心得體會 篇5
在“春節”這個盛大的節日里,我和家人一直呆在家里。觀看電視節目、烹調美味佳肴是這幾天的全部生活內容。
“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又一次用心體會了她的深刻含義!“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愛人和孩子常回家看看。我何嘗不想;丶铱纯,可是母親不在了,心里總會有種難以名狀的惆悵,即使回到老家,心里也會空蕩蕩的少份寄托和踏實感!
我們生活在通訊發達的時代,打一打電話上一上網,就能和親朋好友直接的聯系上。這既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不幸,F代通訊結省了時間,有事沒事聊一聊,也會使感情有所升華,但這種不用見面就能對話的便捷方式,把人們的感情變得有些形式化了。人與人之間總喜歡帶著面具做人做事,少了一份真實,多了一份虛幻!很多人覺得活的很累,但又不得不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這也是現實中的一種無奈。人人渴望真摯的感情,但自己最不愿付出的,卻往往就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
我懷念小時候親朋鄰里間那純真的情誼。每到春節的時候,人們走出家門互訪“拜年”,孩子們更是歡欣雀躍,成雙結對地到各戶給長輩拜年,長輩們也會熱情地接待他們,并拿出備好的糖果、花生等招待來訪的客人,這是一種禮節,更是民族傳統習慣的延續。
我喜歡那個年代人們的摯樸和純真的感情,F在不是真情太少,而是人與人之間變的太現實,太利益化了!孩子上幼兒園就開始送禮,不送就會對你的孩子不聞不問;上小學了如果不上好處,分班分坐就會受到不公正待遇;去醫院如果沒有熟人,看病就會花很多冤枉錢不說,連住院的床鋪都難解決!這樣的例子真是舉不勝舉!因為我們每天都生活在這樣或那樣的有形的或無形的網里,這時才覺得真情對人們來說有多么的寶貴!
現在是越來越不愿意過年了,是怕自己又年長了一歲,還是害怕孩子長的太快,給心里造成了恐懼感?總之心里就是害怕!“歲月催人老,時間不待人!我真的害怕過年啊!
傳統心得體會 篇6
今年春節沒回老家,一家三口留在上海過的。年前女兒總是問我:“媽媽,我們不回家過年會不會很無聊呀?”說實話我心里也是忐忑的。因為往年都是在爸媽家過的,還有弟弟們,侄兒侄女們,大家聚在一起,大人們忙碌著,孩子們戲鬧著,特別是除夕夜,看著孩子們排著隊去跟長輩們磕頭,說著吉祥話,然后高興的接過紅包,真是心里樂開了花!
那今年的春節怎么過呢?這是我們一家三口第一次獨自過年,不能給女兒留下冷清的印象。父母給了我們那么多甜蜜的記憶,我們要把這種甜蜜傳遞下去,給女兒一個開心的節日。
于是,我和老公按照老家的習俗:辦年貨,支油鍋,炸油條,做各種家鄉的食物,在餃子里包果仁,包巧克力,包硬幣。雖然在異鄉,不用祭拜祖先,但是在吃之前,還是讓老公祭拜一下天和地,不是迷信,是為了讓孩子心里有一份敬畏,上敬天下敬地,只有心存敬畏,做人才有分寸。
女兒看著我和她爸爸忙碌著,也開心的像只猴子,竄來蹦去,一雙小手不時的從廚房門縫里伸進來,拿這吃拿那吃,身后跟著貪吃的狗狗,小尾巴也搖來搖去,看著她們那幸福的小模樣,像當初的父母一樣,我心里樂開了花。
今年雖然沒有和家人在一起過年,我們過的還是挺開心的,歡聲笑語不斷。也許這就是傳承,我們把父母給予的幸福傳遞給自己的孩子,也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一代又一代!
傳統心得體會 篇7
在我的家鄉,人們喜歡春節。大人喜歡春節的熱鬧。孩子喜歡吃餃子,喜歡收紅包,我覺得不是。印象中,中秋節、元宵節、清明節都不是特別的節日,印象最深的是端午節。
端午節最有趣。吃粽子是端午節的習俗。說到粽子,我很激動。在我的家鄉,粽子是用浸泡過的糯米包裹在竹葉里,然后在鍋里蒸。這樣,米飯就有了竹子的味道
不一會兒,就割了一小捆。回到家,爸爸把艾蒿插到房檐上,密密麻麻的的一排,像一隊士兵在為我們家站崗。我問爸爸為什么要插艾蒿,爸爸說這里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呢。傳說古時候,有一個村子的人都特別壞,上天派一個神仙來調查,決定要懲罰他們。神仙駕著祥云來到村子的上空,突然看到一個婦女帶著倆個孩子往村里走,她懷里抱著一個大孩子,地上卻領著一個小的孩子。神仙感到非常奇怪,就落下云頭,來到婦女面前,問她為什么。
婦女回答說,因為小的孩子是自己的,大的孩子是鄰居托她照管的,所以她要把大孩子照管好。神仙聽完,覺得這個婦女是個特別善良的的`人,決定要救她,就對她說:“大姐你好,您是個善良的人,請您把這些艾蒿在五月初五那天早晨天亮前插到你家的房檐上,就會保佑你家平安無事了!闭f完,神仙就化作一股青煙回上天去匯報去了。
婦女回到家,按照神仙的指示插好艾蒿,想到插艾蒿能保平安,就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全村人,全村人都在五月初五那天早晨插好了艾蒿。端午的早晨,神仙再次來到這個村子的上空,決定放火燒掉這個村子,可定睛一看,村子里家家戶戶都插著艾蒿,不知哪一家是那位善良的婦女的家。神仙知道是善良的婦女想救全村人,于是成全了她的美意。從那以后,人們就在端午這天起早插艾蒿,以此保佑全家幸福平安。
端午不但有粽子這種美食,還有“插艾蒿保平安”這么美好的傳說,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還要傳承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我愛端午!
傳統心得體會 篇8
一年一度端午至,又是龍舟飛渡時,我校學生已經將傳統節日作為自己學習、生活中一項喜愛的活動,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喜愛傳統節日,進而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我校開展了形式多樣以"我們的節日?端午"為主題的文化教育活動。
一、用心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追溯端午淵源,充分認識"端午節"的有關知識。
學校充分利用國旗下講話、黑板報、宣傳欄等多種方式進行了廣泛宣傳有關"端午節"的知識與資料,同時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透過查閱圖書、互聯網以及向長輩和他人請教等多種途徑,搜集有關端午節的由來,了解這一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
二、開展各種的活動,豐富"端午節"資料。
1、各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中隊主題會。
端午節前夕,布置學生透過書籍閱讀和上網查詢,了解端午節的相關知識,并在班會上進行交流學習。20__年6月12日下午,我校利用少先隊活動課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系列主題活動。為了活動的順利開展,少先隊大隊部對活動進行了部署,分年級開展專題活動:一、二年級以禮貌的生活方式為主題,宣傳普及衛生防病知識,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三、四年級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為主題,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爭做有道德的人;五、六年級重點講解端午節的由來、習俗,誦讀著名愛國主義名篇佳作以及屈原和端午節的典故等端午節知識,共同紀念了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讓學生傳承愛國主義精神,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愛國主義情感。主題活動之后,有的中隊布置了假期親子活動,讓學生在端午節當天向長輩學習粽子的各種制法。自己動手制作粽子,感受著民俗文化。有的中隊以"我們的節日端午"為主題,畫一張手抄報……
2、網上學習,傳承傳統文化
此外,學校還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網上主題活動,動員學生參與由"中國禮貌網"開設的"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用心參加"我們的節日?端午"相關節日和愛國知識的網上學習,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個人傳統文化素質。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增強愛國情感,提高禮貌素質,做名副其實的禮貌城市禮貌人。
3、倡導健康防疫,開展除塵活動。
古人把五月端午稱作"衛生月",廣插艾草,以免災去病,端午節成了我國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的大節日。我校結合當前痢疾的流行及我市開展爭創禮貌城市的契機,宣傳健康防疫知識,開展環境衛生教育、健康教育,凈化校園及生活環境,并組織學生到社區進行衛生清潔活動。
在本次活動中,我校充分利用"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對全體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走進偉人、了解歷史、感受偉人的愛國情懷,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