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旅游心得感想(精選3篇)
美國旅游心得感想 篇1
1、安檢
美國的飛行安檢特別嚴格,不但要脫掉外套、鞋子,解下腰帶,托運的行李不允許上鎖,他們可能會隨時打開檢查,而且檢查使用的是強X光機,膠卷必須取出,否則還沒回國膠卷就全“洗”出來了。最“與眾不同”的是每個航班都會有一定比例的人被抽做“特別檢查”。這次,我們就“有幸”碰上了一回。
那天,在從華盛頓飛往舊金山的機場,我和往常一樣和先生一起辦理check in,一起托運行李,隨身帶了一只旅行包,交給先生背著。過安檢時,我先交上登機牌,順利通過,接著緊隨我身后的先生也交上登機牌。。。。。。一分鐘、二分鐘,檢察官遲遲沒有交還,還通過對講機喊來了其他工作人員。“有什么問題嗎?”先生問。檢察官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需要再核對一下信息,示意我先生跟來的工作人員一起走。來人還算客氣,看我焦急,就對我解釋說,“放輕松,沒什么問題的,只是例行檢查而已”(后來才知道,這就是特別檢查)。滿腹狐疑的我看著先生被帶到安檢門的另一側,單獨隔離在一間透明房子里,幾分鐘后,房子上的燈顯示沒有探測出異常,先生又被安檢員帶到旁邊,用一個什么檢測器,探測全身的每一個部分,包括光腳丫子。全身都檢查完了,然后檢查隨身攜帶的那個旅行包,檢察官戴著手套,拿著鑷子,一層層仔細檢查,把包里的每一樣東西逐個取出,用那個檢測器上下探測,連一張小紙片都不放過。全部檢查完沒有異常后,她再把每一樣東西放回去。整個過程我先生只有被動看的份,連最后要求自己裝回東西都被檢察官微笑婉拒。出來后,我和先生討論為什么他會被抽到做特別檢查,他長的像阿拉伯人?名字像恐怖份子?后來發現直接原因是他的登機牌上有4個A,凡是被打上4A的人就是特別檢查對象,安檢口工作人員只是照章辦事,這個“彩”是在換登機牌時已經“中”上的,只是我們第一次沒有注意到而已。回國后查網絡,發現有此經歷的人還不少,有專家指出,由于去美國旅行人的機票大都是在國外購買,機票號碼顯示持票者為外國人,因此在美國受到特別檢查的概率也就高。但對于什么樣的人被挑到做特別檢查,似乎毫無規律可循,既有經濟艙的,也有頭等艙的,既有有色人種和外國旅客,也有衣冠楚楚的白人,對明顯阿拉伯服飾的人也沒有特別關照,似乎是完全隨機的。
美國機場的X光機比其他地方的都要更強更敏感也體現在我們同去的一個團友身上。該老先生若干年前腦部做過手術,應該是被打進了一根鋼針之類的東西,據他說,他出國從來沒有因為腦部的這跟鋼針而遭遇過麻煩,但這次在美國,每次過安檢每次都“嘟”,而手工安檢因為不能排除他頭上有其他東西而每次都被要求關在那件透明玻璃房子里“面壁”,直到機器也確認無可疑才被放出來。
2、吃飯
中國人上餐館,習慣了直接看到空位就坐下,尤其是在繁忙時段,前一桌客人剛走,后一桌客人就坐下了,然后看著服務員收拾餐桌,送上菜單。而在美國,餐館門口都有一塊牌子“wait in here”,剛開始以為是繁忙時供客人排隊等位用的,后來發現,在空閑時客人也會自覺在這塊牌子處等候,等待服務員領位。剛落地美國時還不懂這個規矩,看到餐館里沒人就直接找個位子坐下了,發現服務員錯愕的表情還覺得奇怪。后來有一次在一家繁忙的餐館里吃飯,坐在一桌還沒收拾干凈的桌子前,叫來服務員準備點菜,結果被服務員禮貌的“請”了出去,堅持要我們等她收拾完桌子再進來坐。幾次以后悟到了美國人的邏輯,原來美國人把餐館也當家一樣,沒有經過領位就進入餐館和沒有經過邀請就擅闖民居一樣,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尤其是在她們還沒有完成餐桌的清潔工作以前,你的入座就好比讓外人看到了她們家凌亂的還沒收拾的屋子一樣讓她們感到難堪。因此在這里提醒各位要去美國的朋友,在美國吃飯,一定記得等待服務員領位,即使飯館里空無一人,這也是一種禮貌。
3、購物
在美國購物很自由,心情很愉悅。買東西時,沒有營業員喋喋不休的勸說(也可能和我是“外國人”有關),可以慢慢看慢慢挑;試衣間很多又很大,而且燈光明亮,溫度適宜;買回來后不喜歡了,更可以隨時去退,只要是沒用過的都可以退,絕對不需要理由。
美國旅游心得感想 篇2
從近一個月的美國行歸來,感觸頗多。到過了美國東西部,接觸到美國的各個方面,算得上是深度了解了吧。相比談對景點內容的觀感,我更傾向于談一下自己親身感受到的一些社會細節的問題。
1、素質:美國人素質還是很高的,這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些細節中得到體現。在美期間,所到之處都沒有發現插隊問題,在登機、登車、買快餐付款、超市付款處,菜場收銀等處,人們都自覺排隊,并且每個人都和前面的人保持一定的距離;行人過馬路時會自覺遵守交通規則;車行至沒有信號燈的十字路口時,即使沒有攝像頭和交警,司機也會自覺停下,四處觀望確定安全后再繼續行車。這些都已成了美國人的基本素質。
2、教會:和美國本土人一樣,很多在美國的中國人都會去教堂做禮拜。有了基督教的信仰,人們都變得博愛、熱情。并且他們的信仰很虔誠,很少有事情能夠阻止他們去教堂。
3、學校:在美國小學附近的路口,總是可以看到老師帶著學生過馬路的現象。在晴天的早晨,學校還會舉行升國旗儀式,儀式上會請學生代表朗讀、帶頭合唱等。天氣不好的時候,學校則開廣播晨會。
4、交通:美國的交通很發達,靠近市區隨處可見六車道、八車道的高速公路,很少有堵車發生。美國人開車都很遵守規則,前后保持適當距離,很少見超車現象。由于交通違規、擁堵較少發生,交警執勤的現象在美國就很少見了。
美國旅游心得感想 篇3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是一本獲得設計界勝贊的規劃方面的參考書,還記得似乎被竭力宣傳該書是“有史以來關于城市的最出色著作之一”。當時以為這是一本大部頭的理論書籍,但是翻開書的序言就被他的第一句話吸引了。
“此書是對當下城市規劃和重建理論的抨擊。---------《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序”
作為一個社會學家, 雅各布并未面對當時美國城市現象中的所有重大問題,比如強烈的貧富差距,資本主義制度下巨大的階級矛盾,甚至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但是雅各布作為一名非本專業作家則從的綜合的社會學角度,針對當時美國盛行的存在嚴重問題的規劃方式,提出了一些更具人性關懷、激發城市活力的規劃原則。總的來說這本書的論述是在多樣化的自由發展存在一定的“真善美”的約束的條件下進行的,作者的原意也并非一次建立一套完整的規劃理論,或者執筆未來美國大城市的總體規劃,而是希望在城市規劃界引發一種對人,對豐富的城市生活的意義的關注,以及對當時戰后美國的以大規模重建計劃批判。她通過非專業化的清晰語言,將人們與人們的活動、活動的場所交織起來,為我們展示出一幅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畫面,將她的"城市生態學"轉化為我們身邊真實而生動的"街道芭蕾"(street ballet)。可以說這本書的作用更多是給迷茫的專業規劃設計者們一些思想的觸動,希望以此喚起一場新的城市規劃革命,而她熱情同樣帶給了我很大的觸動。
一 關于簡.雅各布斯和他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簡·雅各布斯(1916-20xx),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她家族中幾代女子都與男性一樣擁有職業,而且大多數是教師。在她的家庭中女孩和男孩被同等對待,家族的這一傳統塑造了她果敢而特立獨行的性格。早年做過記者、速記員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論壇》助理編輯。1958年,雅各布為著名的《財富》雜志撰寫了一篇關于城市中心區的文章《市中心為人民而存在》。在這篇文章中,她充滿激情地批判了由聯邦政府資助的大規模舊城更新項目,同時贊美了曼哈頓現狀環境中街道生活的歡樂與祥和。之后寫作了《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1968年遷居多倫多,此后她在有關發展的問題上扮演了積極的角色,并擔任城市規劃與居住政策改革的顧問。1974年成為加拿大公民。她的著作還有《城市經濟學》、《集體失憶的黑暗世代》。
作為一名女性作家、一名新聞記者,很顯然,雅各布敏感的觀察力,和作為一名大城市的生活的參與者。使她清楚地認識到政府對其街區以及她周圍的街區原本祥和的生活所帶來的大規模破壞。她用她的熱情、悲憫和激昂向傳統的城市規劃觀念開戰,旗幟鮮明地與“現代城市規劃”唱反調:人家呼吁清除貧民區,她卻提出要增加城市人口的多樣性,讓人和各種活動聚集在一起;人家說應該建立現代化的城市開放空間,她卻覺得要把城市變得更密,形成一種符合居住傳統的適度的混亂。
這本當時被譽為婦人連篇累牘的嘮叨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自1961年出版以來,即成為城市研究和城市規劃領域的經典名作,對當時美國有關都市復興和城市未來的爭論產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作者以紐約、芝加哥等美國大城市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結構的基本元素以及它們在城市生活中發揮功能的方式,挑戰了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使我們對城市的復雜性和城市應有的發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為評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
二 雅各布關于美國舊城更新問題的核心思想
1“街道眼” (streeteye)概念
通過大量事實的調研和作者的親身體驗得出的關于城市中人行道、街區公園、街區的特性。這里她提出了著名的“街道眼” (streeteye)概念。區別于“現代的”廣場綠地和城市開放空間,這是一種主張保持小尺度的街區(block)和街道上的各種小店鋪,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們相互見面的機會,從而增強街道的安全感;她論述老社區是安全的,因為鄰里有著正常的交往,對社區有著強烈的認同;她指出交通擁堵不是汽車多而引起的,而是城市規劃將許多區域生硬地隔離開來,讓人們不得不依賴汽車。
2 “街頭芭蕾”
“街頭芭蕾”描述的事很多專業建筑師看不到的東西,甚至是他們所感受不到的城市溫度。只有甚或在這個街區的人才能感受那些瑣碎武器的感動。比如老城南的煎餅店,比如小巷內擦肩而過的側身,比如陽光投射在老房子屋檐投射的曲折的陰影,比如晚飯時間鄰居端著飯碗的閑聊。這一切對于老城居民都有著不同的意義。
3城市的多樣性,
關于城市的關鍵詞:多樣性、混合、高密度。在雅各布斯的書中最為推崇城市的多樣性,城市是人類聚居的產物,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人的活動。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這些人的興趣、能力、需求、財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萬別。因此,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從社會角度來看,城市都需要盡可能錯綜復雜并且相互支持的功用5的多樣性 ,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這里城市的多樣性在老城區獲得集中的體現。老城區的多樣性通常在改建保護之后就完全失去了原本的氛圍。對于城市而言正是這種看似帶來混亂與對立的多樣性才使城市能夠成為了在適應了原始的混亂的后新的因素的孵化器,成為了一種能夠區別于其他的有歷史發展的地方。
針對衰敗的大城市中心,她又進一步提出,挽救現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須認識到城市的多樣性與傳統空間的混合利用之間的相互支持。在這一點上,《生與死》中還提出了著名的四點補救措施:保留老房子從而為傳統的中小企業提供場所;保持較高的居住密度從而產生復雜的需求;增加沿街的小店鋪從而增加街道的活動;減小街塊的尺度從而增加居民的接觸。針對我國舊城改造的現狀,這四點建議至今還是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4城市活力論
內部活力是大城市最重要的生長源泉。作為一個有機體,其和無機體的重要區別就在于其“內力”,大城市更新、發展、健康的源泉都應該主要的來源于經過了良好的合理的制度組織從而生發的內部力量,而不應該是另外的外部力量成為其動因。健康的內部結構對于大城市來說非常重要。
5 強烈反對美國城市中的大規模計劃
雅各布的書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對對1950-1960年代美國城市中的大規模計劃(主要指公共住房建設、城市更新、高速路計劃等)進行批判。雅各布指出,大規模改造計劃缺少彈性和選擇性,排斥中小商業,必然會對城市的多樣性產生破壞,是一種"天生浪費的方式"①耗費巨資卻貢獻不大;②并未真正減少貧民窟,而僅僅是將貧民窟移動到別處,在更大的范圍里造就新的貧民窟;③使資金更多更容易地流失到投機市場中,給城市經濟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大規模計劃只能使建筑師們血液澎湃,使政客、地產商們血液澎湃,而廣大普通居民則總是成為犧牲品" 。
三 簡氏理論在南京門西舊城改造中的探討
通過上學期郭老師的一個項目,我對門西老城區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同時開始關注舊城改造這個復雜的問題。而簡氏的書給我我很多的啟示,我國政府在舊城改造問題上往往投入大量資金,但是最終資金的受益人永遠是住宅開發商之類,而非居民本身,而改造也往往好大喜功,一整頓就是很大一個片區,而舊城改造計劃往往缺乏全局思考,甚至在舊城拆光殆盡的時候反過來再搞保護搞恢復。以南京為例,老城南原本門西、門東、顏料坊牛市三塊一片,形成了一條很完整的老秦淮風貌帶,門東駐軍官府衙門較多,門西重商,多為機戶機房或者帳房,顏料坊則以織染作坊為特色,牛市則是集中的貿易場所。然而我上大學4年來,牛市完全拆成平地,顏料坊也只剩下幾座所謂的歷史建筑孤立在那里,門東重建了一個沈萬三故居后幾經反復最終也拆光殆盡,登上中華門,東望是秦淮舊夢,回首卻是滿目瘡痍。
歷史的消逝讓懷舊的南京人意識舊城改造不這樣來,40平方公里的南京老城內,未改造的舊城區剩下不足十分之一。難道除了以新代舊,一拆了之,我們沒有更聰明的辦法?在各界的呼聲中,有關部門緊急喊停,對門西這塊最后的記憶進行了慎重的考慮,甚至重新對完全拆光的門東進行保護性規劃。市政府也定下了“三個集中、一個疏散”的發展方針,目標將老城人口由每平方公里將近3萬人降到2.5萬人以下,嚴格控制老城高層建筑的新增、老城的住宅開發總量;提升老城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環境風貌,提升老城的中心城市服務功能。
雅各布書中始終強調的是大城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 “多樣性”,必須支持多樣性,不論在哪一個層面上。因為多樣性大城市才真正成為一個復雜系統,其生命性來源于其各個多樣的因素之間的網狀的聯系,使其具有極強的互動性。盡管政府正在為僅存的門東地區建立更為合理的詳細規劃,但是仍然難以逃脫“現代規劃方法”的思路。
政府將老城人口由每平方公里將近3萬人降到2.5萬人以下目的是為了緩解老城壓力,提高老城居民的生活質量,但是遷出的過程是否能維持原本的人口多樣性比例呢?人口的多樣性包括陌生人和原住民,窮人和富人,老人和孩子等。維系一個城市的文脈的重要因素在于能夠維持一定比例的常住人口來形成的對于街區的主人公感情。而一個真正健康的社區則同時必須有著足夠比例的”陌生人”,他們給街區帶了來新鮮、帶來了新的機會、帶來了發展的可能,帶來了新的商業機會。陌生人和原住民成為了一種互補,一種缺一不可的東西,是一種”基礎”和”發展”之間的關系。首要功能和輔助功能
同時,街區的構成還可以從產業角度考慮,”首要功能”和”輔助功能”,應該充分合理的具有著混合的多樣性。這兩種功能也是一種相輔相成的東西。老城區是否只適合發展居住和旅游兩項功能并非定論。城區功能的完整才會形成所謂的內在活力,而不是作為整個城市中功能單一的附屬區域。內在的活力將會帶動老城區自主發展,避免老城區走向病態的被動發展,最終成為整個城市發展的拖油瓶。
雅各布書中指出交通擁堵不是汽車多而引起的,而是城市規劃將許多區域生硬地隔離開來,讓人們不得不依賴汽車。南京城墻就是一個目前看來生硬的阻隔,但是目前門西地區解決這一生硬阻隔的確是另外一條生硬的雙向3車道的大馬路。原本城墻阻隔的是城內外的生活,而現在道路阻隔的確是原本老城區生活的流線和秩序。原本一個完整街區的一部分功能被高速通行車輛覆蓋。街區在人行層面上被孤立為兩塊,各自獨立面對各自的問題,歷史的痕跡被打斷,扭曲最終完全改變。和秦淮河畔拆除危房后新建的很多 “現代的”小游園空間相比之下“街道眼”概念式的城市公共空間更適合小尺度的歷史街區。現代的綠地勉強插入,不但認同度利用低 ,而且還會破壞街區原本的節奏。
四 結語
牛市、顏料坊和門東地區是南京市大規模舊城改造計劃的犧牲品,當年40年前深刻影響美國的書,終于在最近進入了中國人的眼前。 它是否能夠挽救門西這最后的記憶之地。
“有人說,它來得太晚了;更多的人說,它來得很及時。”當我們此刻咀嚼著這位婦人的嘮叨時,會發現我們的很多城市今天所面臨的很多問題,也如同美國當年所經歷的一樣:
每一個現代小區, 都配備訓練有素的24小時保安監管,小區城堡里面是絕對的安全,原本居民對于街區的責任感被每月按時繳納的物業費買斷。而小區間的街道少了兩邊公寓中守護的眼睛,往往成為最不安全的地方。
汽車霸占的公共空間越來越多,為自行車、行人預留的空間則越來越少,每個人都被禁錮在接到中小小的鐵盒子中,交流只是鳴笛或轉向燈。
幾乎每個城市都建設了宏大壯觀的廣場,但因缺少供人休息的椅子,只能冷冰冰地供人遠遠地瞻仰。
全國183座城市以建設國際大都市為目標,一幢幢缺乏創意、失去傳統的標志性建筑迫不及待地拔地而起,以為這樣就可以搖身一變為國際大都市。
“缺乏研究,缺乏尊重,城市成為了犧牲品。”40年前的聲音,仿佛是對我們不堪現狀的針砭。
“設計一個夢幻城市很容易,然而建造一個活生生的城市則煞費思量。” 四十年前的忠告今日聽來不知要用多少年來領悟城市規劃不再只是單純的自然科學,城市是由建筑和人組成的,人才是城市的主角。關注規劃設計其背后的社會精神,人文主義關懷才真正使城市有了生命,有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