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集結號觀后感(精選3篇)
電影集結號觀后感 篇1
集結號這部電影從8月開始我就想看了,一直等呀等呀,終于等到月,終于有幸讓我一睹馮氏戰爭片。——震撼!
有人說集結號可以給出這樣一個概括性的公式,類似:太極旗飄揚+拯救大兵+兄弟連+激情燃燒的歲月+藝術人生。也有人早就宣傳稱這是一部中國的“拯救大兵瑞恩”。無論人家說什么,自己眼見為實——在戰場戲那部分的確有點“美國味”。
說到戰爭片,讓我惡心的就是中國戰爭片,連長頂著炸藥包對手下喊“兄弟們你們撤!這里有我頂著!”……(吐了)好假!在這部馮氏戰爭片里,雖然許多地方采取西風東借,可還是看得到一些低能的中國風格,如呂寬溝和姜茂財去為連長拿手表,寬溝找到手表后竟然高興地跪了起來(上半身垂直于水平面)!這不是自告奮勇地當活靶子嘛!不過從中也許還能看出一點,那些士兵不是天生的職業軍人,他們都是普通人,都是種田的老實人,所以一高興,忘了自己置身戰場也是人性流露的表現。這時我就覺得這個傻軍人很可愛——可如果我是連長我肯定能被他氣得吐血,這絕對屬于非戰斗性減員。
可見集結號并不是傳統的,教條的,宣揚解放戰爭怎么怎么的影片。他更多的是在宣揚一種“人性”,哪怕就像寬溝的那樣傻乎乎的行為。人性,是一個人自然流露出的本性,是赤裸裸的,不被政治、階級、宗教所控制、引導的東西。我非常佩服導演敢這么做。老谷,他是一個很有血性,很感情用事的一個軍人。從一開始,為了指導員被炸死而領導大家殺戰俘這一事件開始,我便覺得他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這樣的人,不記得是兄弟連里寫到過還是戰神里寫到過,是不適合呆在戰場上的,這樣的人注定了之后為他的手下弟兄們追討“烈士”榮譽。
在烈士陵園,劉澤水的墓前,老谷知道集結號沒有吹響,知道了大部S
電影集結號觀后感 篇2
“他們一家是好人,怎么可能殺人呢?”首次以“證人”身份亮相的秦沛的一句證詞,反而令案情更增添一層迷霧,犯罪感呼之欲出。此外,在這組海報中還暗藏著一個小細節,用“自述”=“自贖”的諧音梗再次吊足觀眾的胃口。在這場“誤殺”事件中,究竟誰才是受害者?被眾人掩埋的真相背后又有什么樣的秘密?
對于大多數觀眾來說,“能夠在觀影中體驗到生活中沒有的刺激”正是犯罪片的爽點所在。而這部即將上映的《誤殺》正是一部以犯罪題材為背景,實則在引發觀眾對于“愛和家庭”思考的電影。對此,導演柯汶利也曾在采訪中表示:“這是一部有溫度的犯罪電影。” 既能讓觀眾在電影中感受到犯罪題材的緊張刺激,也能在觀影后通過角色的故事進行反思。
不論是片中李維杰和阿玉一家,還是拉韞一家,在他們身上都有著一層為人父母的共性,雖然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但出發點都是為了“愛和家庭”。正如肖央日前在特輯中所說,“我們才是受害者”,所處視角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和判斷。究竟將如何守護家庭,這一話題將是《誤殺》帶給我們的思考。
電影集結號觀后感 篇3
電影《小巷管家》近日在北京首映,生動講述了隨著北京超大型城市基層治理工作的深入推進,在基層一線有越來越多的“小巷管家”涌現出來。作為基層干部,他們帶著大情懷,從群眾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最終用“管家式服務”贏得了群眾認可。
用真誠和耐心敲開群眾心門。長期以來,居住在胡同的群眾由于房屋面積有限,各家占有公共空間自建的煤棚、雜物間并不少見,既影響環境美觀,也造成了交通、消防等各方面安全隱患。在環境整治初期,街巷長們普遍面對很大壓力,如何取得居民群眾的理解支持成為開展工作的一大難題。街巷長們面對困難沒有退縮,而是采取了“笨辦法”——挨家挨戶做工作、白天家里沒人就晚上敲門、一次不行就兩次……最終,街巷長們的執著和耐心打動了居民群眾,敲開了居民群眾的心門,得到了理解支持。
用真情和實干打開群眾的心鎖。真正讓群眾打開心鎖的,不僅是小巷管家們的耐心和執著,更是他們一心為民的真誠。在環境整治過程中,小巷管家們并不滿足于違建拆了、道路寬了,還注重解決居民群眾的實際困難,滿足他們的實際需求。真正做到了把居民群眾當作家里人,站在居民群眾的角度,為他們出主意、想辦法,將拆違騰退空地還之于民,或建設綠地花園美化環境,或建設停車場滿足實際需求,或建成文化空間提高文化品質,致力于讓居民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獲得感和幸福感。
世界上最難敲開的門是心門,最難打開的鎖是心鎖。面對街巷治理難題,小巷管家們用為民服務的真心真情,對工作的堅定信心,不分晝夜的埋頭實干,用“管家式服務”打通了城市環境治理和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通往群眾心里的那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