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弟子規的感悟(通用3篇)
學弟子規的感悟 篇1
昨天,睿琦放學時說,今天有一個作業是要家長做的:記錄孩子的變化,寫踐行感受。說實話,起初孩子每天回來背幾句《弟子規》時,我們并沒多加留意,把這看作和以前背的《三字經》一樣,畢竟現在社會上正流行著國學熱。一直以來,睿琦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做作業拖拉的問題,讓我們很煩惱。直到開學伊始的家長會上,徐老師把踐行《弟子規》作為我們班的教學計劃和家長交流時,在被徐老師教學育人的執著精神所感動,慶幸孩子遇上了個好老師同時,也隱約感覺到這或許是一個讓睿琦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
踐行《弟子規》近兩個月來,睿琦確實是有了些進步。寫作業時,和家長討價還價的情況少了,例如他寫錯字后,讓他多訂正幾遍,他不再嚷嚷著強調老師也只要求訂正三遍;當他想玩耍和我們要求他學習時,他也能按要求先學習再玩耍,不再意見很多,有時寫作業也能不拖拉;睿琦的運動平衡協調能力弱,以前稍稍鍛煉一會兒,他就說累了,不肯練了,現在基本能每天堅持練跳繩、跑步;睿琦是一個心很善的孩子,對長輩很孝順,有好吃的會主動留給長輩,長輩生病了他會主動關心;在公車上,他也會主動給年長者讓座;對社會上的弱者,他也很有同情心,有一次,他非要我給一個常年乞討者錢,并說,他們其實也很可憐的。當然,睿琦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他的進步還不是非常明顯,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海”,相信只要持之以恒,睿琦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的。
學弟子規的感悟 篇2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的第二部分"入則孝"就說了要孝順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道出了怎樣孝順父母.但是,在看<<弟子規>>之前,我卻不懂得孝順父母。
有一次,媽媽上了一天班,非常疲憊。剛回到家中,就睡在了床上.然后讓我給她倒一杯水.而我卻看書入了迷,嘴上敷衍著,可卻沒什么行動.直到媽媽憤怒地叫了一聲:“你到底倒不倒?!”我才不情愿地去倒了一杯水,嘴里還嘟囔著:“倒就倒嗎。”事后,爸爸和媽媽批評了我,我忽然間感到很慚愧,感到無地自容。父母為我們可以傾其所有,可我卻連一杯水也不肯為他們倒,這件事令我羞愧難當,慚愧至今.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句話很好理解,自己身體受傷,親友們就會為自己擔憂,就可以算是不孝了.古人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就是這個意思.而道德如果受損的話,人們不但會取笑自己,還會笑自己的父母教子無方,父母臉上也無光,從而又是不孝了。
學弟子規的感悟 篇3
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選擇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