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祀個人感受(精選3篇)
清明祭祀個人感受 篇1
清明節是人們緬懷先烈、祭奠逝者、追思故人、寄托哀思的傳統節日。又是一年清明時。但今年的清明節注定與往年不同。疫情尤在,安全至上。生者的平安健康是對逝者的告慰。眼下,全國各地都在倡導文明祭祀,鼓勵群眾多元化寄托哀思。這既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時代風尚所趨。
清明節前夕,由中共濟寧市委網信辦指導、濟寧新聞網出品的“網上清明文明祭祀”網絡祭祀平臺開通。廣大網友可以在網上向英烈或故人敬獻鮮花,或寫下感言,表達緬懷之情。這種祭祀方式操作方便,使用靈活,綠色環保,值得提倡。一經上線,馬上吸引了上萬人參與互動,恰恰也印證了這種方式得到了大家一致認可。
祭掃在心不在形,別樣清明一樣情。鮮花祭祀、電子蠟燭、掛黃絲帶、踏青遙寄、居家追思……這些也都是值得提倡的文明祭祀方式。其實,清明祭祀的目的是為了寄托哀思,緬懷先人,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
清明祭祖也是弘揚孝道文化的具體體現。然“祭而豐不如養之厚,悔之晚何若謹于前”。厚養薄葬為真孝,盡孝更應重平時。在緬懷逝者的同時,更應珍惜關愛眼前的長輩親人。老人在世時,多盡孝心,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讓生者欣慰;老人逝去后,從儉辦喪、文明祭奠,讓逝者安息。樹立厚養薄葬的新觀念,才是對孝道的傳承。
此時此刻,倡導文明祭祀,既是鞏固疫情防控成果的需要,也是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的需要。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文明祭祀,同心抗疫,讓清明更“清明”,讓移風易俗新觀念更深入人心。
清明祭祀個人感受 篇2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華民族是一個珍視文化傳統的民族,懷念先人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習俗和美德。每年清明,大到國家,小到家庭,都會通過掃墓、祭祖等方式,緬懷先人凝聚精神,激勵后人。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國務院決定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更加體現出國家對英雄的尊崇。
緬懷英烈,尊崇英雄。“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20_年,注定是一個特別的年份,無數抗疾英雄,為了人民健康幸福,不顧個人安危,毅然踏上“逆行路”,更有王x、馮_等數十位英雄最終犧牲在抗疾一線。在中華民族風雨歷程中,正是有了這些英雄的奮力擔當,我們才能完成多難興邦的命運涅盤。英雄身上記錄著民族奮斗的艱辛歷程、凝聚著偉大的民族精神,他們是民族信念不折不扣的踐行者,他們不是簡單的敢于犧牲者,而是光榮與夢想、理想人格的化身,是精神信仰的家園。
文明祭祀,慰藉英雄。經過廣大抗疾英雄的不懈努力,境內防控形勢雖然持續向好,但境外疫情卻正在加劇蔓延,“內防擴散外防輸出”的任務依然艱巨,我們切莫放松警惕,掉以輕心,否則我們無數英雄艱辛付出甚至用生命換來的成果將付之一炬。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祭掃習俗也需與時俱進,在傳承“祭祖追思”傳統文化的同時,應該用更文明、綠色的祭奠方式來表達對逝者的哀思之情。通過小規模家庭追思、網絡祭掃、書寫寄語等綠色文明祭掃方式,降低實地祭掃人數及祭掃活動聚集感染風險。通過“贛通碼”等方式實名登記,做好體溫測量,督促佩戴口罩,加強祭掃人員出入管理。
尊崇英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慰藉英雄是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緬懷更是為了傳承,清明祭掃英烈,正是在懷念中激發前行力量,匯集新時代中華兒女之力,共同推進民族復興偉業。
清明祭祀個人感受 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轉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以前我只知道清明節是祭奠祖先的節日,對其他的還不太了解,正好在今天來了解了解。
關于寒食,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代的晉國,晉獻公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展開了激烈的爭斗。晉獻公的第二個兒子重耳為了避免自相殘殺,流亡國外十九年。晉國的臣子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舍命相隨,在重耳最危難的時刻曾割股奉君。君臣一起經常討論救國、治國方略,關系融洽。重耳曾言,如果自己將來能做國君,一定重報介公之恩。后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終于打回晉國,當上了晉國國君,也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復國之后,大宴群臣,論功行賞,卻沒有給經常提意見的介子推任何官位和賞賜的東西。介子推不屑與整天在晉文公身邊阿諛的小人為伍,更為晉文公復國之后沒有施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于是帶著老母上了綿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有人開始議論了,說晉文公忘恩負義,不用賢臣,晉文公慢慢地也聽到了這些議論,他似乎感覺到自己做的有些不對,趕緊叫人去請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經去綿山隱居了。為了讓臣下知道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昏君,平息人們的議論,晉文公急于找回介子推。他帶領群臣來到綿山,尋找介子推。
綿山澗壑萬仞,峭壁嶙峋,山路崎嶇,加之介子推有意躲避,怎么也找不到介子推。晉文公心里起急,但也無可奈何。晉文公的手下也是各有心思,有的希望介子推回來,輔佐晉文公治理天下,有的卻怕介子推回來,奪了自己的恩寵。一個手下向晉文公諫言說,介子推是個大孝子,大王您派人放火燒綿山,介子推怕傷了老母,一定會出來見您。亂了方寸的晉文公見介子推心切,竟糊里糊涂地采納了這個主意,命人在綿山上放起火來。時值仲春,風大物燥,煙火吞沒了整個綿山。大火燒了幾天也沒有見到介子推的影子。大火熄滅后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寧死不肯出山,已經和母親被燒死在山頂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想起介子推對自己的忠心和肺腑之語,扶著被燒死的大柳樹不禁嚎啕大哭。他讓人將介子推母子葬于山嶺之上,改綿山之名為介山,“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同時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后105天全國禁止動煙火,只許吃冷食,是為寒食節,以示紀念介子推。
第二年寒食節的翌日,晉文公到綿山介子推殉難的大柳樹下來吊祭,發現被燒死的大柳樹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復國之后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張,感慨萬千,下令封這棵柳樹為 “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 “清明節”。從此晉文公整肅政務,發展生產,晉國終于強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隨著國家影響力的增大,寒食節、清明節的習俗流行于大江南北,唐代詩人盧象賦詩云:“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我們不應該忘了自己的先人,沒有先人的撫育,正如沒有先烈的保佑一樣,就不會有我們幸福的今天和更加燦爛的明天!
過好清明節既是對先人先烈的懷念,也是對我們自己的靈魂的一次純凈的洗禮!
我們應珍惜我們的偉大祖先為我們創造和傳承下來這樣一個偉大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