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中小學優質課評賽側記
課堂容量厚重,教學視野開闊,適時拓展遷移,這是探究深入所能達到的境界。令人欣慰的是,多數賽教老師能夠自覺采用多媒體課件等手段,既創設教學情景,更有效地拓展課堂容量,引導課堂探究向應有的深度開掘,一中任亞明老師的《透過現象,認識本質》一課,在這點上最具代表性。
起始階段提問“什么是感性認識,什么是理性認識?這兩個概念有什么區別?”在對學生關于區別的作答辨正中任老師即給予了指導:“注意抓住聯系與區別。”接下來的閱讀思考“關于行星運動規律的認識,為什么開普勒和牛頓比第谷的進步?給予我們的啟示是什么?”學生作答后老師及時撥正:“注意緊扣原理,學會概括。”
在采用問題引導過渡,學生思考回答“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應具備什么條件?”之后,老師及時辨正引發“為什么必須?應講清原因。”進入新課學習“認識本質的途徑:參與實踐活動”,老師在引導學生作答后點放多媒體“程序圖”歸納要點,并要求學生速讀記憶。
之后用課件展示“一只貓導致的戰爭失敗”材料,引導學生借“德軍善于發現”例子,層層深入的分析總結“感性認識到達理性認識的方法”,并以對《巴黎圣母院》中“加西莫多品質美”的認識歸納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制作加工”,并要求學生識記結論。
在接下來進行的“討論”“小結”“練習”“抄記”等環節里,教者自如運用課件,引入了包括歷史資料、傳奇故事、中外文學作品等在內的大量材料,在學生的探討分析里適時給予點撥規正,拓展大膽、引導適時、探究深入,一堂課使學習者大開眼界。
關注細節:預設整合巧生成
事實上,一堂成功的好課,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智慧的生成,都離不開教者對學生潛在情緒的關注,對學生誤點和疑點的洞察,對教育時機的機智把握,這就需要教者有纖毫必至的細心和耐心,從課前的準備到具體的施教過程都能給目標的達成鋪好道路。
難能可貴的是,多數的賽教課在教前準備中,老師能依據教材特點、學情實際合理預設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手段整合開發課程資源,使彌足珍貴的現代教育手段成為引導學生進入勝景的點金魔杖。
一中政治老師梁佳怡教《紅軍長征》,采用播放《十送紅軍》歌曲、點放外籍作家評語的導入,起步階段即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教學實施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設計四大問題,講練結合引導學生探究歸納,整節課的教學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正如聽課者的評價所言,這節課的亮點首先在于教者對教材理解的深入,對教材興趣點意義點的細致發掘,以及對學生學習狀態的細致調控。賽教課上,老師從講臺上下來了,巡回于學生之間,一言一顰的提示點撥使教課多了一份親和力,也使教課在緊扣教材的同時有了一些放收自如的圓熟。
一中張海霞老師的語文課,遵循認知規律注意課堂進程的銜接過渡,重視對課文情感的闡發點撥,重視對教學效果的測評鞏固,教課能以教法的有效利用給學生以學法上的適時引導,在課堂教學文學性、知識性、思想性的結合上實現了有效的突破。
一中周彩琴老師的英語閱讀課,在教學有關城市信息,落實語言訓練的過程中,利用課件播放靈臺風景名勝,引導學生比照領會并嘗試進行英語寫作,現示了教者課程資源開發意識的覺醒,學用結合效果的取得,首先得力于教學設計及實施細節上所下的功夫。
真誠投入:激情綻放有活力
本次賽教,令聽課者感受最深的是年輕老師教課的灼灼激情。這種激情是對教學活動專注投入的結果,是對教學準備成竹在胸的結果,也是對教育事業真誠之愛的體現,有了這份激情在,課堂教學就有了一種可貴的震撼感染力。
韓濤、任亞明這兩位老師的政治課,課堂容量大、進程處理細,一堂原本比較枯燥的哲學原理課之所以能夠教的絲絲入扣,正是因為教者自始至終所呈現出的教學激情。娓娓而來的導入推進,大起大合的歸結拓展,指揮若定的臺架首先吸引人。
張、張、周這3位語文老師的課,則是以教者對課文清理內涵的發掘,使教課富含一種情緒的感召力,這種感召力借助于老師的言語舉止、一顰一笑傳達給學生,也深深吸引了學生,使教學成了在既定目標引領下師生合力攻堅的生動歷程。
有了這種可貴的激情投入,盡管由于參與者經驗不足或者條件所限,一些課因某些方面的不完善,在賽教中留下了遺憾,但賽教者處亂不驚的魄力,適時應變的機智,也使其教學贏得了學生的敬仰,聽課者的認同和肯定,列入優秀等次的幾位老師的教課,在這方面表現最為盡致。
激情本是照耀課堂的陽光,聽外地名師的示范課在模式、手段的感受之余,最給人映像深刻的其實也就是老師們的教育激情。靠激情點燃課堂、靠激情引領探究、靠激情升華境界,假如有過一次激情綻放的成功體驗,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能夠追求這樣的境界,則課堂可望走出四平八穩的沉悶,成為光彩明媚的優美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