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簡單小故事(通用5篇)
五一勞動節簡單小故事 篇1
森林里,生活著一群非常勤勞的小動物。
所以五一勞動節對它們來說,可就像咱們的春節一樣重要呢!
這不,快到五一勞動節了,大家準備聚在一起,慶祝這個節日。
大象家寬敞,于是大家決定,將聚會就定在它家。
節日這一天,大家都來了,一來,大家就開始忙碌起來了。
小雞和小鴨擇菜,小羊和小猴子洗菜,小兔子和小豬做飯,大熊和大象布置。
大家齊心協力,一起勞動,很快,滿滿一大桌子的菜就做好了。
大家都坐下來,舉起酒杯,一起碰杯說:“五一勞動節快樂!”
五一勞動節簡單小故事 篇2
最早提到“五一口號”的,是廖承志的一封“催問”電報。
1948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快到了。當時新華社社長是廖承志,他正率隊駐扎在位于太行山深處涉縣的東西戌村,按照慣例,黨中央每年都要在此時提出“五一口號”。于是,他拍了一封電報至西柏坡,請示中共中央:“五一”勞動節快到了,中央有什么重要政策決定通過“五一口號”來向全國發布?
廖承志的這封簡短來電,當即引起毛澤東和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反動統治即將崩潰,一個獨立、民主、和平、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該是通過“五一口號”對外公布共產黨人的政治主張、提出新中國政權藍圖的時候了。
1948年春解放戰爭局勢的發展,促使更多的民主黨派人士站到同中共攜手奮斗的堅定立場上來,愛國民主人士紛紛向中共中央建議,盡快成立全國政權機關,以與的總統選舉相對抗。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提議:解放區應緊急成立聯合政府政權機構,以對抗偽國大后的局面。民盟中央負責人沈鈞儒向中共中央提議:解放區應成立產生聯合政府的籌備機構,以對國內外號召否認偽總統。沈鈞儒希望中共考慮,可否由中共通電各民主黨派,建議召開人民代表會,成立聯合政府,或由各民主黨派向中共通電提出此項建議。陳嘉庚和沈鈞儒的主張,無疑代表了當時許多民主黨派、愛國民主人士的意見。
民主黨派、民主人士的心聲,立即引起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的高度重視。1948年3月4日,毛澤東、致電中國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組織部部長朱學范:“欣悉先生到達哈爾濱,并決心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為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的共同事業而奮斗,極為佩慰。我們對于先生的這一行動,以及其他真正孫中山信徒的同樣的行動,表示熱烈的歡迎。”3月6日,中共中央發表評論,表示愿意與民盟、民革等民主黨派“攜手前進”。
4月27日,毛澤東寫信請劉仁轉告張東蓀、符定一,邀請他們及許德珩、吳?等民主人士來解放區參加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代表會議,討論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和關于加強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合作及綱領政策問題。會議名稱擬為政治協商會議,開會地點在哈爾濱,時間在當年秋季。
五一勞動節簡單小故事 篇3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和普通動物一樣,四肢著地前進,和他們一樣還沒有聰明的大腦。那人類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聰明起來的呢?從他們開始勞動的那天起。在無意間,他們發現烤熟的東西比生東西好吃,于是,他們開始鉆木取火,他們取下樹上的枝條,然后在石頭上反復摩擦,直到變成有尖尖頭的為止;再取下動物皮毛等易燃品,把它放在一個事先挖好的小洞里,不停的來回轉動,直到有火為止。人類通過勞動,知道了火的用處,它能讓食物變得更美味,還能給自己取暖,更能趕走野獸。漸漸的,他們通過勞動,發現了很多新鮮事物,人類也在這些勞動過程中,變得更加聰明能干。
問題:現代人,勞動除了能增長智力,還是為了干什么呢?
五一勞動節簡單小故事 篇4
A是我帶過的最努力的實習生,但是除了“努力”,我暫時也想不出其他的褒義詞。她每天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的,做事從來沒有怨言。但是,她沒有拿出過讓我驚艷的東西,倒是因為捅過幾次不小的婁子,讓我不得不漸漸收縮她的工作范圍。每當遇到問題,她的回應總是:“我沒有想到事情會是這個樣子的。”
B則是她的中年版,三十幾歲的人了,靠著頻頻跳槽才做到了一個小組的領導,因為專業太差幾乎遭到了所有同事的投訴。即便如此,老板在不讓她通過轉正這件事上仍有些猶豫:畢竟,她這么努力……
國人素來推崇努力,所以才有了懸梁刺股、鑿壁借光、囊螢映雪這樣的成語,和“書山有路勤為徑”“勤能補拙”“笨鳥先飛”“愛拼才會贏”這樣的金句,好像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就算不成功,他人也必須抱有一份尊重,畢竟已經盡力了,也就無可指責。
于是,就有了一群為努力而努力的人。上學時他們睡得最少,上班時他們走得最晚,案頭上的事情永遠做不完,始終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成績卻一般得不能再一般。你會發現,這樣的“努力”,不過是效率低下,把別人五分鐘就能做好的事情用一個小時來完成,人為地抻長自己的生命,簡而言之就是不走心。
這樣的“努力”,不過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他們既不肯在“努力”前稍微動動腦子,做好規劃,也不肯在“努力”無果后做好總結,吸取教訓。他們很有西西弗斯的精神,不怕失敗,但對成功也并沒有太強烈的渴望,非要在南墻上撞個頭破血流,證明自己真的非常努力。
努力當然是個好東西,但很多人在拿自己的實際行動侮辱這兩個字。有些常見的價值觀,反而容易教壞小孩子。在我們接受的傳統教育中,教人賣苦力的太多,教人動腦子的太少。蒲松齡說:“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笨扇绻皇强抗篡`努力,那還有西施什么事兒呢?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懶人,只是有些人表現在行動上,有些人表現在思考上。第一種人是看得見的懶,第二種人卻可能成了人們眼中的勤奮者。
相比之下,我倒覺得第一種人成功的機會更大些,有時候一個人在行動上犯懶了,如果又不想餓死,起碼會在做事前多動動腦子,為自己找出一條捷徑。倒是第二種人,他們努力了一輩子,最后的標簽也只有“努力”。
愛迪生夠不夠努力?試驗了幾千次才發明了燈泡。不過我敢說,他要是每次都試同一種材料,就是再勤奮上一萬倍、試驗上一億次也沒用。后來他成功了,人們說他是天才。
你以為繆斯女神會隨意光顧一個懶惰的人嗎?一個人只有非常努力,并且善于在努力中思考總結,才能頻頻迸發出靈感。那些你眼中做事毫不費力的人生贏家,他們比你努力一千倍、一萬倍。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你以為自己付出的是努力,實際上只是體力。為什么人們把“勤奮”的王冠送給了蜜蜂而不是屎殼郎?并不是后者付出的體力少,而是前者的勞動結晶是蜂蜜。
如果不能創造價值,你的努力就一文不值。
五一勞動節簡單小故事 篇5
在山西省武鄉縣王家峪的村頭,有一棵兩人合抱,高達三十米的白楊樹,大家都親切地稱它為“將軍楊”。
提起“將軍楊”,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
1940年4月,駐在武鄉東部山區的八路軍總部為建設根據地,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運動。
那天,陽光明媚,風和日暖,當地的老鄉和戰士們展開了植樹比賽,看誰種樹多,成活多。大家爭先恐后,干得熱火朝天。
這時,有一隊八路軍戰士,扛著鐵锨和頭朝河灣走來,走在頭里的是三位老八路: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和左權副參謀長。他們穿著和戰士一樣的灰粗布軍服,袖口、衣邊和膝蓋已經打上了補丁。
大家高興地向他們打招呼,兒童團員歡呼著把他們圍了起來。
三位老八路和大家一起動手,在河邊種下了一片白楊。
朱德挑了一棵筆直的楊樹苗,對一位戰士說:“小伙子,給咱選一塊地方,栽上這棵小樹,好不好?”
“好啊!”小戰士指指一片空地說:“朱總,就在這兒栽吧!”
朱德立刻揮起頭刨起坑來。小戰士見朱德使用頭十分順手,動作很熟練,挖的樹坑大小深淺恰當,不禁連聲說道:“想不到,朱總種樹還真有兩下子!”
這時,朱德已經把樹苗插進坑里,他又堆上土,用頭搗結實。
左權從河里提來滿滿一桶清水,給小樹苗輕輕地澆上水。
彭德懷帶著幾個戰士到山坡上割來了帶刺的樹枝,給小樹苗做了一道精致的小籬笆。
樹種好了,有人提議給小樹起個名,于是,“將軍楊”這個名字便誕生了。
幾十年過去了,將軍楊茁壯地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每當人們看到這棵將軍楊,便想起三位老八路種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