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萬圣節的來歷
萬圣節(all saints' day)是每年的11月1日,西方傳統節日。10月31日被稱為萬圣節前夕(halloween)。中國國內往往直接用“萬圣節”指“萬圣節前夜”,而用“萬靈節”或“諸圣節”表示11月1日的all saints' day。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萬圣節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系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圣夜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東亞的中元節與盂蘭節以及日本的百鬼夜行類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阿諾卡(anoka)號稱是“世界萬圣夜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游慶祝。
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戴上面具。另外在基督宗教方面,早期的大公教會受到羅馬政府的強烈逼迫,有很多基督徒殉道,以后,常有基督徒到這些殉道者致命的地方舉行追思活動。后來,因為殉道者眾多,故此就有教會設立了專門的日子來紀念。按歷史文獻,最早如此紀念的是安提約基雅(antioch)教會,當時紀念的日子是每年圣神降臨后的第一個主日。后來教宗格里高利三世(pope gregory iii,690-741)在羅馬圣伯多祿大殿中,把一座小堂奉獻給諸圣,并把紀念諸圣的日期改為每年的11月1日。
在這個圣日中,教會紀念所有的圣徒,用以表彰他們的圣德,并使教會視他們為效法的楷模。諸圣日的第二天,為諸靈日(all souls day),是主后998年,法國克隆尼(cluny)隱修院的院長圣奧迪羅(st. odilo)推廣的,用以紀念凡在基督里去世的信徒。此日也可以是基督徒掃墓的日子。萬圣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其中美國的萬圣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于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于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圣夜。
萬圣節,是天主教、圣公宗和東正教都有的節日。在天主教會和圣公會中,萬圣節在每年的11月1日。在正教會中,諸圣節是圣靈降臨節(pentecost)之后的第一個星期日,因而標志著復活節季度的結束。
公元1世紀初,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celts)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
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圣節仍然被稱為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圣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另由于文化的差異,其他地區的人們會時常將萬圣夜誤稱為萬圣節。
不同于圣誕節和平安夜,萬圣節與萬圣夜并沒有什么區別。人們往往就將西方的“萬圣夜”認為是萬圣節,因為當夜過了12點,就算是新的一天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