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圣節習俗(精選7篇)
萬圣節習俗 篇1
這是一次了解外國人過萬圣節的風俗,興趣班開展了一次“萬圣節之夜小精靈派對”活動,我也興致勃勃地參加了。
參加這個活動需要換上奇異的服裝,我想“穿什么了?”,細心的媽媽早就給我準備好了,一個恐怖的吸血鬼面具,一個魔法帽,還有一身黑色的長袍,就構成萬圣節的“我”。到了活動地點,那里人山人海,有一個同學“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個插著翅膀,可愛的的“小天使”;還有個同學扮成“黑色巫師”,有的同學甚至辦成了萬圣節南瓜。
活動開始了,只聽到前方好像有人在尖叫,我踮起腳尖,朝前望去“啊!”,瞧!前面是什么?是一個令人恐懼的白面“僵尸”;他頭戴白色面具,穿著黑色的披風,一步一步,像個機器人一樣朝我們這一邊走來.....我們迅速地讓開一條道,生怕給自己惹上麻煩。“不好”!“僵尸”朝我走來,我打了個趔趄,連連后退,可是退到后面,卻是一堵墻擋住了我的去路,我“啊——啊”地尖叫!此時,即使我喊破喉嚨也無人來救,我的心仿佛馬上就要跳出來了,只見它做了一個前撲的姿勢,我急忙朝旁邊一錯身,跳到一邊去,它撲了個空,我抓住這個天賜良機,立即遛了,我這才長長的舒了一口氣!
其他的游戲也很有趣,其中,“咬蘋果”就屬于我最喜歡的游戲了,需要我跪在地上,把頭壓到桶里,去咬浮在水面上的蘋果,當嘴剛一碰到蘋果,蘋果就沉到水里面了,試了很多次,可是,到最后一個蘋果也沒有咬到。
通過這次活動我知道了外國人過萬圣節的習俗。
萬圣節習俗 篇2
萬圣節是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它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杰克燈”跑出去玩。“杰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是將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瞇瞇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
收拾停當后,一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涂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涂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于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圣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萬圣節前夜最流行的游戲是“咬蘋果”。游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后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南瓜燈是慶祝萬圣節的標志物。傳說有一個名叫杰克的人非常吝嗇,因而死后不能進入天堂,而且因為他取笑魔鬼也不能進入地獄,所以,他只能提著燈籠四處游蕩,直到審判日那天。人們為了在萬圣節前夜嚇走這些游魂,便用蕪菁、甜菜或馬鈴薯雕刻成可怕的面孔來代表提著燈籠的杰克,這就是南瓜燈的由來。
萬圣節習俗 篇3
10月31日是西方一個重大節日--萬圣節。聽說是由基督教挨家挨戶討要“靈魂餅”為代價來祈禱施舍人家的死者早日升天的習俗,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兒童裝成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提著南瓜燈,挨家挨戶進行“不給糖就搗亂”的游戲。而在我們中國,就是另一番景色。
在海上世界廣場,許多人都帶上了面具,拿著南瓜燈和一些其他怪物的燈,在哪逛街,小孩子們就展開了一場“小鬼王”的游戲,游戲是這樣的,把人平均分成兩組,然后各選一名隊長,由隊長帶領,看哪個隊要到的糖果多,那個隊就是贏家,贏家就是當天的“小鬼王”輸的就要做贏家的手下。
而我們家的萬圣節,是與眾不同的哦!
我們家的萬圣節開始,爸爸媽媽掛了彩帶。我也帶上了我精心挑選的面具。“看,那邊來了一個鬼。”妹妹大聲地叫喊。哥哥看了,那起棒子,。我沖他吼了幾下,哥哥的棒子拿緊了,哥哥對妹妹說:“我喊一二三我們沖上去!”妹妹說:“好!”“一、二、三!沖啊!”“我滴媽啊!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我趕快躲到房間里去。妹妹和哥哥玩真的,在我房間門口敲來敲去,我被逼得無路可逃,天啊!我怎么這么倒霉啊!我想了一想,我想到了一個妙計!
我走出去,對他們說:“這些都不算什么,我們比看鬼片!怎么樣!”哥哥和妹妹都答應了。
我放了一部我在同學家看過的鬼片,因為看過了,所以就不怕。而哥哥和妹妹嘛!嘻嘻!他們只說了一句話——好可怕啊!。最后,肯定是我贏啦!
最后,妹妹提議。我們一起跳著兔子舞一邊結束了這美好的萬圣節。很開心,就是不太會跳。
在萬圣節里,我覺得妹妹真膽小,不過還是玩挺高興的。
萬圣節習俗 篇4
一個星期前,我們班就開始討論萬圣節的事了:有人興奮地說他要去做南瓜燈,有人自豪地說他想參加更有人打算去挨家挨戶討糖吃……
萬圣節那天,我也讓奶奶幫我買了一個圓圓的黃南瓜,做起“杰克燈”。我把蠟燭放進雕好的南瓜,燭光就穿過“眼睛、鼻子和牙齒”,詭異的光線,讓我覺得刺激而新鮮。
奶奶奇怪地看看我,又看看燈,開始嘮叨:“我都沒聽說過萬圣節,但這幾天菜場里的大南瓜都賣光了,小販說連批發市場都沒多少了……”
這不僅讓我陷入沉思:為什么剛過去的中秋節,月餅滯銷,更沒人按傳統習俗“祭月”,而一到萬圣節,南瓜“奇貨可居”,受到我們這么熱烈的追捧?
思考許久,我得出結論:首先,國外的節日比較有趣、新鮮,而中國的節日對我們來說太熟悉了,年年都過,大家有點厭倦,人免不了喜新厭舊。其次,我們小朋友有時也只是為了找個借口湊熱鬧,外國的節日習俗比較好玩,合我們這些小孩的胃口。
不過,外國人不是也很喜歡中國的春節嗎?每次過年出去旅游,我們都會在異國他鄉看到紅燈籠、紅包、紅福字。我想,洋節日可以過,但中國傳統節日不可以少;我們要在節日里湊熱鬧,更要了解節日背后的故事;我們要了解外國的文化,也要宣傳自己國家的傳統風俗,讓更多外國人愛上咱們的節日。
萬圣節習俗 篇5
“啊——”一陣陣叫聲在教室里回蕩,這就是我們所期待的halloween萬圣節!我在第一批就出去討糖果了,一推門,一瓶水掉了下來,“唔…”雖然不情愿,但是我還是“不客氣”地收下了這份“大禮”。突然,一只鬼蹦了出來朝我大吼,我也“很有禮貌”地回敬了一吼。回答出問題,拿到糖了!好啊!我迅速開溜……
Yeah!經過我的努力,我成功拿到了8顆糖,太好了!帥呆了!
萬圣節習俗 篇6
10月31日是西洋萬圣節前夕,美國的街上四處可見精彩的現場表演、戲臺上演的幻覺魔術、逼真的游尸和鬼魂,及各種恐怖電影的放映。
這場嘉年華盛會的由來是在公元前五百年時,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人們相信,往生人的亡魂會在10月31日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并在活人的身上找尋生靈,以獲得再生的機會。當地居民因為擔心鬼魂來奪取自己的生命,故當10月31日到來時,會將所有燈光熄掉,使得鬼魂無法找尋到活人,并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將鬼魂嚇走。
隨著時間的流逝,萬圣節的意義逐變得含有喜慶的意味。因此現在象征萬圣節的妖怪及圖畫,都變成了可愛又古靈精怪的模樣,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愛發揮創意的美國人,在這一天則極盡所能的將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樣,讓鬼節變得趣味多了。
萬圣節是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它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杰克燈”跑出去玩。“杰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是將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瞇瞇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
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
收拾停當后,一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涂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涂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于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圣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萬圣節前夜最流行的游戲是“咬蘋果”。游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后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萬圣節習俗 篇7
萬圣節流傳到今天已經完全沒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個孩子們的節目,也是年輕人化裝舞會的節目。
社會對節日的活動也一直做著正面的引導:要求大人教育孩子們不做恐嚇性的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架車停在路邊,小孩去敲門討糖)。大人應該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布置的并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去打擾。另外討糖過程的始終必須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檢查后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公共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節日布置都是自愿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等,都是節日的裝點,已全然沒有駭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學生還端端在這時候會買一對南瓜或者鬼骷髏的耳環來佩帶。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過分恐怖了,會遭到有關方面的制止,媒體也會令其暴光,讓公眾指責。
萬圣節的服裝,也是萬人萬相,不是單調的大鬼小鬼了。有許多渠道教授人們如何制作萬圣節服裝。比如說制作最簡單的鬼服就用一張白床單頂在頭上,別忘了扣兩個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術師,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并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只絨毛小兔備用;還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褲,再從背后怎么綁一個手電筒在頭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的。當然服裝、道具業的商人們,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學校在萬圣節是不放假的。有時學校出面組織晚會,有時不甘寂寞的學生們也會自己主辦小型晚會;而朋友、家人間互寄賀卡祝萬圣節快樂則成為每年十月間流行的習俗。
總之,萬圣節已成為西方人一個很普通的季節性節日。有很多人將此看作秋的結束以及冬的到來。萬圣節一過,人們就開始期盼圣誕節乃至新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