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草案)》全文
為保障和發展民族教育事業,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草案)》并公開征求意見,下面是詳細內容,歡迎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草案)》全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障和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民族教育,是指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對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公民所實施的以學校教育為主,以本民族語言文字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為重點,以科學文化知識傳授和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為基本內容的各級各類教育。
第三條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各級各類民族學校和民族教育機構開展民族教育活動適用本條例。
各級各類民族學校是指以少數民族公民為主要教育對象的民族幼兒園、民族中小學校、民族職業學校、高等學校等教育單位。
民族教育機構是指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民族教育科學研究、教學研究單位。
第四條自治區優先重點發展民族教育,堅持國家教育方針同民族政策相結合的原則。
第五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民族教育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積極推進民族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第六條自治區對民族教育實行財政優先保障制度,切實保障各級各類民族學校和民族教育機構的發展需求以及辦學經費的穩定增長。
第七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全區民族教育工作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宏觀管理。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設置民族教育工作機構或者配備專職人員,負責民族教育工作。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規定的職責范圍內,分別負責有關的民族教育工作。
第八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發展民族教育事業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第二章辦學形式與管理
第九條民族教育應當結合民族特點和地區實際,完善辦學形式和發展體系。
第十條民族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實行自治區統籌規劃,盟市、旗縣分級辦學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
第十一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民族幼兒園、中小學校納入城鄉規劃、合理布局,保障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及流入地就近入園入學。
第十二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獨立設立民族幼兒園和民族中小學校;在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設立相應的民族幼兒園、民族中小學校或者在當地普通幼兒園、中小學校開設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學班。
第十三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設立民族中等職業學校或者在普通中等職業學校獨立開設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學班。
第十四條高等學校應當設立民族語言授課為主的院、系或者專業,舉辦民族語言授課的專業教育和民族班、民族預科教育。
第十五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保障少數民族殘疾兒童、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權利。
第十六條民族幼兒園、中小學校的設立、變更和終止,應當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審核批準后報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
民族幼兒園、中小學校的名稱按照地方名稱、民族名稱、辦學層次的順序組成。
第十七條民族幼兒園園長、中小學校校長應當由具備國家和自治區規定的任職條件,符合崗位要求的相應少數民族公民擔任。
第三章教育教學
第十八條自治區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依照法律和有關規定,決定自治區民族教育的發展規劃以及各級各類民族學校的設置、學制、辦學形式、教材建設、教學內容、教學用語和招生辦法。
第十九條自治區各級各類民族學校應當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或者本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重點發展民族學校的雙語教學工作。
第二十條蒙古族幼兒園、中小學校,應當主要招收蒙古族學生,實施以蒙古語授課為主加授漢語或者以漢語授課為主加授蒙古語的雙語教學。
朝鮮族幼兒園、中小學校,應當主要招收朝鮮族學生,實施以朝鮮語授課為主加授漢語或者以漢語授課為主加授朝鮮語的雙語教學。
其他少數民族幼兒園、中小學校,應當主要招收其本民族學生,使用本民族通用語言文字教學,開設適合學生特點的民族傳統文化教育課程。
自治區支持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以學校教育形式學習傳承本民族語言和本民族文化。
第二十一條實施雙語教學,應當在學前教育階段培養幼兒學習本民族語言能力和學習漢語興趣、義務教育階段基本掌握本民族語言文字和漢語言文字、高中階段教育熟練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和漢語言文字。
雙語教學民族中小學校,應當按照自治區規定的課程計劃開設一門外國語課程。
第二十二條高等學校應當加強具有民族特色的重點學科和專業建設,設置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培養研究型、創新型、應用型少數民族優秀人才和蒙漢兼通的高層次人才。
蒙古語授課為主加授漢語的高中畢業生考入區內高等學校,選擇蒙古語授課專業學習的,鼓勵輔修宜于就業創業的第二學位、第二專業或者漢語授課的應用類課程;通過民族班和民族預科教育形式選擇漢語授課專業學習的,繼續開設大學蒙古語文課程。
漢語授課為主加授蒙古語的高中畢業生考入區內高等學校,選擇漢語授課專業學習的,鼓勵繼續學習大學蒙古語文課程。
第二十三條自治區對蒙古語授課為主加授漢語的民族學校學生,實行“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制度。對漢語授課為主加授蒙古語的民族學校和開設蒙古語文選修課的普通學校學生,實行“蒙古語文應用水平等級考試”制度。
鼓勵各民族學生互相學習語言文字,互相了解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第二十四條自治區對各級各類民族學校學生和少數民族畢業生實行升學優惠政策。
對報考區內外高中等院校的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考生實行加分錄取政策。對其他少數民族考生實行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政策。
第二十五條自治區逐步擴大蒙古語授課高等學校辦學規模,辦好民族班和民族預科教育。
招收蒙古語授課為主加授漢語的高考學生,應當單列招生計劃、單獨劃定錄取分數線、單獨錄取。允許考生兼報區內外高等學校的漢語授課專業。
區內高等學校舉辦的民族班和民族預科班,蒙古語文協作省區高等學校下達的協作招生計劃,應當招收蒙古語授課為主加授漢語的高考學生。
區外高等學校下達自治區的民族班和民族預科班招生計劃,應當劃出一定比例招收蒙古語授課為主加授漢語的高考學生。
區內具備條件的高等學校為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考生舉辦民族預科教育。
第二十六條建立健全符合民族教育實際的雙語教學課程教材體系,建設蒙古文教材編譯專兼職隊伍,提高國家課程教材編譯質量,突出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教材特色。
制定蒙古語言文字中小學、大中專教材和教輔資料及教學資源開發建設的中長期規劃,加強編譯、審查、出版、發行工作。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教育信息化工程,實現民族教育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第四章教師
第二十七條各級各類民族學校教師應當具備國家和自治區規定的教師資格和任職條件,嚴格遵守教師道德規范。
從事雙語教學工作的教師專業化水平和應用蒙(朝)漢兩種語言文字能力應當符合崗位要求。
第二十八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逐步提高各級各類民族學校教師待遇,改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保障教師合法權益。
對雙語教學民族幼兒園、中小學校教師實行績效工資特殊政策。
民族學校設置的教師專業技術崗位,高級職務比例應當高于同級同類其他學校。
第二十九條自治區對雙語教學民族幼兒園園長、中小學校校長和教師實行免費培訓。
對民族幼兒園園長、中小學校校長和少數民族優秀中青年教師組織進修提高、掛職鍛煉。
第三十條自治區優先保障民族師范院校和民族師資培訓基地的建設發展。
民族師范院校根據實際需要,可以面向邊遠貧困少數民族地區定向就業招生。
鼓勵各民族優秀教師和符合任職條件的各民族優秀畢業生到民族學校任教、支教。
第五章科學研究與協作交流
第三十一條各級教育科學研究機構應當配備一定比例的民族教育研究人員。各級教學研究機構應當配齊蒙古語授課主要學科研究人員。
第三十二條自治區加強與蒙古語文協作省、自治區在蒙古語授課教育領域內的協作,共同協商不同行政區域蒙古語授課教育的學制年限、課程計劃、教材建設、教育科研、協作培養學生、教師培訓等事項。
第三十三條自治區鼓勵對農村牧區及邊境旗市民族學校開展對口支援。
第三十四條自治區依照國家規定,積極發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鼓勵和支持民族學校利用地緣優勢和語言文字條件開展有關活動。
第六章投入與保障
第三十五條自治區保障民族教育投入。提高義務教育階段民族學校的經費保障標準,加大對民族學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
第三十六條自治區對中央財政安排的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邊境地區事業補助費和基本建設費、扶貧開發資金等,應當按照一定比例用于民族教育。
自治區財政安排的少數民族地區補助費和民族機動金用于民族教育的比例應當逐年增加。
民族教育經費應當實行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擠占、截留、挪用。
第三十七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核定民族幼兒園、中小學公用經費時,補助標準應當高于當地同級同類學校標準。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民族幼兒園、中小學所需的水、電、取暖費用,應當按照實際支出納入預算,足額核定并及時撥付到位。
第三十八條各級財政應當設立民族教育專項補助資金。對少數民族聚居且人口多,民族教育工作任務重、困難大的地區,自治區財政應當給予適當傾斜。
各級財政設立的民族教育專項補助資金,應當根據需要足額核定,納入財政支出預算按時撥付。
第三十九條建立完善少數民族學生助學金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分擔機制。
助學金標準由自治區人民政府財政、教育部門統一規定,納入各級財政支出預算,保證按時足額發放。
第四十條自治區對雙語教學民族幼兒園在園幼兒減免保教費,所需資金由地方財政承擔。
對雙語教學民族中小學校在校學生免學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和一套教輔資料,對寄宿制學生補助生活費,所需資金由自治區本級財政承擔。
第四十一條自治區對考入區內高等學校的蒙古語授課為主加授漢語學生,減收20%學費,所需資金由自治區本級財政承擔。
區內高等學校蒙古語授課專業學生,輔修宜于就業創業的第二學位、第二專業和漢語授課的應用類課程,取得合格證書或者合格成績單的,由政府補助選修費用,所需資金按學校隸屬關系由各級財政承擔。
少數民族預科生應當享受生源地政府貼息貸款。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學生優先享受國家及自治區各項助學獎勵。
第四十二條公務員考錄、事業單位招聘人員時,每年應當從錄用計劃總數中,劃定不低于15%的職位用于蒙古語授課大學畢業生。
國有企業招錄人員時,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蒙古語授課大中專畢業生。
第四十三條自治區重視民族文化傳承發展事業和蒙古文圖書、音像制品的出版發行工作。
對蒙古文教材、教輔資料、圖書、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出版發行實行財政補貼政策。
對蒙古文教材和教輔資料的編譯、審查等給予資金保障。
第四十四條自治區應當加強民族教育督導評估與辦學條件保障工作。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各級各類民族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學設備購置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并建立長效機制。
各級各類民族學校的辦學條件應當達到標準化要求,滿足特色化發展需要。
各級各類民族學校的資產管理應當嚴格執行國家和自治區相關規定。
第四十五條自治區鼓勵和扶持各級各類民族學校開展勤工儉學和社會服務,興辦校辦產業。各級各類民族學校的校辦產業依法享受減免稅等優惠政策。
第四十六條自治區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對民族教育捐資助學。吸納國外、境外組織和個人對民族教育提供資助和捐贈。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七條自治區各級人民政府對在民族教育活動中違反本條例規定的單位和個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法律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
第四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將各級各類民族學校校舍、場地及其它設施出租、出讓或者挪作他用,妨礙正常教學工作的;
(二)擠占、截留、挪用民族教育款項的;
(三)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
(四)發表或者散布不利于民族團結和民族教育發展言論的;
(五)未經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審核批準,擅自設立、變更和終止各級各類民族學校的。
第四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處分;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利用宗教或者封建迷信活動,妨礙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
(二)侮辱或毆打教師、學生的;
(三)體罰學生情節嚴重的;
(四)造成教師、學生傷亡的;
(五)傳播非法物品及有害信息危害學生身心健康的;
(六)侵占或者破壞學校校舍、場地和其他設施設備的。
第八章附則
第五十條本條例自年月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