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匯報格式:關于端正入黨動機的體會
敬愛的黨組織:
入黨為什么?是為公還是為私?這個入黨動機問題,關系到共產黨員的先進性,關系到理想信念的實質和核心。因此,要求我們每個入黨的積極分子必須清楚地回答。共產黨同志曾說過,每一個黨員干部都應該好好想一想,當年參加革命是為了什么,現在應該做些什么,將來身后應該留點什么,把這些問題都想清楚了,想正確了,我們就能做到一身正氣,堂堂正正。
按照黨章的規定,一個志愿參加共產黨的人,其基本動機概括起來就是兩條,一是為實現共產黨*理想而奮斗,二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無論形勢、任務如何變化,這樣的理想信念都是不能動搖、不能含糊的。但是,從戰爭年代轉入和平環境,從奪取政權到執掌政權,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這些歷史條件的改變,卻對我們能否真正始終如一的堅持正確的入黨動機,正確處理公私關系,不斷地提出新的考驗。
在革命戰爭年代,一個人參加革命和加入黨組織,就意味著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了黨,不僅要擔負艱巨、危險的工作,沖鋒在前、退卻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還要隨時準備犧牲自己的生命,入黨不但不能給個人和家庭帶來任何好處,甚至可能會累及親朋好友。這樣的嚴酷環境,自然會使那些抱著自私的個人目的的人在黨組織面前望而卻步,即使有個別投機分子一時混進黨的隊伍中來,在頻繁的戰斗洗禮過程中,也會被淘汰。但進入和平時期后,不僅隨時面臨的生死考驗沒有了,而且黨成為執掌全國政權的黨,而黨員干部的社會地位也是今非昔比。出于事業的需要,黨要培養和選拔許多黨員擔任各級領導職務,掌握人民賦予的各種權力,這往往會給黨員個人帶來較高的地位、榮譽和待遇。
在這種現實面前,一些思想意識不健康的人便會千方百計鉆到黨的隊伍中來,在入黨動機中就摻雜了完全背離黨的理想和宗旨的“私貨”。近年來揭露出來的大大小小的腐敗分子,從思想根源上檢查,無不是從私心發作而逐步走上邪路的。這些情況都有力地警示我們,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必須把端正入黨動機、樹立正確的公私觀,作為堅定理想信念的一個關鍵問題解決好。
入黨動機也好,公私觀也好,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盡管在每一份入黨志愿書上,我們都可以看到“為共產黨*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誓言,但具體考察起來,實際情況還是有所不同,這里著重分析三種情況。
第一種,切實履行入黨誓言,具有堅定的共產黨*理想和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時刻保持著共產黨人黨性的純潔。這樣的入黨動機,可稱之為“大公無私型”。有人說,大公無私誰也做不到,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大公無私的人。這種認識是不符合實際的。立黨為公,不僅早就寫在我們黨的旗幟上,而且無數共產黨員也是付諸實際行動的。戰爭年代的革命先烈,如李大釗、方志敏、張思德、、等等,都是以自己的生命兌現了入黨誓言的光輝榜樣;在和平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的隊伍中也出現了雷鋒、王杰、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牛玉儒等先進典型,他們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共產黨人。
當然,說他們大公無私,并不是說在他們的實際生活中絲毫沒有個人利益,他們也要吃飯穿衣,也要組建家庭,也要休息娛樂。我們說他們大公無私,是指他們在為黨的事業奮斗的時候,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主觀動機上時刻準備著為黨和人民的需要而犧牲個人的一切。大公無私,就是一心為公,公而忘私,不計較個人得失,沒有私心雜念,甘于吃虧,樂于奉獻,這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每個共產黨員應當追求的思想境界。
匯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