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入黨積極分子思想匯報:黨校培訓心得
敬愛的黨組織:
今年初,我光榮的參加了《*黨校高級黨校培訓班》的學習。在這短短的五次課上,我們接受了關于xx大通過的新黨章的輔導,學習了列寧同志的建黨原則,明確的當代大學生的政治使命和責任,參與了“信仰與行動”這一理論與實踐活動,掌握了發展黨員的基本知識及應具備的基本材料,通過錄像學習了《共產黨宣言》,并在并在“信仰與行動”小組匯報會上積極發言述活動、談感受、講體會,使我們受益匪淺。
首先,通過學習,我進一步提高了對黨指導思想的認識,深刻的領會了將“八榮八恥,培養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指導思想的重要意義。我們黨自建黨以來,經歷了革命戰爭年代、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年代以及二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年代,涌現出了無數優秀黨員,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我們每個共產黨員都要牢記鄧小平同志的告誡:“堅持黨的優良作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我們的黨是一個執政黨。……因此,我們共產黨員都要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始終保持先進性,才能勝利完成我們的使命。”“八榮八恥,培養社會主義榮辱觀”重要思想正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因此,始終做到“八榮八恥,培養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其次,我進一步明確了入黨的基本條件和樹立正確的入黨動機的重要性。通過步步深入的學習,我對入黨要求的認識漸漸從朦朧走向清晰,明白了不僅要在學習中創造入黨條件,更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進步,理論聯系實際,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黨員發展對象。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入黨動機,才能具有持久不衰的動力,刻苦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八榮八恥,培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思想,并將其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更加自覺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把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忠誠同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統一起來,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積極作出貢獻;才能夠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盡力擺正黨和人民的利益同個人利益的關系,逐步培養和樹立起甘愿“吃虧”、不怕“吃苦”、為人民無私奉獻的人生價值觀;才能夠正確對待爭取入黨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當周圍的同學比自己先入黨的時候,不會因此而沮喪和急躁,而是加倍努力。同時,也真正認識到只有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崇高理想作為入黨的唯一動機,才能在入黨的道路上越走越近,越走越快,才能真正領悟和實踐“組織上入黨一生一次,思想上入黨一生一世”。
最后,我深深的感到,作為新時期的先進青年,先進大學生,我們應該在生活里克勤克儉,嚴格要求;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勤勤懇懇,不斷增強貫徹黨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在學習上,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的精神,不斷增加新的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我政治理論修養,努力爭取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建功立業。這不僅是一種政治責任,也是一種精神追求,是實現個人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的最高理想。
盡管這短暫的五次培訓尚不能讓我在最深刻、最高度的層次上去領會和感受其間的要旨及內涵,但我的收獲和啟示卻是巨大的,也足以讓我在對黨的理解和黨性修養上得到了又一次升華。我認為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一個有志投身于共產主義事業的當代青年,必須增強黨性鍛煉,提高政治理論素養,加強個人修養。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是黨的英明領導和決策的結果,也是千千萬萬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群眾,領導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是,同時黨內也出現了令人痛惜的腐敗現象,很多黨員甚至是黨員干部,包括那些為黨的事業做過很多工作的老黨員沒有經得起新時期經濟浪潮的沖擊,思想退化變質。腐敗不僅給國家經濟帶來巨大損失,也給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提高政治理論素養,加強個人修養,是我們這些新世紀大學生的首要學習任務。努力學習鄧小平理論和“八榮八恥,培養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是我們事業取得勝利的思想保證,也是合格黨員的基本要求。針對目前國家改革處在攻堅期,發展處在關鍵期,穩定處在敏感期的形勢特點,要搞好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黨的廉政建設,沒有鄧小平理論和“八榮八恥,培養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指導,只會變成盲目的實踐,甚至危急到黨在人民群眾的地位,我們需要理論的指導,尤其是鄧小平理論和“八榮八恥,培養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并且,我覺得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應該按照“八榮八恥,培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為人處事。在課堂上,老師和同學們都提到周圍的有些同學,甚至一些黨校高級班學員,不具備最起碼的社會公德,道德素質,比如說宋老師提到在某次黨課的課堂上,很多黨校的學生并沒有專心聽講、認真思考,而是寫其他科目的作業,與周圍同學聊天,發短信聊天,等等。這些現象說明了同學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讓我深切地感到,加強自我修養,應該從我做起,“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切實按照“八榮八恥,培養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求去做。一名共產黨員就是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在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中建功立業。做一個有抱負有大志,踏實苦干、樂于奉獻的跨世紀新人;做一個不計名利和得失,不被燈紅酒綠所迷惑的堅強革命戰士;做一個有道德良知、遵紀守法的現代公民。
此致
敬禮!
匯報人:第一范文網
XX年5月12日
思想匯報范文
敬愛的黨組織:
時隔18年,中央再發一個有關農村的一號文件,不僅說明這一時期農村經濟在發展戰略中的輕重緩急地位,也反映了農業問題的嚴重性及政府對這一問題的重新認識。中國總理在新召開的人大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三年徹底免去農業稅,兌現了今年初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民的承諾。
中國的問題,是農民的問題。這似乎是老生常談。農民問題談了多年,但今天再談農民問題,應該提到戰略的高度:它關系到中國今后的發展及前途問題。解決農民問題,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減少貧富不均、縮小城鄉差別、改革農村體制的關鍵所在。
農業停滯不前,農民收入不見增長,是中國近年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糧食生產由于農民種糧不賺錢,幾年來呈下降趨勢。不賺錢的原因在于糧價上不去,而種糧成本不斷增加(種子、化肥、農藥、農機費等)。農民種糧一年下來,刨去成本,不計勞動力,也只能持平。若遇災年,種糧越多,越賠本。
種糧不賺錢,除了直接影響農民收入外,還大大挫傷農民種田積極性,導致農民棄田不種,外出打工。其后果,中國糧食產量一直下降,播種面積不斷減少。拿XX年來說,糧食耕種面積比1998年減少15%。同時,農民收入與城市居民相比,大大落后。就農民來自農業的人均收入來說,近幾年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XX年的農民收入比1997年人均減少100元左右。
農村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
中國經濟發展至今,是否能在當今基礎上,按此速度可持續發展下去,已成為學術和實踐中一個頗為受人關注的問題。近幾年城市消費無力,市場疲軟,輕工業、家用電器產品滯銷。而與此同時,農村8億人口中擁有電視機等消費品比例卻非常之小。
農村家庭中幾乎少有家具陳設、廚房用品、衛生設施。而建材工業在農村的市場則微不足道。農村的基礎設施開發,如水、電、交通、通訊,都可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開發農村市場,是中國在今后30年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應該說現在發展農村經濟的條件,遠優于1978年中國改革伊始。如果說七八十年代的發展農業戰略是為了積累資金,發展工業的話,那么今天工業積累了的資金,就應該可以用于發展農業經濟。而農業經濟的再次起飛,將支撐著中國今后30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如同中國的經濟奇跡,今日的中國貧富不均,已舉世公認。這已成為今日的嚴重社會問題,也必將涉及到中國執政黨的信仰和執政基礎問題。發展農村經濟,使農民真正富起來,這不光是農民問題、經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公正問題,是執政黨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什么樣的國家問題。當然,解決這一問題,不是要再“打土豪,分田地”,而是執政黨如何利用國家掌握的經濟資源,政策權力,對社會進行更公正的再分配問題 。
提出的三年取消農業稅,就是以稅收杠桿,把國家所攝取的收入再分配給農民。這是一個晚到的,但不無作用的政策。在費稅改革上,中國應該采取“先養雞,后下蛋”的做法。堅決把這300多億農業稅從農民身上減去,即使這會導致有些地方財政不足,影響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
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國家還應防止“收費”回潮。本來農民的公益事業,不能完全由農村的“一事一議”來讓農民承擔,而應該用國家和地方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投資來解決。如在城市修路,不是由城市居民出錢,同樣,農村的路為什么要農民們來付之?
需依靠農村自治機制
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光依靠取消農業稅是不夠的,還應進行農村結構性調整,取消現有鄉鎮體制,加強村民自治和村委會作用。鄉鎮的作用,日漸減小,如征糧、募兵、計劃生育等。更多的鄉鎮已成農村改革的包袱和阻力。
大部分鄉鎮人浮于事,負債累累(實際已破產)。有些鄉鎮轉嫁危機困難于村民,如任意挪用其掌管的農業稅附加費,而這筆錢本應用于農村建設。
要使農民收入真正提高,在國家提高對農業投資中獲得收益,就必須盡量減少中間環節,尤其是鄉鎮一級的環節,直接落實到村里。現在農村自治機制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并在逐步完善。
村委會的民主選舉,村務公開,村民代表大會的監督機制,都是可以使國家的農業投資,優農政策具體落實到農民身上的有效保障機制。現在的“六小”工程,農村基礎建設有多少一部分落實到農民收入上,使農民真正獲益?有很大部分是被消耗、浪費掉。要么前期工作跟不上,要么資金和工程管理不健全,要么建后不配套。如果能將這些工程項目直接落實到村里,由村委會負責,村民代表大會監督,明晰項目產權,管理責任,把工程建設與農民增收結合起來,將會使更多的農民獲得實惠。
縮小城鄉差別
城市化是縮小城鄉差別的一個標準,但絕不是唯一的標準。發展農村經濟,中國應走出一條新路,而不是一味的征地,建造城市。關鍵是應把重點放在減少城鄉差別上。減少城鄉差別,定位應放在將現有的村落改造成花園村莊,逐步將農民改變成居民。通路、通電、通水,改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
以縣劃范圍,視各縣經濟發展水平而定,在縣內建造城市,數目取決于本縣人口和地理范圍。城市的功能是為本縣居民和農民提供工作、商業、消費及休閑。而居住在花園村莊的居民不必擁擠到城市里居住,卻可在城里上班、消費,同時又可享受到田園式生活,不必遭遇到大城市里的污染、噪音、擁擠和交通堵塞。
這種因地制宜的發展,可以解決真正意義上的城鄉差別,又可防止農村人口流入到城市去,避免中國城市發展墨西哥城化。如果按中國政府的計劃,每年以百分之一的速度城市化,到2020年,將中國城鎮化在現有基礎上提高到15%至16%,那將意味著3億至5億農民轉為城市居民。也就是說,中國要再造40多個上海,才能容納這么多人口。這顯然是個嚴重問題。
發展農村經濟,縮小城鄉差別,而不是一味城鎮化,應是中國之路。
此致
敬禮!
匯報人:第一范文網
XX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