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同步小康駐村述職報告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這既是田間農民的喜獲豐收的時刻,也是我駐村一年的感悟人生的時節,很榮幸能在這里與大家一起學習交流、共同進步成長。
在一年的駐村工作中,我參與了xx村各項工作,在這里我收獲了知識、收獲了友情、收獲了無盡的人生寶貴財富。在這里我想談四點體會,即四個轉變:
一是變“難溝通”為“易交流”
剛開始走訪群眾的時候,喜歡直接問別人有什么生活困難,但是很多群眾不愿和我溝通。正所謂走進了群眾的家里,走不進群眾的心里。于是我就去向一名老村支書取經,他聽力我的困惑后給了我兩點建議:一是學習京山話,不要說普通話;二是不要直截了當的問別人有什么困難,要多去拉拉家常,幫他們做點農活,拉近與他們的距離,他們覺得你親近了自然就會跟你多說話了。我恍然大悟,后來按照老支書的指點,我天天以村里的群眾為師,學習京山方言,幫助群眾做一些劈劈柴、掃掃地、搬搬農具、輔導他們孩子作業等事情,果然他們都樂于和我交流了,現在村里人有什么困難都會主動找我聊天,讓我出出點子;我周末不回家,吃飯沒著落,他們都會熱情邀請我去他們家吃飯,就像家里人一樣。我想這個轉變就在于你是否帶著感情在走訪,如果你把自己當一個干部,帶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走訪,勢必人為地樹立起自己與群眾交流的鴻溝,所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或許就是這個道理。
二是變“怕吃苦”為“苦中樂”
工作前有人告訴我:基層苦、基層累,基層工作很受罪,我深信不疑;但現在有人這樣跟我說,我一笑而過。轉變我思想的是抗旱期間的一件事情,那天村書記帶著我去走訪一家農戶,他們住在一個山溝里,來回8公里只能徒步前往,到了他們家后發現最近的取水點在一里開外的山坡上,兩老由于歲數已高,挑水特別吃力。村書記二話沒說,帶著我提著桶就去挑水,直到兩大缸都滿了,快離開的時候我們問付大爺還有什么要求,他的回答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只要黨還記得我們,我們就知足了”。這就是群眾的真實心聲,原來是那樣的淳樸和簡單。那天晚上是我在綠林第一次流淚,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幫助他人是那樣的快樂。從那以后,我就制定好走訪計劃,堅持每天走訪十家農戶,和他們拉家常、聊農事,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并力所能及的幫他們做一些家務,白天部分農民在外務農不回家,我就晚上騎著摩托去,回來的路上感受著山區的清風、看著滿天繁星,這就是我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刻。
三是變“沒事做”為“忙不停”
剛到綠林鎮xx村時,心想一個人口才978人、耕地才599.6畝的小村能有什么事情可做?但是,隨著半個月后抗旱工作的到來,我逐漸改變了想法。那個時候我村的村支書帶著我和全體村干部每天分組進行挨家挨戶的走訪工作,及時統計每家每戶的用水情況,針對用水特困戶,我們用拖拉機、摩托車托運水,有時候一天要來回托運水30余趟,每天累得直不起腰。抗旱剛結束,秋冬農業開發接踵而至,為保質保量完成任務,我和村干部一同到沿線40多戶村民家中積極開展動員工作,聯系農機農技,將種子、化肥等分發到戶,并督促他們積極配合機耕作業。在20天內完成了京綠沿線近百畝土地的平整、除雜、播種、復肥工作。在這段時間內,我了解到我村十分適合養殖中華蜜蜂,而且目前已有多戶農戶在從事該項產業。通過與鎮農辦、蜂農等相關人員溝通后,我開展了近一個月的調研,制作了一份詳細的養蜂合作社的產業規劃書,經過大家出資、鎮里支持、積極向上爭取,該合作社現已完成選址、產品包裝設計等前期工作,目前正在籌劃蜜蜂繁衍工作,預計后年可以正式建成五處蜂蜜生產基地。由此可見,一個村雖小,但是只要你想做事、愿意做事,就會有做不完的事。
四是變“不愿來”為“不想走”
一年前,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了綠林鎮,心里多少有些不愉快,因為綠林是一個插花貧困鎮,人口少,特別是每天晚上七點半以后路上就空無一人,剛開始極為不適應。但是經過和綠林鎮群眾一年的朝夕相處,我已經深深地喜歡上了這里。當然,任何感情的建立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荊門黨建網上有九個字:“知荊門、愛荊門、建荊門”,這是說只有充分地了解荊門的歷史、文化,了解荊門的人民,才能熱愛荊門,熱愛荊門的人民,和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友誼,才能有建設荊門,服務荊門人民的激情和動力。我對綠林的感情也經歷了知綠林、愛綠林、建綠林這三個過程,從走訪群眾,了解群眾開始,到后來和綠林的群眾建立良好的友情,幫助群眾分擔生活中點滴困難,再到現在和綠林的群眾一起謀求產業發展。從開始的每個星期都回家,再到現在三個月回家一次,我已然把綠林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在五四青年節的時候告誡青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我相信多年以后回想起這一年的駐村生活,一定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憶的歲月。我將倍加珍惜和感恩組織部門給予的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全心全力做好本職工作,在農村這片廣闊天地書寫自己平凡而又無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