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委員述職報告
身為就業委員,沒有給大家帶來什么幫助,深表慚愧。只能為為同學們提供些有用的知識。身為會計的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因為我們眼前面臨的就是就業,只有把握好基礎理論,才能更好的參與實踐,面臨就業才會不那么緊張不安。淺談會計專業就業壓力與就業形勢
一、會計本科教學與就業情況
(一)目前會計本科教育重理論輕實踐。近年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泛濫,反映出目前大學教育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會計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職業。現代會計是隨著產權分離產生的,并在財經法規不斷系統化和復雜化的環境中成長起來。實際企業財務狀況千差萬別,是課本上的原理不能教授的,另外,在校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仍然是考試,凡不是考試的重點大都不會納入重點復習范圍,應試教育惡化了理論脫離實際的現狀。
(二)大學生會計學習路上盲目跟風。由于大部分學生缺乏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以及會計門檻低、就業范圍廣的特點,會計專業成了大學的熱門專業。再加上相互之間傳出“注冊會計師是高薪、需求量大的金牌職業”等說法,眾多的學生走上了會計學習之路。會計學習前途究竟是否明朗,誰也無從定論。但一味的強調好就業也引發了廣大學生盲目的“會計學習熱”。不管將來從事什么職業,先拿幾個證在手,于是乎,低門檻的會計從業資格證系列成為首選。這樣就造成了非會計專業學生猛考財務會計資格證,會計在校生沖刺注冊會計師認證。殊不知,通過考試僅僅需要看熟幾本備考資料,而真正的挑戰與提升在于實際工作中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二、財會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和就業中存在的問題:
大體上說,財會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是各類企業的財務部門,國家財政、稅務部門、會計師、審計師、資產評估事務所等,但政府部門每年對應屆畢業生的需求畢竟是有限的,所以,財會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就業途徑仍然是企業。和理工科或偏理科的專業一樣。財會專業的專業性是非常強的,像文秘等純文科類專業那樣被其他專業 “擠兌”的現象,是不太可能發生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財會畢業生也一樣要面臨就業難的問題呢?
首先,不少企業不愿意接收應屆畢業生,這一點在財會類專業的招聘中更為明顯,很多單位的招聘底線都是初級會計師。就算用人單位用了你,也需要進一步學習,接受企業觀察,并不能一開始就成為一名會計,很多人都是從最初的出納做起,起點低,工資也低。其次,和其他專業一樣,就業難是大學擴招的必然結果。據有關調查顯示,像計算機、文秘、財會類等專業都是供需兩旺專業,即便如此,在人才市場依然是供遠遠大于求。所以,除個別專業之外,就業難現在是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共同問題,而并非是否某個專業獨有。第三,和國外的企業相比較,中國的財務部門在企業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在國外,一個公司的財務總監稱為 cfo ,和 ceo 一樣在決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國內,除了一些大型企業有完備的財務機構以外,一些小規模企業的財務部門只是一兩個出納,會計。一些小公司甚至沒有專職的財會人員,出現一種行政人員兼財會人員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很多企業并沒有意識到財會部門在公司運作方面的重要性,認為財務人員只是收錢,管錢而已。觀念落后也給財務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一定影響。
三、我們當代大學生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包括素質與能力。當代大學生必須有把自己事業與國家進步、社會的發展及人類的文明融為一體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堅持真理,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要爭取知識廣博,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具有創新精神,隨機性、靈活性的思維方式,做到因人、因時、因事而異。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面臨更加激烈社會競爭,能視變化為機遇,視困難為坦途,有頑強的自制力,堅定的信念,及對生活充滿期望,充滿熱情。同時,要有良好身體素質,健康欠佳會減弱人才的決策能力,因為如果要達到目標需要體力與耐力,一個人就可能因體力不支而放棄。除素質外,還需要注重能力的培養,能力是一個人素質的外在表現,是在社會中直接產生作用的那部分內容,當前社會大學生必須盡可能培養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系統看待事物的能力、處理好人與資源的能力、運用技術的能力等。
(二)加強社會實踐。大學生可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