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學校述職報告
5、“校園文化”建設
我們以學校師生的校園生活為背景,精心創設了中心小學人原汁原味的班級文化和校園文化,讓有形無形的文化自然流淌,做到目之所及都帶有教育性,讓學生入眼、入耳、入腦、入心。我校堅持以“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會成功。”為校訓,不斷完善校園建設,強化養成教育氛圍,學校大門到教學樓前,各種醒目的標語,如:“好習慣使人受用一輩子”“好的習慣成就好的人生”“將規范修煉成一個習慣,把認真內化成一種性格,用恒心轉化成一種動力”“不讀書則愚,不思考則淺,不多練則生,不巧用則鈍”等。
學校圍墻左面是 “中華傳統美德長廊”,從《三字經》《弟子規》《唐詩三百首》上面選擇了一些經典語句配上不同的畫面,用不同的字體,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用古人的經典語句指導學生的行為。右面則為“校園文化長廊”包含《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校長寄語、教師風采、學生風采以及衛生、文明禮儀、安全、學習習慣養成教育的具體要求、各年級養成教育規則等。
校門口兩側張貼了學生們的優秀作品,教學樓的走廊里也貼滿了精美的手抄報和“輕聲漫步靠右行”等語言;使校園的每一面墻壁、每一個角落都發揮育人的功能。學生在這樣優雅的書香環境當中自然約束自己的言行。
6、班級文化建設
我校各班有針對性地開展班隊活動,特別是重視班級文化建設。讓個個有機會,人人都參與。各班開設了“學生成長記錄園”,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讓他們認識自己的優點,改正不足之處,記錄自己的點滴進步,學會自我激勵。組織了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開設藝術欄、手抄報欄、優秀作業園、安全園等。開展人人爭當“小明星”,在活動中讓學生健全自己的人格,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各班設立了光榮榜,評選每日之星、每周之星、每月之星,分別從同學們的學習、坐姿、課前準備、作業書寫、衛生等許多方面評定,促使他們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同時,班主任老師將學生的典型事例記錄好,在每周一的晨會上進行通報表揚,并在學校校務公開欄內進行張榜公布,讓同學們學習身邊的好榜樣,進而形成良好的學風、班風、校風。
學生在這樣優雅的書香環境當中自然約束自己的言行。
7、家校合作、家校互動形成合力
我校將養成教育納入校本課程內容,開發校本教材,各學校印制了《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校本教材》,中開展養成教育課題研究,把養成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進一步提升養成教育的實效。目前,我校已成功申報課題《農村小學家校合作指導學生文明素養的研究》,已被湖南省教育學會立項為教育科研規劃課題。使我校的養成教育沿著科學化的軌道運行。
養成教育要求學生校內校外一個樣,必須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我校把學校養成教育的要求和做法及學生在校內外的表現,我們認為:將近四周的寒假與八周的暑假剛好能形成一~二個好習慣。孩子們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好的習慣,特別是空巢、留守的孩子特別突出;外出務工的家長這段時間都在孩子的身邊,是個絕好的機會。放假時,我們的班主任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提出具體的書面要求并告知聯系電話,通過發放校長致全體家長的公開信、班主任寄語,家長陪同記錄表,每三天一次電話聯系、匯報、交流。有針對性的讓學生養成一個習慣,根據每個學生在養成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召開家長會、電話聯系、雙休日家訪、家長校訪等方式家校聯動,共同抓好養教育。
學校積極開展寒假養成一個好習慣暨社會調查活動。各個班主任根據每一位學生的特點,要求每一個學生在寒假養成一個針對自已的好習慣,并開展社會調查活動,本學期開學初,我校舉行了寒假養成一個好習慣暨社會調查活動匯報展示活動,活動效果很好,家長反響好,評價高。
其次,學校養成教育的其他專項活動:
(1) 大隊活動豐富多彩
開展好節假日活動。如慶“教師節”感恩教育活動,慶國慶、元旦、“六一”文藝匯演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使我們的節日過得更有意義,更加難忘,更好地發揮活動育人的實效。
突出主題教育活動。如 “衛生習慣養成教育活動”在每周的晨會及課間大活動后進行宣傳教育,實行“垃圾我來撿”行動,爭當“環保小衛士”。“文明禮儀習慣養成教育”主題月,開展了“養成好習慣”的手抄報比賽活動。期初的安全教育周活動,學生逃生逃災應急模擬演練等,在“安全習慣養成教育月活動”中進行,還有“學習習慣養成教育月活動”“誠信教育”“責任教育”這些主題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深化了德育活動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