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事廳廳長述職報告
,專業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覆蓋率超過80%,全省繼續教育對象按照年度規定學時學習或獲得學分的達標率達到60%以上,全省將有118萬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按照規定要求完成繼續教育培訓任務。
二以載體建設為重點,為高層次人才實現創業抱負和發揮創新能力提供良好環境。載體建設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載體的建設是再造江蘇21世紀人才新優勢的重要依托。一是進一步完善博士后制度。我省現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91家,設站數占全國流動站總數的96%,涵蓋53個一級學科,占已設站一級學科的67%;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2家,設站數占全國的10%;2000年,我們會同省經貿委在有條件的企業創建博士后技術創新中心,目前已批準34家。在企業設立博士后技術創新中心為全國首創,得到國家人事部的充分肯定。自1986年以來,我省累計培養博士后人員1300多名。目前,我省博士后年招收規模超過250人,全省現有在站博士后600多人,成為活躍在我省教育、科研等各個領域的一支生力軍。二是發展壯大留學人員創業園。我省已建立了江蘇、金陵海外學子、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昆山和常熟等9個國家級、省級、市級留學人員創業園,數量居全國第一,占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總數的1/6。正在籌建的有泰州、張家港、省農科院農業專業等3個留學人員創業園。在我省的9個留學人員創業園中,共有400多家留學人員企業入駐,涉及軟件開發、光電子技術、生物技術、醫療器械、醫藥、環保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術領域。三是以政府獎勵為紐帶,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專家隊伍。目前,我省擁有各類專家7933人。其中,省屬各類專家4390人省級和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分別有1234人和99人,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3057人,另有駐蘇部屬單位各類專家3543人。四是以項目、課題等為載體,積極引進國外智力。近幾年來,針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點項目、重點課題和技術難題,我省積極引進國外智力,有計劃地組織了一批符合我省經濟發展要求,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重點項目。僅去年我省就組織引進國外智力項目423項,在IT、生物、新材料、環保等高新技術領域引進69名外國專家;并有120位外國專家以各種形式幫助我省解決73項技術難題;實施蘇北五市引智項目51項,引進外國農業專家102人,完成12項農業引智成果推廣工作。
三、不斷探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一完善公務員制度,努力提高公務員隊伍素質。按照國家人事部的統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們確立了“統一部署、精心組織、分步實施”的指導思想,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地開展公務員過渡工作,全省各級機關工作人員除不符合規定條件外,都已過渡為國家公務員。在國家公務員制度入軌運行后,我們又進一步著力于健全法制、建立機制、改進管理、加強監督。健全法制,就是建立比較系統完備、科學規范的公務員法規體系。建立機制,就是通過職位分類、考試錄用、考核、培訓、交流、回避、辭職辭退、申訴控告等制度的實施,促進法制化管理機制、競爭監督機制的建立。我們在全面完善的基礎上,突出地把建立競爭激勵機制作為工作重點,促進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1、凡進必考。全省各級國家機關必須通過考試錄用的辦法補充工作人員,今年我們成功地組織了4900個崗位的招錄工作。2、競爭上崗。競爭上崗比較好地體現了用人上公平和公正的原則,擴大了識人視野,拓寬了選人渠道,廣開進賢之路,2001年省級黨政機關通過競爭上崗的人員有2374人。3、強化考核。進一步完善平時考核、年度考核制度,對公務員的德、能、勤、績嚴格考核,并將考核的結果與職務升降、工資增減掛起鉤來。為了建立健全考核體系,去年我們在“優秀”、“稱職”、“不稱職”的等次基礎上增設了“基本稱職”等次,進一步完善考核方法,著力提高考核的質量和效果。4、崗位輪換。對于在管理人、財、物崗位上工作的人員,對于從事某一項工作時間比較長的同志,進行崗位輪換,有利于調整隊伍結構,提高公務員素質,有利于鍛煉培養干部,發揮個人的才干,增強單位的活力。改進管理,就是研究解決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先進的管理手段,制定周密的管理措施。近年來,我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不同層次公務員管理的不同要求進行了探索,進一步完善了公務員分類管理的具體辦法。
二逐步推進事業單位綜合配套改革。我省有事業單位5萬多個,有150多萬人,類型較多,情況復雜。近幾年來,我們按照省政府《關于事業單位人事制度綜合配套改革的意見》的要求,根據“脫鉤、分類、放權、搞活”的思路,逐步推進事業單位的領導體制、人事管理、工資分配、職稱制度、社會保險等項改革,統籌兼顧,綜合配套。一是改革用人制度,推行聘用制。南京、無錫、南通、鹽城、鎮江等市事業單位用人普遍實行了聘用制,職工與用人單位簽訂聘用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在事業單位職工中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