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班子述職述廉報告
三、圍繞關口前移,不斷深化反腐敗抓源頭工作。
始終把源頭治腐作為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重中之重,堅持不斷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加大治本工作力度,努力實現反腐敗關口前移。
(一)深化三項改革,從制度上預防腐敗。一是以創新行政審批方式為重點,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今年以來,全縣共廢止行政許可事項20項,納入日常工作事項67項,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市場準入的門檻。在此基礎上,我縣還不斷強化行政服務中心的職能,積極探索“一站式集中審批”、“網上并聯審批”等新方式,實行聯合審批和個體經營登記備案制,進一步提高了辦事效率。今年以來,中心共辦理行政審批及辦證事項7518件,接受咨詢5200余件。二是以加快實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為重點,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在去年設立13個會計核算站的基礎上,今年又對8個鄉(鎮、區)全面推行會計集中核算制度,建立會計核算站,集中辦理鄉(鎮、區)政府及其二級機構資金收付業務。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對縣直單位預算內、外各項財政資金和其他收入,實行統一管理,統籌安排,進一步細化預算標準定額,提高收支透明度,增強了預算編制的科學性。深化政府采購。政府采購規模得到進一步擴大,2004年通過詢價采購、競爭性談判等方式完成采購金額1200萬元,節約資金150萬元,節約率11.1%。三是以改革干部選拔任用方式為重點,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為省委組織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試點縣,我們制定了《關于鄉鎮黨政正職實行縣委全委會無記名投票表決的實施意見(試行)》,并于今年6月對6個鄉鎮區的10名黨政正職進行了全委會票決,在全縣引起了較好反響。不斷創新后備干部的選拔培養方式,對科局級后備干部實行了考任分離,經過綜合素質測試,按照10%的比例,取消了15名后備干部資格。積極探索科局級后備干部和優秀青年干部培養使用機制,出臺了《關于選派科局級后備干部和優秀青年干部到農村任職鍛煉的意見》,選派33名科局級后備干部和13名優秀青年干部到農村擔任大學生村官,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有11名同志被提拔為副科級干部。強力推進了中層干部競爭上崗,在各鄉鎮區和部分縣直單位進行了競爭上崗,優化了干部隊伍結構。進一步規范了黨政機關借調人員程序和辦法,嚴肅了組織人事紀律。
(二)完善工作機制,夯實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基矗一是以規范村情民意懇談會為重點,加強鄉村干部隊伍作風建設。出臺了《關于深化村情民意懇談會的若干制度的意見》、《淇縣村情民意懇談會工作規范》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建立健全了約束和制約機制,為村情民意懇談會的開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從而使懇談會真正成為改進干部作風、密切干群關系的有效方式。為了能夠及時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全縣各鄉(鎮、區)普遍開通了村情民聲服務電話,定期在全縣各行政村開展村情民意懇談會,變上訪為下訪;在全縣鄉鎮各工作小區設立信訪接待站,進一步深化、鞏固了農村“雙基”工作成果,維護了農村大局穩定。我縣的這一做法被河南日報、新華網等媒體推廣。二是以規范村級財務為重點,約束村干部的經濟行為。深入開展了村帳、村財“雙代管”和村務公開大檢查,嚴格實行村帳鄉管、村財代管,取消了村級招待費,處理和糾正了一批農村干部大吃大喝和各種奢侈浪費現象。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規范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印發的通知》,使村級財務管理進一步走上了規范化軌道。三是以促進團結協調為重點,加強村級班子建設。為解決村兩委不協調的問題,研究制訂了《淇縣農村“兩委”工作規則》,明確了村兩委各自的職責,規范了村級事務的決策主體、議事范圍和工作制度,大大提高了村級決策水平,有效維護了村級穩定。為改善村級班子結構,提高整體素質,今年再次選拔了104名“大學生村官”到102個村任職,使“大學生村官”總數達到了235名,全縣175個行政村村村配備了有大專以上學歷的高素質村干部,為提高村級班子的戰斗力和拒腐防變能力打下了基矗
(三)減輕農民負擔,切實維護群眾利益。一是切實搞好糧食直補工作。為確保全縣兌付工作的順利開展,組織紀檢、審計、農業等單位逐鄉檢查,嚴格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認真貫徹落實盛市直補政策,及時解決直補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全年共兌付直補資金369萬元,為促進村級黨風廉政建設奠定了基矗二是全力推進農業稅降稅工作。認真落實原省委書記李克強同志調研時的指示精神,不折不扣地把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全年共征收農業稅639.5萬元,減負473.6萬元,農民人均減負21元。三是縣紀委組織有關部門,對我縣1999年以來征用農民集體土地補償費用管理使用情況進行了監督檢查,向有關部門提出整改建議20余條,糾正存在問題8個,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20多萬元,確保各項補償足額發放到位,維護了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四、圍繞提高執政能力,不斷加強和改進效能監察。
堅持把效能監察作為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推動工作落實的重要手段,不斷完善機制,狠抓落實,有效提高了各級各部門的執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