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黑板報資料
國慶節黑板報設計要求
黑板報,是配合學校美術學科開展素質教育的極好陣地。它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學校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美化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進行美育的一條重要途徑,把美術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建立在黑板報上。
設計美化制作黑板報是每個學生都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它在學生以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中,運用得比較廣泛。所以,如何把學生通過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所學得的基本理論付諸實踐,在實踐中使知識轉化為能力,是我們在黑板報上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具體教學目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從如何辦好一塊高水準的黑板報進行展開。大家知道,一塊好的黑板報應當主題明確、版面醒目、抄寫整齊、設計美觀。故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首先從提高學生欣賞水平上做文章,例舉一些各種樣式、不同風格的典型范例,對學生進行講評,然后,教師進行示范,由此來引導和開啟學生創造性思維。當然,教學的重點還應放在輔導學生的親手實踐上,因為只有通過學生的實踐才能真正獲得能力。
國慶節黑板報設計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興趣放在首位,只有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學生才會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國慶節黑板報設計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在具體訓練教學上,宣揚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艱辛,同時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另外,還可以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結合其他學科,如:語文、歷史、自然等和社會上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現象進行一些簡筆畫創作,這樣既幫助了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又提高了學生實際應用的表現能力。圖案、美術字等方面結合課堂教學進度,采取課堂教學、課外提高的辦法,給學生定予適度的量,通過教師的精心輔導,要求學生按質完成,這樣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使學生熟練掌握表現要領。在書法訓練方面,采取先讀帖、再臨帖、后脫帖的反復過程,使學生逐步提高欣賞水平和書寫能力。
通過讓學生分析或評價美術作品,涉足于美術鑒賞領域。使學生在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和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掌握藝術史知識、藝術表現手段的基本規律及其藝術語言,領會藝術作品產生的時代,作品內容的思想傾向及其由民族傳統所決定的表現形式,從而感知美,創造美。通過吸收和借鑒藝術的精華,擴大學生的藝術視野,啟迪智慧,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和鑒賞能力,使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升華,藝術修養得到提高,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道德觀、審美觀和勞動觀奠定科學的基礎。
利用黑板報長廊開辟一個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中的心得窗口,正是教師深入了解學生,樹立正確的教學觀的一條不可多得的渠道。這對增強教與學的互動活力,掌握學生的學習實情,提高教學質量和加深師生感情起著橋梁紐帶作用。教師利用這個窗口不斷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和教訓,學生通過這個窗口談論學習中的體會、收獲及對教師教育工作的建議和要求,大家都暢所欲言,把教學的實際問題擺在桌面,這為學校加強教學工作管理,教師業務能力的自身建設和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提供了明確的依據,同時也增強了教學的透明度。
美術學科在黑板報長廊上開展多方面的素質教育,前景是廣闊的,只要正確把握學生的身心特征,合理安排和穿插教學的內容,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尊重教育發展的規律,就一定能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
1、國慶節小知識
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后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游行.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為什么把這一天定為國慶節呢?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9月的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莊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游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并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臺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臺同時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