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樞紐實習報告
一、前言
1、實習目的
進一步加固和加深課堂多學過的理論知識,了解主要建筑物的施工特點、施工方法等,培養我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自我的專業知識和現場操作技能。
2、實習任務
通過理論知識回顧、資料搜集,以及老師講解、學生提問,實地觀察、現場記錄參與實驗等等方式,對水利樞紐工程情況進行現場實習,掌握一定的施工技藝。
3、實習時間
XX年12月x日—12月x日
4、實習人員
帶隊老師:
學生:
二、實習內容
1、工程概況
水利樞紐工程地處江一級支流河上游的xx市xx縣境內,壩址位于xx縣xx鎮xx村上游1km處,距xx縣城7.6km,距xx市約30km。是一座以供水、防洪為主,兼顧發電、灌溉等綜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樞紐工程。
河發源于xx市xx縣xx鄉境內的山金頂北麓,河流自源頭向北流經、等地,至與會合流入xx市境,而后自西向東流經、及諸縣市,于xx鎮附近匯入江。河主河全長273km,全流域面積6486km2。河在xx市境內的河長為52km,流域面積為698km2。
1985年由xx省xx地區行署水電局編制的《河流域規劃報告》,對河干流擬定了十五級開發方案:xx347.7——山彎——xx240——西村一級103——船運閘98.4——高山頭96.4——化成巖91.4——雷坤85.5——二馬灘75——江口70——惠渠滾水壩50.7——二化壩45.7——水西41——宋家36.6——矗湖30。規劃報告指出,是一個缺水地區,尤其是工業及城鎮生活用水需求較大,水庫調蓄河徑流,可解決xx市東部一帶的工業與城鎮生活用水,推薦水利樞紐為近期開發工程。
2、水文地質情況
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230km2,主河長28.7km,流域平均寬度8.01km,主河道平均比降14.8‰。
據氣象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氣溫為17.3℃,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282.9mm(20cm蒸發皿觀測值),多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2%,多年平均年最大風速為11.0m/s,多年平均無霜期為279天。
水利樞紐工程壩址下游7.6km處設有水文站,具有1958~XX年共47年連續的實測水文資料系列,是本工程水文分析計算的主要依據站。經計算,水庫壩址多年平均流量為7.54m3/s,多年平均徑流深為1033.8mm,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38×108m3。
河為雨洪式河流,洪水多發生在4~9月份,經分析計算,水庫壩址設計洪水標準(p=0.2%):洪峰流量1260m3/s,24h洪量42.3×104m3,72h洪量68.3×104m3;校核洪水標準(p=0.05%):洪峰流量1820m3/s,24h洪量61.1×104m3,72h洪量98.4×104m3。施工設計洪水:9月~次年3月洪峰流量(p=10%)196m3/s。
河為少沙河流,壩址多年平均輸沙量為3.35×104t,水庫50年泥沙淤積量為128.8×104m3。
本區處華南褶皺系中南褶皺,西南拗陷之山~玉華山隆斷束構造單元中。區內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構造剝蝕中低山地貌,北部為丘陵區,局部見有小規模滑坡體及崩塌堆積體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供水管線區和壩下灌區屬于丘陵低山及沖洪積地貌,未見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庫周和庫盆由透水性較微弱的變質巖系、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及石炭系碎屑巖構成,無可溶性巖分布,山體雄厚,地下水分水嶺高程高于正常蓄水位,未發現通向庫外的導水構造,不存在水庫永久滲漏問題。
[1] [2] [3] 下一頁
庫岸多為巖質岸坡,土質岸坡一般亦較平緩,庫岸穩定性較好,但自下壩址至九洲段庫岸岸坡較陡,局部見有滑坡及坍塌現象;壩址上游右岸400m處滑坡體,存在失穩的可能,將威脅大壩的安全與穩定;同時,崩塌堆積體對左岸引水隧洞進口(短線方案)的穩定亦構成威脅,對近壩左岸崩塌堆積體予以清除。部分土質庫岸在水庫蓄水過程中或蓄水后,將會產生坍塌或滑坡等現象,雖對大壩及水庫安全不會構成威脅,但對鄰近正常蓄水位線庫岸的居民將產生一定影響,建議可能受影響的居民進行搬遷。
庫區植被發育,水土保持良好,固體逕流微略,未來庫區淤積問題不大。庫區內未見有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及文化古跡遺址分布,淹沒影響小,庫尾地面高程高于正常蓄水位6.5~8.8m,不存在浸沒問題。由于庫區無孕震斷裂分布,上基巖深部張裂隙不發育,導水性差,地下水分水嶺高程遠高于正常蓄水位,因此水庫蓄水后,發生水庫誘發地震的可能性較小。
下壩址河谷狹窄,呈“v”型,主要分布有震旦系松山群老虎塘組淺變質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