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野外實習報告4篇
一.序言
自然地理學及其相關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野外教學實習對本專業本科學生來說是一次啟蒙教育,是以認識為重點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三基)訓練的實踐過程。其目的旨在通過短期的野外實踐使同學們對自然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進一步鞏固和掌握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為以后我們的學習與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了加深們對上學期所學習的關于土壤和植物的有關知識內容的理解,5月3日至5月8日我們環旅學院09級地理科學與地信學生在辛曉十等老師的帶領下在桐柏淮源國家森林公園進行了為期五的野外實習考察。
這次實習主要是通過老師講解、實地考察與實際操作等方法,來識別不同的植物種類、觀察土壤剖面及劃分土壤剖面的層次(水簾洞東)、垂直帶觀察(太白嶺)、采取與制作植物樣本(桐柏山腹地)、觀察植物群落演替的變化及對植物群落的調查(桐柏縣城郊鄉劉灣村龍潭風景區)。
二.桐柏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概況
桐柏縣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南陽盆地東緣、國道312公路和寧(南京)西(安)鐵路縱貫縣境東西,土地面積1941km2,轄9鎮7鄉,總人口42萬。千里淮河于此處發源,南北氣候在這里交替,桐柏山連起豫鄂兩省,中原與南楚文化相互交融。桐柏資源豐富,區位優越。桐柏地處,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種類繁多,宜林山坡164萬畝,連片草場40萬畝,森林覆蓋率50.1%,被專家譽為“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資源富集,尤以旅游、礦產、林果、畜牧、水產、土特產著稱,被譽為“全國特大資源寶庫縣”。已探明礦藏56種,全縣人均可采礦量價值是全國人均值的14倍,每平方公里可采礦量價值是全國平均值的25倍。其中,天然堿儲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被譽為“中國天然堿之都”。有全國最大的露天金礦銀洞坡金礦、全國四大銀礦之首的桐柏銀礦。盛產木瓜、板栗、茶葉等農副土特產,被稱為“木瓜之鄉”。
桐柏山屬于秦嶺——大別山褶皺帶,崛起于太古代到元古代,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中間經過加里東運動。大致走向為西北——東南走向,其西為長江流域,東為淮河流域,其分水嶺大致為固廟——太白頂盤山公路一線。特殊的地質形成過程使地貌結構復雜,由南向北,溝谷發育,切劃深度較大。因而奇山異石較多,地下礦產十分豐富,初步探明礦藏達60種,原礦價值人均占有量是全國人均數的14倍。這里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重質純堿礦,有位居國內四大銀礦之首的露天開采金礦,還有在世界首次發現,被國際礦物質學會命名的“桐柏礦”和“圍山礦”。國際礦物質學會和中科院曾多次派學者到這里考察,桐柏山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地質之謎”、“地質博物館”、“地質櫥窗”。紅石崖為景區稀有丹霞地貌,崖分上下三層,高數百米,望若紅霞,上多溶洞、瀑布、溫泉,為景區不可多得的勝景。桐柏山還是南北氣候的過渡帶,江淮兩大水系的分界線。既有北國山體的雄渾,又有南疆風光的秀麗。因此,奇山異石眾多,山泉瀑布隨處可見,植被完好,動植物各類紛繁,南北交匯,相互滲透。具有良好的過渡帶森林生態系統,植物區系南北兼容,稱為中原獨特的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自然植被成為景區一大獨特的景觀。
三.土壤地理實習(部分)
1.土壤剖面的挖掘
①選擇標準:土壤剖面要具有自然的代表地帶性,還要盡量減少人為的影響,不應在道路兩旁,也不能位于山腳因為山腳有山上土壤堆積,不具代表性。應該選擇在山腰地帶。
②挖掘標準:土壤剖面應挖掘一個寬 1m、深達母質的坑,必須沿山坡垂直與水平挖下去,剖面與山坡的等高線平行,為了便于觀察剖面應呈斗型。還要注意要保留枯枝落葉層。剖面上方人不要踩,否則會影響腐殖質層性狀。
2.土壤剖面的分析描述(表)
四.植物地理實習(部分)
(一).認識植物
在桐柏山自然保護區內有植物種類多種,我們在實習的第一天主要是認識一些植物,然而我們所認識的植物卻不足100種。下面就簡單介紹下我們所認識的部分植物種類:
1、國槐:豆科,喬木,奇數羽狀復葉,葇狀花序,豆粒狀果實。
刺槐:豆科,喬木,又稱洋槐,帶托葉刺。
龍爪槐:豆科,喬木,是國槐的變種,在生長期時把芽打掉而就成。
紫穗槐:豆科,灌木,羽狀復葉,卵形、基部圓形,兩邊都有白色柔毛、穗狀花須。
2、辛夷:木蘭科木蘭屬,又名木蘭、紫玉蘭,為中國特有植物,年幼時皮光滑,年長時皮粗超;ㄗ仙,落葉,是優良的綠化植物,可入藥。
3、梧桐:樹干通直,樹皮淺綠色光滑。葉子厚紙質,有缺刻,曲裂,掌狀三裂。果實是蓇葖果,屬梧桐科。
泡桐:玄參科,葉子紙質、無缺刻,葉子背部有絨毛,花呈喇
狀一般為紫色,枝干有髓。
懸鈴木(法國梧桐):一般作為行道樹,果實有三球(一球的為美國梧桐)。
油桐:球形果實,大戟科,葉基有兩個紅色腺條。
4、棕櫚:棕櫚科,葉鞘纖維質,包莖,葉柄長,葉圓扇形,所以又扇子樹,掌狀深裂,葉脈為輻射狀平行脈。
5、河南楊:楊樹有20多種,葉子邊緣波浪形鋸齒狀,兩側壓扁葉尖較尖,屬楊柳科,總脈狀花絮形成的果實。
柳:楊柳科,葉子條形葉,葉脈只有一條。
6、油菜:十花科,角果。
7、花椒樹:樟科,葉軸有狹翅,小葉有5-7片,莖上有皮刺,奇數羽狀復葉,果實是球形(花椒)。樟科一般具有皮刺,葉軸有狹翅,果子有辛香味,樟科還有野山椒,它的刺較大。
8、雪松:寶塔形樹形,一束7~15針以上。
9、銀杏:叉狀脈,叉狀分枝,也有缺刻,邊緣不十分整齊。
10、楝樹:屬于楝科,奇數二回羽狀復葉,葉子是倒卵圓形,葉緣有粗鋸齒,奇數二回羽狀復葉,互生,它的果實是橢球狀,圓錐花序。
11、香椿:楝科,奇數羽狀復葉。臭椿比它的葉基部多了兩個線點
12、枸樹:屬?疲~子掌狀深裂,花為粉紅色毛絨花,聚花果實。
13、枇杷:葉輪生,葉子是厚革質,葉緣是粗鋸齒,葉輪生,果實球形,屬薔薇科,葉面不平整,有凹凸感。
14、金銀花(二花):忍冬科,二花瓣,右旋纏繞。
15、女貞:大葉女貞的葉子光滑革質,卵狀,羽狀側脈,卵狀,葉緣是披針形,球狀花序,喬木。
小葉女貞是球狀圓錐花序,灌木,葉紙質。
16、紅葉李:屬薔薇科,灌木。
17、楓楊:胡桃科,果實帶翅,葉柄具狹翅。羽狀復葉,葉子革質。18、合歡樹:葉子較小,二回羽狀復葉。粉紅色傘房花序,小葉小,葉長有1cm左右。屬于豆科。
19、荷花玉蘭: 木蘭科,常綠喬木,葉子是大型白色,厚革質,葉被帶銹斑,花在葉后開。
白玉蘭:落葉喬木,先開花后展葉,軟革質葉。
20、側柏:柏科,屬常綠喬木,干皮淡灰褐色,條片狀縱裂。小枝排成平面,兩中央葉與兩側葉交互對生,雌雄同株異花。
圓柏(龍柏):蠟質狀葉,葉子不在一個平面上。
翠柏:柏科,葉子只有刺狀葉形。
21、大葉黃楊(冬青):衛茅科,葉厚質,帶鋸齒。
小葉黃楊:黃楊科,葉全圓。
22、鹽膚木:漆樹科,葉柄具翅,林下灌木。
23、馬尾松:松科,兩針一束,針較軟,荒山綠化的先鋒樹種,耐瘠薄,樹木可很高大。
油松:松科,兩針一束,針較硬。
24、黃荊:掌狀復葉,馬鞭草科。
25、苧麻:大戟科,草本,葉子背部有銀白色絨毛。
26、枸骨樹:葉盾牌形,邊緣帶刺。
27、杉樹:松科,常綠喬木。樹干端直,樹形整齊,針狀葉,較硬。
(二).植物標本采集與制作
植物標本包含著一個物種的大量信息,諸如形態特征、地理分布、生態環境和物候期等。是植物分類和植物區系研究必不可少的科學依據,也是植物資源調查、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重要資料。我們可以通過標本來了解植物,所以植物標本的制作是有實際意義的。
(1)標本的采集
采集要求:①標本要大于臺紙。②標本在采集過程中要選擇葉子無蟲眼和缺損的。③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稀有的植物。④草本植物要采全株,掘出根部,保持完整:蕨類植物要采全株,帶孢子囊與根莖;種子植物花、果實至少要有其一。
(2)標本的制作
① 把采集的植物固定在臺紙上,分兩種方法,一是用白乳膠粘貼、二是用針線固定(尤其是根和莖);
、 放的時候要美觀,一般把植物豎放在臺紙上,草本植物太高大時,中間莖可剪掉一部分。也可把植物彎成u型或z型;
、酃潭ㄈ~子的時候以正面為主,也要有部分背面;
、軐τ诒容^濃密的葉子要進行修剪。剪去葉子時要留下葉柄,顯示此處有葉子。 若為復葉剪去葉子的一邊;
、菟⒈Wo膜:要對白乳膠進行調試,當白乳膠刷在植物上時,植物不變色方可。
(三).植物群落樣地調查
植物群落的調查目的是:1、識別植物群落、2、了解植物群落的結構及其動態變化規律。3、闡明植物群落和環境因素的關系
樣方法是研究植物群落數量特征的主要方法。
ⅰ樣方位置要選代表當地自然環境植被狀況
ⅱ樣方的面積選取方法:隨機選取一個最小面積地塊,統計其中植物的種類和種數與種類,然后逐漸向外擴展地塊面積,沒擴展一次登記一次新發現的種類,這樣不斷擴大地塊面積,直至基本上不再增加新物種為止。
在實際操作中,一般都是按照經驗來選取樣方面積。一般來說熱帶地區樣方面積較大,為100*100m,而北亞熱帶就較小了,喬木用10*10m面積的,而草本地用2*2m就可以了,溫帶一般用8*8m的樣方。
我們在劉灣村一具有代表性的山麓對該地進行了植物群落的調查,采用樣方法,用標尺線山腰圍成一個10x10平方米的正方形樣地,統計其中植物的種類和數量。
(四).觀察植物群落演替
生態系統的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種生態系統類型(或階段)被另一種生態系統類型(或階段)替代的順序過程。生態系統演替的原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是生態系統內部各組成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它是生態系統演替的主要動因。以內因為動因的演替,稱為內因演替。外因是外界加給生態系統的各種因素。以外因為動因的演替稱為外因演替。
在我們實習的地方,一進山門看見的山上的植物基本上都是馬尾松,因為它是荒山綠化的先鋒樹種。往里走可以看見馬尾松逐漸減少,山上為常綠針葉落葉混交林,再往里走馬尾松基本上消失,屬于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到了實習地點后,植被變成與當地氣候、水文相適應的植物并最終演替成當地的頂級群落。
(五).山地垂直帶譜
指在山區由于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形成不同的植物分布帶而言。從低海拔處向高海拔處上升,每升高1oom,年平均溫度約下降0.6℃,而相對濕度卻有增加。垂直分布的模式是從熱帶雨林過渡到闊葉常綠樹帶、闊葉落葉樹帶、針葉樹帶、灌木帶、高山草原帶、高山凍原帶直至雪線。
在我們所實習的太白嶺,海拔高度<500米屬于常綠針葉林,500米<海拔高度<800米屬于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800米<海拔高度<1000米屬于落葉闊葉林,>1000米屬于亞高山草甸和灌叢。
五. 實習總結
在夏至未至的五月初,我們在辛老師的帶領下在桐柏山進行了為期四天的野外實習。這次短暫卻充實的實習讓我收獲頗豐!野外實習將老師課堂所講的知識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加深了對課堂所學基本知識和理論的理解,培養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能力。
這次實習也是一次艱苦的行程,我們每天都要走幾十里的山路,在這里,我們觀賞了水簾洞風景區,登上了海拔1140的太白頂,還有淮河源,同學們不怕苦不怕累,堅持前進不掉隊!我們逐步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作風和勇于探索的科學求實精神。在行進的過程中,同學之間互幫互助,鍛煉了大家的團隊精神,增進了相互之間的友情!
此次實習認識了很多原來經常見到卻說不出名的植物,采集并制作了數十種植物標本,初步掌握這些動植物的形態特征、生長生活習性、所屬科目、分類地位、生態分布等知識。了解組織專業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學會動植物標本的采集、處理及制作,為將來從事工作掌握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這次的野外實習使同學們對地理科學有一個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培養同學們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同學們的情操,達到轉變和鞏固學生專業思想和提高從事專業工作的興趣。
通過實習,也發現了自己生物方面知識的匱乏,對野外實習的準備不充分等問題。還有就是桐柏山的各項實習條件不是太好,植物、土壤的實習還是到寶天曼效果會更好一點。
實踐出真知,地理學專業更是如此,我們的實習也正是把我們所學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學習,逐步成長。
六.參考文獻
地理野外實習筆記
野外實習是普通動物學教學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聯系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環節,野外實習不僅使我們對課本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使我們對課本的知識有了一個理性的認識。應教學大綱的要求,也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我們進行了為期七天的野外實習。
一、實習目的和意義
動物學是一門內容十分廣博的學科,研究對象是動物各類群的形態結構、分類和有關的生命活動、發育規律、以及動物和外界環境之間多種多樣關系的科學。人們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可能很好地認識和利用動物,使它能更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會認識動物的特點,并且通過其特點對動物進行鑒定,了解其用途,以及在農業生產中的預防;掌握動物標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過野外實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會認識動物的特點,并且通過其特點對動物進行鑒定,了解其用途;掌握動物標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過野外實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掌握所采集動物的種類名稱、分類地位、分類依據、采集場所、采集方法、標本制作方法和生境描述等。
1、通過野外實習,不僅能夠把在課本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聯系到實際中,還能夠使我們對已學的知識加深理解。同時可以增強我們的實踐能力,培養我們對于動物學學習的興趣。
2、通過野外直接捕捉野生動物(主要是昆蟲),學習采集動物標本的方法, 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類鑒定,同時學會和熟悉運用諸如圖片比照、動物分類 檢索表、主要特征鑒別等方法進行動物分類鑒定。
3、通過對捕捉到的動物進行動物標本的浸制、剝制、干制等的標本制作, 學會動物標本制作的基本技術和方法。
4、通過野外實習,可以培養我們在今后的教學科研工作中應有的科學態度, 以及在生活中吃苦耐勞的精神、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和團隊榮譽精神。
二、實習基本情況簡介
1、實習時間:20xx年05月26日——20xx年05月29日
2、實習地點:安徽省黃山市湯口鎮寨西浮溪村
黃山市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溫和多雨,四季分明。本次的實習地點是黃山的最南端——湯口,該地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具有很高的教學和科研價值,是我們進行野外實習、學以致用的理想之地。
3、實習人員:20xx級生物科學班全體學生
4、指導教師:耿學俠、查嶺生、李學明、丁建華
三、實習要求與任務
1、認識100種以上的動物種類 (主要是昆蟲),并至少能分類到目。
2、學會并掌握描述動物的分類特征。
3、學會利用檢索表檢索和鑒定動物的類別
4、學會制作昆蟲標本和動物錄制標本的基本方法。
四、實習內容
我們實習的內容主要為無脊椎動物(昆蟲)的野外觀察、采集、分類鑒定、標本制作與保存等。無脊椎動物——昆蟲標本的采集與制作
1、昆蟲采集工具
捕網、毒瓶(裝有乙醚或酒精,用于迅速毒殺昆蟲)、三角紙包等
2、昆蟲采集方法
本次實習中我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網捕法和燈光誘捕法,介紹如下:
(1)網捕法:分為飛網采集法和掃網采集法,一般是看到要捉的昆蟲后用捕網采集,適用于善跳會飛的昆蟲。飛網法主要對象為鱗翅目(蝶類)、蜻蜓目、雙翅目(蠅類)、和膜翅目(蜂類),掃網法主要對象為竹節蟲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蝗蟲、同翅目、脈翅目以及陸生半翅目和鞘翅目的主要類群等。 捕網的使用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當昆蟲入網后,使網袋底部往上甩,將網底連同昆蟲倒翻上面來。一種是當昆蟲入網后,轉動網柄,使網口向下翻,將昆蟲封閉在網底部。
取蟲時,先用手握住網袋中部,將蟲束在網底,再將毒瓶伸入網內扣取。對于膜翅目昆蟲,應先隔著網將其彈暈再放入毒瓶中。對于鱗翅目昆蟲,應隔網用手輕捏其胸部,之后使其兩翅豎立,放入三角紙包中。
(2)燈光誘捕法:利用某些昆蟲趨光性的特點,夜間在駐地附近靠近河流的地方,樹起一方白幕布,幕上前方拉上一盞電燈。昆蟲會趨光而至,多數停在布幕上,或跌落布幕下,集中采集,用鑷子夾入毒瓶或紙包或浸入酒精中,以備制作標本。主要對象為蜉蝣目、廣翅目、鱗翅目(蛾類)、襀翅目。
其它的輔助方法有振落法,適用于在高大樹木上的昆蟲和一些具有假死性的昆蟲。搜索法,適用于躲藏在各種隱蔽的地方昆蟲。毒殺法,主要是用酒精和乙醚致死昆蟲。
3、昆蟲的分類鑒定
(1)參考:指導教師的講解、徐亞君和唐鑫生《無脊椎動物學野外實習指導》
(2)方法:根據昆蟲的形態特征利用分類檢索表和形態對比進行鑒定
4、昆蟲標本制作
(1)制作工具
、倥菽迨秸钩岚:主要用于鱗翅目昆蟲的展翅。
、诶ハx針:用于針插固定昆蟲,針由細到粗分別為0、1、2、3、4、5號。 ③鑷子:用于夾鑷昆蟲。
④標本盒(內放泡沫):用于存放標本。
(2)制作方法:展翅法、針插法等
(3)制作過程
一個昆蟲標本制作的全過程應包括清理、整姿、固定、標簽、保存等幾個步驟。 ①清理與插針:標本必須清理,在采集昆蟲時,蟲體上常粘附污屑,要把污屑清理掉。昆蟲標本都要用昆蟲針針插固定,針插的方法依昆蟲的大小、結構、種類特點的不同而定。插針部位一般是從前胸近后緣正中略偏右一點向下插針,正好通過第二對足的基節為準。針插高度采用三級臺規范。標本的留針高度要一致,使展示美觀。
、谡闻c固定:標本插針后就進行整形與固定,包括整姿、展翅、雙重針插和粘貼針插。對蝗蟲,甲蟲等標本的觸角、步足等須一一整形。對蛾蝶、蜻蜓、大蜂等都要用展翅板進行展翅,使之模擬飛翔狀態。對小型蛾子等為使其美觀,也可用雙重針插法。有些小昆蟲如瓢蟲等,可直接把標本粘貼在三角形卡片尖上,紙尖上蘸少許萬能膠或一般膠水。粘在蟲體前足與中足之間,在用三號針從小三角片的底邊附近插入,使它達到一般標本的高度。
野外地質實習報告
本文由第一范文網小編推薦給大家參考閱讀!
第一章:緒言
(1)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
少華山位于陜西省渭南市境內,華縣劉家河村南,縣城東約五公里處, 山門距隴海鐵路華縣火車站和西潼高速公路出口7公里,距101省道僅2.2公里,均有等級公路相接,交通便利.山勢東連小夫峪,西交白石峪,主峰海拔1664.4米。這里山青水秀,風景幽雅,是一處靈境勝地。少華山屬石灰巖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頗多,當地群眾沿山路依借山洞的天然形勢,修廟琮,塑神像,鑿石開路,設置棧道、鐵索、椽板。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縮小的華山,因而取名少華山。少華山上現有齊云洞、觀音洞、希夷崖等景點。
少華山自然地理概況:少華山山勢主體呈現為中細蜂腰形。腰部為巖漿侵入的火成巖、變質巖構造,即屬于太白、華陽巖基組成的秦嶺主體東秦嶺位于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之間的拼合帶———秦嶺造山帶的東段。該區構造巖漿活動強烈。少華山區的巖石大部分為玄武巖和花崗巖等火成巖,同時又有少數的沉積巖和變質巖。其褶皺形態多樣斷層形式多樣其中南坡嚴重北坡稍好。其中的植被多為溫帶落葉及闊葉林。
。2)實習任務
①掌握野外觀察,描述巖石的一般方法,觀察描述實習區域常見巖石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特點。
②觀察少華山地貌及地理現象:河流山體特征。
③觀察巖層產狀要素,褶皺和節理。
④使用地質羅盤測巖層產狀。
。3)實習目的
通過野外實習,一方面使我們獲得實習區基本地理現象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使我們在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訓練,培養和提高我們觀察分析野外地理現象的特點。
。4)實習工具:
鐵錘、地質羅盤、放大鏡。
。5)實習要求
認真觀察地理現象,實習期間大膽細心。合理使用測量儀器,要有科學嚴謹的實習精神。野外注意安全,進入山區注意防火事宜。
(6)實習地點:陜西省渭南市華縣境內少華山,
第二章:巖石。
少華山由于是火山噴發而形成的,所以那里的巖石多以火成巖為主,其中白色花崗最常見,也有肉紅色的花崗巖, 少華山區的巖石主要為玄武巖和花崗巖等火成巖。其中玄武巖是典型的噴出巖多呈黑色風化面黃褐色或灰綠色。細粒或隱晶結構呈斑狀結構并長有氣孔、杏仁等構造。火成巖根據其化學成分及礦物成分排列,分為超基性巖. 基性巖.中性巖和酸性巖;根據巖石產狀,分為深成巖.淺成巖和噴出巖;◢弾r是分布最廣的深成巖類,也是酸性巖,主要由鉀長石.富鈉斜長石.石英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閃石;◢弾r是分布最廣的深成巖類,也是酸性巖,主要由鉀長石.富鈉斜長石.石英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閃石。
第三章:構造。
煤礦地質野外實習報告
本文由第一范文網小編推薦給大家參考閱讀!
第一章:概況
一:勘探工作目的,本次野外實習,勘探工作目的是:
。1)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中奧陶統、晚奧陶統、中石炭統和晚奧陶統的巖層構造、巖性、巖層中所含的化石種類和數量以及各個地層中所伴隨的礦產、褶皺類型、斷層情況以及從晚奧陶統到中石炭統的過渡巖層各種性質等;(2)了解煤礦的基本情況、基本地形。了解煤礦生產中各種機械的用途及注意事項、煤的分類及運輸方式、安全生產的各項措施、標準等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初期可以盡快的熟悉各種情況避免各種錯誤;
二:勘探任務,本次野外實習的任務是:
。1)觀察各實習地點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和地表水體等其他情況;
。2)觀察奧陶紀石灰巖的顏色、光澤、解理、化石的種類及其含量、斷層等其他情況;
。3)對斷層做素描圖、描述其擦痕的狀況;
。4)觀察晚奧陶統與中石炭統的假整和面及其過渡巖層的風化程度、顏色、巖性、化石種類及其數量等其他情況;
。5)觀察中石炭統本溪組泥巖層的巖層特點、砂巖的顏色、解理及砂巖巖層中所包含的礦產、石灰巖的顏色、解理、裂隙的發育情況、化石的種類及其數量等;
(6)觀察上石炭統的黏土層、石灰巖層的特點、巖層厚度、其中所含的化石種類和數量、巖層的裂隙發育程度、含水情況、礦產種類及其數量;(7)觀察上石炭統的砂巖、泥巖、黏土層的特點、及其中所含的化石種類和數量;
。8)觀察煤礦的地形、了解煤礦的各種設施的用途、觀察各種機器的特點,了解其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項.(9)了解煤礦的開采情況、煤的種類、煤的儲存和運輸等。
三:交通狀況
縫山針公園位于太行山系南麓,焦作市中心北部,交通便利,公園西邊是村莊,公園前是東西走向的公路,公園內是海相沉積的中、晚石炭統石灰巖。
紅砂嶺位于的縫山針的公園西方,焦作影視城北方3千米左右,影視路從南面跨過,上白作鄉公路從南至北穿過此地區,交通便利,有盤山公路通山,山腰有小型鐵礦和其他的一些廢棄的鐵礦礦井。
西張莊位于焦作市區西部,有公路通往山下,從山下到山上路礦稍差,山頂上有硫磺礦和用黏土燒制陶瓷器皿的小工廠。
焦煤集團珠春礦位于焦作礦區西南部,東距焦作市五千米;公路鐵路交通便利,焦晉高速在礦區西部穿過,焦克公路在礦區北部通過,有礦區鐵路專線與焦柳、正太干線連接。
四:天氣情況
12月11日霧,、小雪,12月12日下午天晴、12月13日天氣晴朗,有風、12月19日天氣晴朗、無風。
五:水文地質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