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學生企業實習報告
后經過于主任的解釋,我才明白事實并非如此簡單。像我本以為的“實際消耗量一定比理論消耗量大”這個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與氣壓、溫度很多因素有關。例如設置值為100,在氣壓大時可能會需要101,但在氣壓小時當達到97,只需添加至99就可達到要求(該假設十分不專業,只是舉一個較淺顯的例子,實際上我的理解是感覺這個跟實驗室里滴定管讀數類似,出項了俯視、仰視的問題,只不過實驗室讀數出現錯誤是人為因素,而生產中的消耗量出現誤差是一定的外界限制因素)。
通過于主任的講解,我明白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想當然的事情并非一定正確。就像是在證明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定律,例如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幾乎是被認為理所當然的,但是如果把它給你讓你證明,你就會感覺很糾結。在生活、學習中,尤其是數學中經常會出現類似的問題,那你如何解決,這便是要求你思維的轉變,不要太容易接受那些理所當然的事,在承認、同意之前先想一下為什么,或許是無用功,但是一旦出現問題,將會成為限制你思維進步的大問題!
綜上所述,我認為生活中不能太安逸,要盡可能的多想一想為什么,也許找不到答案,但是一定要尋求佐證的材料,生活像證明題,只是像,不是要求你解數學證明題那樣,但是要求你生活的有根有據。
(三)、科學技術的時效性與進步性
于主任在講解專業性問題中提出了科學技術是有時效性的這一觀點。他認為科學技術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能完全依賴于此,我們要依據事實說話,就像是之前有牛頓三定律,后來出現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后來出現了霍金的黑洞學說,這就是科學技術的時效性。
然而,我更想把它理解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性,前人在研究時必然會出現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于錯誤,這是由于當時硬件措施的局限,使得后人可以有前進的地方。我一直認為許多成果都是在摸索中的來的,現在我剛開始我的專業,也不能說是剛開始,也過去一年了,在摸索實踐中,多少了解了一些內容,總之,應當在接觸更多的知識的基礎上在求精求細,這樣才能減小局限性,才能在專業路上走的更遠更長,有更好的發展。
另外,于主任提到基礎科學轉化為應用科學,能夠轉化50%就算是很大的成功了,這個方面我也有所感觸。例如,現在我學習了許多知識,在一次提重物過程中,因為攪拌站沒有吊車所以要提起集裝箱就不得不用鏟車的升降機,于是在提的過程中,對于繩子的放置有很大的講究,按理論來講,如果不是在中心處就容易發生偏向某一邊的問題,但是在實際提的過程中卻并不是在中心處,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因素,最終是偏左一些才順利解決。
另外,在進行石塊抗壓試驗中,如果時間長了就會發現最終數據與石塊的重量有一定的關系,可以用來核對檢驗你的數據是否正確。這同樣說明了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之間的關系,相輔相成,互相補充。所以,現在大學實驗室與事業單位的合作是有一定的必要的,這從科學研究的方面說也是為科學的實用性做貢獻。
(四)、罐車容量的改革
于主任在講解技術規范性的時候,提到了混凝土罐車的容量設計問題,提出曾經日本設計出的罐車容量為8方,現在中國掌握住了一定的知識后,將罐車容量改為14方,更有甚者,改為16方,這種改革有一定的好處,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在另一方面卻是讓人極其擔心的,那就是安全性問題,在安全上這種罐車如果車程較長則會出現停轉的現象,會引起極大的危害。
這個問題的出現讓我有極大的震撼,不禁讓我陷入沉思。我對結構設計極其感興趣,因而設計規范及設計會出現的問題我都會格外的關注。設計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要考慮許多方面,實用、經濟、美觀等等,但是卻忘記了最本質的要求,就以罐車為例,容量大了,效率高了,但是卻出現了安全問題。
所以無論是在生活中或是專業上,都要注意不要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就像是在建造樓房時,要在抗外荷載達標的基礎上進行其他的變化時結構更合理化,但是一味的追求變化時極為不可取的。“別走得太快,等一等靈魂。”——這句印第安人的諺語透射出耐人尋味的智慧光芒。印第安人有一個發現,肉身和靈魂腳步的速度有時是不一樣的,肉身走太快了,會把靈魂走丟了。多少人忙碌得恨不得腳下生出風火輪,身上長出翅膀,可是在飛奔或飛翔中,美妙的時光擦身而過,來不及細細品味。
這個諺語我想應該同樣適應于專業設計吧,許多人越來越追求變化或是效率來奪取人的目光,如果這樣一直下去難免十年浩劫時萬人煉鋼的場面重現,重要的是在于你能否堅持住你的底線,當生存與道德底線相沖突的時候,你選擇什么?或許很多人理所當然的改變底線,這就是所謂的變通,but if the majority chose this , what the world will 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