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經濟學畢業實習報告
村信用社改善經營和發展業務
;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使地方政府更加重視和
支持信用社的發展。
4
.
4
促進農村非正規金融以及小額信貸的健康發展
4
.
4
.
1
積極引導農村非正規金融
一、農村非正規金融的二重性。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存在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雙層的作用。它既促進了
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對農村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產生一定負面效應。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活躍
農村金融市場,為農村個體戶、私營經濟在內的小型經濟主體提供金融支持;在外部加大國有銀行農村
金融改革的壓力和動力,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但存在著這樣一些消極的影響:由于缺乏專業經營和
不要的外部約束導致高風險;缺乏交易的紀律和法律保障導致糾風不斷;擾亂了正常的金融持續。
二、積極鼓勵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發展
正因為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兩面性,我們在對待非正規金融的問題上,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鼓勵它在發展
農村經濟中積極的一面,同時創造條件把不利因素得到轉化,建立一個具有自我發展、自我約束、高效
運轉的農村新型金融體系,在時機成熟時讓它逐步納入正規金融中來。其具體措施有:
(一)完善相關性的制度和信用基礎,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完善監督體系,加強中央銀行的管理,補
充修訂相應的法律法規。
(二)按市場化原則
“
準入準出
”
,可以考慮放松對民營金融組織的準入限制,同時也可以依法對風險達到
一定程度或有重大非法違規行為的機構進行清理、關閉、兼并和重組。
(三)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和進一步完善擔保機制。存款保險的建立實施市場化
“
退出
”
的必要措施。也有助
于提升中小金融機構的社會信譽;而完善擔保機制則有利于業務的拓展,保證機構的資金安全。
允許農村非正規金融存在,并且合理規范、積極引導,相信它能以其融資速度快、信貸資金低、利率具
有彈性、服務態度好、渠道廣、回收快、資金利用率高的特點而經久不衰為農村經濟發展,為社會主義
新農村的建設,為建設和諧中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4
.
4
.
2
促進小額信貸的健康發展
一、小額信貸的產生及其發展
小額信貸產生于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亞洲最貧困的國家孟加拉國,
從
80
年代起許多國家效仿這一做法并
創造了具有各國特色的不同模式。先后出現了孟加拉
“
鄉村銀行
”
(
gb)
、印度尼西亞人民銀行(
bri)
的農
村信貸部、玻利維亞的
“
陽光銀行
”
的一批信貸組織和機構。其本質上是一種信貸方式,但因為它在一些地
區成功的實現了正規資金長期以來沒能解決的為貧困農戶提供有效信貸服務并同時維持自身持續而被許
多發展機構和發展中國家的政府視為一種新的有效的農村金融解決方案。據世界銀行統計
:
到
1996
年
6
月底,全世界有近
900
個小額信貸項目機構。
小額信貸在我國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
1993
年至
1996
年
10
月在河南、河北、陜西、
云南、貴州的一些貧困地區進行了
“gb”
模式試點。聯合國開發署、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也先后在我國開
展了試點工作。探索
gb
模式在我國的可行性
——
半官或民間機構實施,強調項目運作規范化,基本沒
有政府資金的介入;第二階段為擴展階段,其顯著特征市政府從資金、人力和組織上進行推動。至
年
9
月,全國
90%
上的農村次農舍發放小額信用貸款,貸款余額
789
億元,有
4657
萬農戶得到了信貸
支持。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民收入的提高并加速了農村信用社的成長,使之成為支農經濟發展不
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和農村金融的主力軍。
二、促進農戶小額信貸的發展對策
小額信貸對農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能有效的促進農村信用環境優化,推動農村資源的有效整合,
支持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化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并將加速農村金融的健康發展。那么我們就因該解除制
15
約它發展的因素,促進它的良好穩定成長。具體的思路如下:
(一)強化宣傳,提高全社會對農戶小額信貸的認識。
全面推廣農戶小額信貸意義重大,必須加強領導、積極宣傳、提高認識。有人認為農戶小額信貸風險大,
收益低,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一項調查顯示,小額信貸本息回收率平均在
85%
以上,一些地區甚至達
到
95%
以上,這大大高于我國銀行的貸款本息回收率,由此說明我國農村并不缺乏信用;要通過對小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