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商業銀行實習報告
當然,必須得承認,這次實習也有不少不足之處,這其中既有自身的不足,也有銀行的不足。首先,在銀行的日子只有兩周,所以銀行無法給我們具體安排什么工作,我們所做的只是“打雜”而已,一天兩天還有興奮感,日子長了難免有所失望,想作些別的來挑戰下自己;其次,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支行對于我們這些實習生并不是太感冒,回顧這兩周,自我感覺我們并沒有給支行帶來什么實實在在的收益,難怪銀行不愿意對我們進行培訓,也不想帶我們去熟悉新業務,畢竟他們知道我們只是過客而已,我們只在這兒呆兩周,很少有人是打算畢業后留此工作,為了浦發“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所以支行為我們做的一些事情往往是迫于分行的壓力,遇到問題給帶隊老師打招呼往往比直接找支行領導要有效的多。
此外,在這次實習過程中,能隱隱約約感覺到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存在的一些問題。與4大國有商業銀行相比,股份制商業銀行只是資產規模比前者小得多,而業務品種、服務對象、服務方式等同前者基本相同,缺少自己應有的特色。在市場開拓方面,一些行沒有及時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基本客戶,不能圍繞著基本客戶的需求來擴大業務。面臨日趨激烈的同業競爭,為了上規模、出效益,一些行的分支機構趨向于利用高息攬存、違規放貸、違規承兌票據等方式來吸引客戶,擴大業務量最。為了實現高息攬存的目的,各家銀行紛紛推出各式樣換湯不換藥的金融理財產品。實習的這兩周就看到不少來浦悅比較產品的個人儲戶,他們有的剛從農行來,有的則剛剛去過光大銀行。來到營業廳他們往往興奮地瞟一眼大廳,希望能看到新出臺的金融產品公告欄;而對金融產品的詢問聽起來頗具專業性,即詢問風險和收益,而實際上,他們關心的往往僅是達不到最高收益的可能性,而銀行工作人員往往回答得很模糊,他們很難得到真正的信息。由于缺乏專業基礎,他們自己搞不清是什么因素真正影響收益率的波動,最后注重的往往是最高收益率了。一個周期下來,最高收益率往往很難實現,儲戶往往有種受騙的感覺,而中國金融市場的現狀決定了他們很難投資于直接金融市場,追求收益的天性又使得他們不安于銀行定期存款,于是不得不奔波于一個又一個的銀行金融產品;時間長了,不少人會對中國銀行業的金融產品業務喪失信心,隨著外國銀行業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滲透,這部分客戶會投向提供更好服務的外國銀行業。這種“轉向”的影響不可小視,因為將錢存到外資銀行一旦成為一種時尚,對中國銀行業的打擊將是致命的。中國銀行業要做的是從儲戶的利益出發,本著信息公開化的原則,努力找出自身足以吸引儲戶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核心競爭力不見得非是高收益不可。就浦發而言,一個重大的軟肋便是營業網點太少。舉個例子,我自從辦了張東方卡后便一直想著在里面存點錢,可是在南大附近轉了很多地方都找不到一家營業網點,最后只得搭乘公交車到我實習的河東區浦悅支行去存錢,很難想象還會有人會這么有耐心。這樣看來,浦發銀行要真正成長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銀行還有不少路要走。雖然銀行業的網絡化一定程度上牽制了這種瓶頸式的制約,卻并沒有消除它。
最后,想綜合談一下個人對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面臨問題的一些看法。兩周的時間的確不算太長,使我根本無法全面了解股份制商業銀行存在的問題,不過它卻足夠充分到使我對其經營管理模式形成一些自己的看法并通過各種渠道加以驗證。在我看來,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模式上存在以下問題:
1.缺少明確、科學的戰略管理。從10多年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軌跡看,可以發現,這些商業銀行大都以在短期內通過自我擴張迅速“做大做強”作為主要的經營指導思想,同時卻缺乏明確的銀行定位及長期戰略構想。在這一指導思想下,這些商業銀行這些年來,不是像國外一些大銀行那樣通過兼并,而是僅僅通過自我擴張,快的平均增長70%以上,慢的也近50%,在很短的時間內即躋身于世界前500家大銀行的行列,規模擴張速度驚人。與此同時,在經營方針、產業定位、業務定位、功能定位及與之相應的信貸政策,在收益與風險、近期與遠期平衡機制的建設,在以新技術為基礎的、符合現代管理理念的管理架構的建設,在構建系統競爭力的整體營銷機制的建設等長期戰略規劃的諸多方面,卻十分粗疏甚至模糊不清,乃至于造成商業銀行之間在市場、客戶、業務功能、產品服務等方面同構化傾向嚴重,競爭異常殘酷,風險隱患巨大且難以有效監管和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