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心理學實習報告
我們每個實習生還有一個全天和一個半天到區醫院去出心理門診的機會。出門診其實就是旁聽心理咨詢,有時間的話做一些案例討論。大多數時間來訪者不會拒絕我們的旁聽(但這時候語言關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來訪者說的是方言,盡管我能聽懂粵語,但南寧白話卻大概只能聽懂70%);也有一些來訪者會拒絕,然后醫生告訴我們像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是最敏感的。第一次出診醫生和我們討論了一個家庭治療的案例,也因而對家庭教育感觸良多,其中醫生提出有三個問題印象很深:第一,父母是否真正信任孩子,信任他能夠自我完善;第二,父母是否能跟著孩子一起成長,而不是把孩子的形象定義在自己的想象中;第三,孩子的心理空間在哪里,選擇的自由和能力又在哪里?在這樣的時刻總是很佩服醫生的洞察力。但案例分析的機會畢竟很少,我們很多時候只能著磨醫生的提問存在的心理藝術性,而且很多時候也著磨不清楚。
精神科、心理科、門診、醫生授課,使我更加堅定了原來的想法,即應用心理學真正是屬于人的,它在某種程度上排斥數據的冷淡。這次實習,雖然時間不長,但我們親身接觸和識別了很多心理病癥,使得以前接受的理論知識更真實化了。然而,更大的收獲是能沉浸在一種心理學和精神健康維護的氛圍當中,認真思考很多原來沒有想清楚的問題,如家庭對一個人心智成長的影響,人保持心理平衡的各種防御機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等等,對自我也有了更理性的探索和認識。
實習期間我覺得自己心理上比原來健康了很多,這可能是一種臨時的感覺,和這里有規律、相對輕松的生活有關;而主要是對自己獨特個性的認識和接受,慢慢接受了自己的內向、敏感和人際交往上的缺陷:自我認識正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標準,能意識到并且預測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緒反應,才能不至于逃避現實,才能做出理性的選擇,也就能夠為自己創造心理的自由空間;在這里也學會了心理釋放,記得自己在小組體驗時說自己最常用的防御機制是壓抑和投射,把自己的想法給壓抑下去了,又通過投射表現出來,這種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變,那就是表達自己,通過各種方式,如運動、談心、寫日記(在實習期間我幾乎每天都記日記,這種方式對認識自己有很大幫助)。當然實習不可能把以前未認識的不健康的自己都看到,但“認識自己”和精神衛生的意識卻深深留在了心里。
7月25日,我們結束了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