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建筑旅游實習報告
實習主題: 北京的古建筑0
實習地點:北京
參與人員:
實習時間:200X年9月10日至9月25日:
這是一篇旅游實習報告,包含了北京,內蒙古,江蘇三大省市的典型古建筑實習,為需要寫旅游實習報告或建筑實習報告的朋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9月12日 晴
一大早起來,我們就去了毛澤東紀念館悼念我們這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他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進入館內的時候大家都懷著沉重的心情來懷念這一代偉人。
離開紀念館,我們便來到了人民大會堂。據(jù)我們了解,人民大會堂建于1958年10月至1959年8月,完全由中國人自行設計興建,僅用10個月竣工,為我國建筑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人民大會堂門額高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金光閃爍,十分引人矚目。整座大廈屋檐均用黃綠色琉璃制品鑲嵌,盡顯莊嚴宏偉、樸素典雅的民族風格和現(xiàn)代化建筑的非凡氣派。大會堂主要由中部的萬人大禮堂,北部的宴會大廳和南部的人大常委會辦公樓三大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各種會議廳、休息廳、辦公室等300多個。其中有33個會議廳是以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命名的。各廳布置均是根據(jù)當?shù)氐娘L光特色,民族習俗及特種工藝品等進行精心裝修與布置的,布置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無不引人入勝,留連忘返。
我們一進入大會堂,就被它那莊嚴的氣魄給吸引住了。難得今天廣東廳開放,作為廣東人的我們都迫不及待地尋找廣東廳的所在。經過一番努力,我們終于來到了廣東廳。廳四周墻面和8根圓柱由微晶玻璃鑲砌,墻裙為珍珠大理石。頂棚中部為懸浮式吊頂,3盞水晶大吊燈上部飾有瀝粉貼金彩繪,四周圍方形小藻井,內置反光暗燈槽。廳內南墻鑲嵌鍛銅浮雕壁畫《龍舟競渡》。龍舟競賽是廣東古越民族的民間習俗,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時代懷石投江的大詩人屈原。龍舟的形象既突出了廣東的地域文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生活的關系,也強調了廣東人民團結拼博、力爭上游的開拓進取精神。燈影文飾的中心部門以花木為主體形象,四周以波浪紋揭示廣東地處沿海的特點。吊燈燈罩的造型成木棉花狀。地毯的圖案均由木棉花及海浪波紋構成。我邊欣賞廣東廳心里邊在想:如果有一天我有機會在這個廳里開會,會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我們的下一站,來到了北京的象征之一——天安門。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到了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天安門是人間的瓊樓玉宇,集古代建筑藝術之大成。它又是封建等級制的形象體現(xiàn):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
自1987年11月開始,天安門正式對中外游客開放。在此之前,極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這樣可以接近天安門,盡情瞻仰她的豐美雄姿,和像當年國家領導人一樣,自由自在地扶欄遠眺廣場壯闊的全景。因而,自開放后,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競相登樓暢游。我們今天可以近距離的接觸天安門,可真是幸運啊。站在天安門下,我仿佛可以感受得到當年毛主席在這里宣布新中國成立的那份激情和喜悅,我的內心仿佛也在一起澎湃著……
一直向前走,我們便來到了故宮博物院。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這里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現(xiàn)稱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的整個建筑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我們進入故宮,無不驚嘆古代人的技藝高超和博大精深,不知道當時的皇帝和宮里的人住在這么雄偉的建筑里他們的感受是如何?他們難道不會迷路的嗎?他們平時的生活是怎樣的呢……一連串的問題的我的腦里浮現(xiàn),答案我想也只有當時的人們才知道了。
9月13日 晴
我們今天要參觀的第一站是明十三陵的定陵。明定陵地面建筑的總布局,呈前方后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定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陵正門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圍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jiān)等建筑物300多間。再往后就是陵園最外面的圍墻-外羅城(圍墻外的圍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