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實訓報告范文(精選3篇)
機械實訓報告范文 篇1
1.減速器簡介
基本介紹
減速器是原動機和工作機之間的獨立的閉式傳動裝置,用來降低轉速和增大轉矩,以滿足工作需要,在某些場合也用來增速,稱為增速器。 選用減速器時應根據工作機的選用條件,技術參數,動力機的性能,經濟性等因素,比較不同類型、品種減速器的外廓尺寸,傳動效率,承載能力,質量,價格等,選擇最適合的減速器。
減速器是一種相對精密的機械,使用它的目的是降低轉速,增加轉矩。 基本構造
減速器主要由傳動零件(齒輪或蝸桿)、軸、軸承、箱體及其附件所組成。其基本結構有三大部分:
(1)齒輪、軸及軸承組合
小齒輪與軸制成一體,稱齒輪軸,這種結構用于齒輪直徑與軸的直徑相關不大的情況下,如果軸的直徑為d,齒輪齒根圓的直徑為df,則當df-d≤6~7mn時,應采用這種結構。而當df-d>6~7mn時,采用齒輪與軸分開為兩個零件的結構,如低速軸與大齒輪。此時齒輪與軸的周向固定平鍵聯接,軸上零件利用軸肩、軸套和軸承蓋作軸向固定。兩軸均采用了深溝球軸承。這種組合,用于承受徑向載荷和不大的軸向載荷的情況。當軸向載荷較大時,應采用角接觸球軸承、圓錐滾子軸承或深溝球軸承與推力軸承的組合結構。軸承是利用齒輪旋轉時濺起的稀油,進行潤滑。箱座中油池的潤滑油,被旋轉的齒輪濺起飛濺到箱蓋的內壁上,沿內壁流到分箱面坡口后,通過導油槽流入軸承。當浸油齒輪圓周速度υ≤2m/s時,應采用潤滑脂潤滑軸承,為避免可能濺起的稀油沖掉潤滑脂,可采用擋油環將其分開。為防止潤滑油流失和外界灰塵進入箱內,在軸承端蓋和外伸軸之間裝有密封元件。
(2)箱體
箱體是減速器的重要組成部件。它是傳動零件的基座,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
箱體通常用灰鑄鐵制造,對于重載或有沖擊載荷的減速器也可以采用鑄鋼箱體。單體生產的減速器,為了簡化工藝、降低成本,可采用鋼板焊接的箱體。
灰鑄鐵具有很好的鑄造性能和減振性能。為了便于軸系部件的安裝和拆卸,箱體制成沿軸心線水平剖分式。上箱蓋和下箱體用螺栓聯接成一體。軸承座的聯接螺栓應盡量靠近軸承座孔,而軸承座旁的凸臺,應具有足夠的承托面,以便放置聯接螺栓,并保證旋緊螺栓時需要的扳手空間。為保證箱體具有足夠的剛度,在軸承孔附近加支撐肋。
為保證減速器安置在基礎上的穩定性并盡可能減少箱體底座平面的機械加工面積,箱體底座一般不采用完整的平面。
(3)減速器附件
為了保證減速器的正常工作,除了對齒輪、軸、軸承組合和箱體的結構設計給予足夠的重視外,還應考慮到為減速器潤滑油池注油、排油、檢查油面高度、加工及拆裝檢修時箱蓋與箱座的精確定位、吊裝等輔助零件和部件的合理選擇和設計。
1)檢查孔為檢查傳動零件的嚙合情況,并向箱內注入,應在箱體的適當位置設置檢查孔。檢查孔設在上箱蓋頂部能直接觀察到齒輪嚙合部位處。平時,檢查孔的`蓋板用螺釘固定在箱蓋上。
2)通氣器減速器工作時,箱體內溫度升高,氣體膨脹,壓力增大,為使箱內熱脹空氣能自由排出,以保持箱內外壓力平衡,不致使潤滑油沿分箱面或軸伸密封件等其他縫隙滲漏,通常在箱體頂部裝設通氣器。
3)軸承蓋為固定軸系部件的軸向位置并承受軸向載荷,軸承座孔兩端用軸承蓋封閉。軸承蓋有凸緣式和嵌入式兩種。利用六角螺栓固定在箱體上,外伸軸處的軸承蓋是通孔,其中裝有密封裝置。凸緣式軸承蓋的優點是拆裝、調整軸承方便,但和嵌入式軸承蓋相比,零件數目較多,尺寸較大,外觀不平整。
4)定位銷為保證每次拆裝箱蓋時,仍保持軸承座孔制造加工時的精度,應在精加工軸承孔前,在箱蓋與箱座的聯接凸緣上配裝定位銷。安置在箱體縱向兩側聯接凸緣上,對稱箱體應呈對稱布置,以免錯裝。
5)油面指示器檢查減速器內油池油面的高度,經常保持油池內有適量的油,一般在箱體便于觀察、油面較穩定的部位,裝設油面指示器。
6)放油螺塞換油時,排放污油和清洗劑,應在箱座底部,油池的最低位置處開設放油孔,平時用螺塞將放油孔堵住,放油螺塞和箱體接合面間應加防漏用的墊圈。
7)啟箱螺釘為加強密封效果,通常在裝配時于箱體剖分面上涂以水玻璃或密封膠,因而在拆卸時往往因膠結緊密難于開蓋。為此常在箱蓋聯接凸緣的適當位置,加工出~2個螺孔,旋入啟箱用的圓柱端或平端的啟箱螺釘。旋動啟箱螺釘便可將上箱蓋頂起。小型減速器也可不設啟箱螺釘,啟蓋時用起子撬開箱蓋,啟箱螺釘的大小可同于凸緣聯接螺栓
2.減速器拆裝過程
(一)放油:把放油螺絲擰開,油放干凈。
(二)拆左右軸承端蓋。
(三)拆上下箱體聯接螺栓。
(四)吊開箱蓋。
(五)將齒輪軸(帶軸承)與箱體分離。
(六)拆主、被動齒輪輪軸軸上零件(軸承、軸套、齒輪等) 裝的話,順序相反,操作也相反
3.減速器零件的測繪
(一)了解分析和拆卸部件
對測繪對象全面了解和分析是測繪的第一步。前面對測繪對象減速器的介紹,為了解和分析減速器提供了認知條件。
1、拆前的了解與分析
(1)分析減速器的功用、性能、特點和工作原理(如前述)。
(2)分析減速器的構造、組成零件的位置、作用以及兩軸系零件的相互關系和定位特點。
(3)分析各零件間的裝配關系或聯接關系,認知主要配合的基準制特點。
(4)分析減速器的拆裝順序、外廓尺寸、主要零件間的相對位置(如兩軸中心距等),以便在拆卸前測量并記下外廓尺寸和主要相對位置尺寸,為畫裝配圖提供依據。
2、拆卸部件
拆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周密制訂拆卸順序,劃分部件的組成部分,以便按組成部分,分類、分組列零件清單(明細表)。如減速器,應按上下箱體及其附件、上下箱體聯接件、兩軸系零件這三大部分劃分。
(2)要合理選用拆卸工具和拆卸方法按一定順序拆卸,嚴防亂敲打,硬撬拉,避免損壞零件。
(3)對精度較高的配合,在不致影響畫圖和確定尺寸、技術要求的前提下,應盡量不拆或少拆(如大齒輪與從動軸的鍵聯接處可不拆),以免降低精度或損傷零件。
(4)拆下的零件要分類、分組,并對零件進行編號登記,列出的零件明細表應注明零件序號、名稱、類別、數量、材料,如系標準件應及時測主要尺寸查有關標準定標記;并注明國標號;如齒輪應注明模數m、齒數z。
(5)拆下的零件,應指定專人負責保管。一般零件、常用件是測繪對象,標準件定標記后應妥善保管,防止丟失。避免零件間的碰撞受損或生銹。
(6)記下拆卸順序,以便按相反順序復裝。
(7)仔細查點和復核零件種類和數量。單級齒輪減速器零件種類數,一般在30~40種件,應在老師指導下對零件統一命名、以免造成混亂。
(8)拆卸中要認真研究每個零件的作用、結構特點及零件間裝配關系或聯接關系,正確判斷配合性質、尺寸精度和加工要求,為畫零件圖、裝配圖創造條件。
(二)、畫裝配示意圖
裝配示意圖是以簡單的線條和國標規定的簡圖符號,以示意方法表示每個零件位置、裝配關系和部件工作情況的記錄性圖樣。畫裝配示意圖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對零件的表達通常不受前后層次的限制,盡可能將所有零件集中在一個視圖上表達。如僅僅用一個視圖難以表達清楚時,也可補充其他視圖。
(2)、圖形畫好后,應將零件編號或寫出零件名稱,凡是標準件應定準標志。
(3)、測繪較復雜的部件時,必須畫裝配示意圖。此次測繪,如經指導老師統一批準,也可不畫裝配示意圖,而以裝配草圖取代。單級齒輪減速器裝配示意圖,見參考圖(二)。
(三)、測繪零件畫零件草圖
由于測繪時間所限,只要求畫主要零件的零件草圖和零件圖。測繪減速器,可從下列零件中選擇:箱蓋、箱座、主動齒輪軸、大齒輪、從動齒輪軸、兩種透蓋、兩種悶蓋等零件。
先畫或后畫哪個零件,不強求同組每人一致,可交叉進行。
1、畫零件草圖
(1)、對零件草圖的要求
① 要內容具全 即應有完整表達方案的一組圖形,齊全的尺寸,技術要求標注和標題欄。
② 要目測徒手 即只憑目測實際零件形狀大小,采用大致比例,用鉛筆徒手畫出圖形(不使用繪圖工具,可少量借助繪圖工具畫底稿,但必須徒手加深)。要先畫后測注尺寸,切不可邊畫邊測邊注。
③ 要清晰工整 零件草圖與零件圖的區別僅在于前者徒手畫,后者用繪圖工具畫,其字體、圖線、尺寸注法、技術要求、標題欄等項內容均應符合基本要求。
(2)、畫零件草圖的步驟
1)、了解分析零件:①在拆前、拆中初步了解分析零件基礎上,具體畫某一零件時,應進一步認清零件的名稱、功用以及它在部件中的位置和裝配、聯接關系;②明確零件的材料、牌號;③對零件進行結構分析,凡屬標準結構要素應測后查有關標準,取標準尺寸;④對零件進行工藝分析,分析具體制造方法和加工要求,以便綜合設計要求和工藝要求,較合理地確定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和熱處理等一系列技術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會區分加工面與非加工面;接觸面與非接觸面;配合面與非配合面以及配合的基準制、配合種類和公差等級的高、低取向,表面粗糙度參數值的高、低取向。
2)、確定零件表達方案
① 選擇主視圖,應遵循不同典型零件主視圖選擇的原則,根據零件的具體結構形狀特點來確定。
② 選擇其他視圖,要依照既要表達充分,又要避免重復為前提,綜合確定表達方案。
3)、畫零件草圖的具體步驟
① 根據零件的總體尺寸和大致比例,確定圖幅;畫邊框線和標題欄;布置圖形,定出各視圖的位置,畫主要軸線、中心線或作圖基準線。布置圖形還要考慮各視圖間應留有足夠位置標注尺寸。
②目測徒手畫圖形。先畫零件主要輪廓,再畫次要輪廓和細節,每一部分都應幾個視圖對應起來畫,以對正投影關系,逐步畫出零件的全部結構形狀。 ③仔細檢查,擦去多余線;再按規定線型加深;畫剖面線;確定尺寸基準,依次畫出所有的尺寸界線,尺寸線和箭頭。
④測量尺寸,協調聯系尺寸,查有關標準核對標準結構尺寸,這時才能依次填寫尺寸數值和技術要求;填寫標題欄,完成零件草圖的全部工作。
2、零件尺寸的測量
常見的尺寸測量,如測量直線尺寸,回轉面內外直徑、壁厚、孔間距、中心高、角度、曲線曲面半徑等所用方法
4.減速器零件圖的CAD繪制
1.繪圖前的準備
(1)了解零件的用途、結構特點、材料及相應的加工方法。
(2)分析零件圖的結構形狀,確定零件圖的視圖表達方案。
2.畫圖方法和步驟
(1)定圖幅。根據視圖的數量和大小,選擇適當的繪圖比例,確定圖幅大小。
(2)畫出圖框和標題欄。
(3)布置視圖。根據各視圖的輪廓尺寸,畫出確定各視圖位置的基線。畫圖基線包括對稱線、軸線、某一面的投影線。
(4)畫底稿。按投影關系,逐個畫出各個形體。具體步驟是:先畫主要形體,后畫次要形體;先定位置,后定形狀先畫主要輪廓,后畫細節。
(5)加深。檢查無誤后,加深并畫剖面線。
(6)完成零件圖。標注尺寸、表面粗糙度,填寫技術要求和標題欄
5.小結
(1)掌握零件圖的內容
(2)掌握零件圖的尺寸標注。正確、完整、清晰、合理(正確選擇尺寸基準,合理選擇尺寸標注)
(3)有關測量知識,例: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中心距、鍵槽的測量,會正確使用游標卡尺。
(4)減速器的拆裝,按一定順序拆裝
(5)掌握測繪的基本方法和步驟。Auto CAD繪制零件圖。
作為一個繪圖人員,必須要認真、細致、有耐心。明白繪圖是件有耐心的工作,不要只追求速度而不要質量。繪圖之前一定要思路清晰條理分明,否則容易漏畫,繪圖時先繪制特征視圖,再繪制其他視圖。
此次實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復習、鞏固已學知識,并在測繪中得到應用。
機械實訓報告范文 篇2
一. 計算機制圖的歷史及其發展。
計算機強化訓練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課。通過該實訓,使我們熟悉三維軟件和二維軟件的操作,為今后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打下堅實的繪圖功底。
機械圖樣是表達和交流設計思想的重要工具 ,制圖是機械類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功。AutoCAD具有強大的幾何圖形的繪制和功能,已被企業廣泛地應用于設計繪圖。本次實訓嘗試將制圖與AutoCAD軟件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手工制圖的基礎上,熟練掌握AutoCAD界面及學習計算機繪圖的技能,并為學習其它軟件打好基礎。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計算機硬件質量的迅速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再加上先進的軟件不斷地推出,并同計算機輔助制造(CAM)相結合,在工程界,計算機輔助繪圖與設計已成為一個迅速發展的領域。
二.實訓要求
要求利用AutoCAD軟件繪制零件圖、利用零件圖繪制裝配圖,利用裝配圖拆畫零件圖,并標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繪制明細欄、序號等;要求利用三維軟件(推薦使用ProE或SolidWorks)進行零件的建模,零件的裝配和工程圖的制作等。加強學生對專業繪圖軟件操作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養成能獨立完成相對比較簡單設備或機構的圖紙設計。為后續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打下繪圖功底和基本設計思路。
三、實訓內容
(一) AutoCAD強化訓練
1、基本知識要求:
(1)AutoCAD基本繪圖命令和命令的使用;
(2)AutoCAD的圖層設置和尺寸標注;
(3)AutoCAD的圖紙打印設置和技巧;
(4)利用AutoCAD繪制零件圖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5)利用AutoCAD根據零件圖組裝成裝配圖,并標注序號、明細欄等;
(6)利用AutoCAD根據裝配圖拆畫零件圖;
2、基本技能要求:
(1)掌握利用AutoCAD繪制零件圖;
(2)掌握根據零件圖組裝成裝配圖;
(3)掌握根據裝配圖拆畫零件圖;
(二)三維建模和繪圖強化訓練
1、知識要求:
(1)零件的裝配和運動仿真;
(2)工程圖的生成(包括,圖框的設置、視圖的生成、尺寸的標注、粗糙度和形位公差的標注)。
四.繪圖步驟
(一)準備
1、開機后在D盤上建立自己的文件夾,以自己的姓名為文件夾名。
2、啟動AutoCAD20xx軟件;選擇“公制”、“確定”;
3、選擇“文件”-“新建”;
4、檢查并調出常用的工具欄,如標準工具欄、對象特性工具欄、繪圖工具欄、修改工具欄、尺寸標注工具欄;
5、選擇“文件”-“另存為”;選擇D盤自己的文件夾,取文件名為零件的名稱,如閥體,擴展名為.dwg(取默認擴展名);再“保存”。
(繪圖時隨時注意“保存”,每次下機時,將自己文件夾的內容復制到自己的軟盤中保存;下次上機時,若硬盤上無繪制圖形,則先從軟盤上復制后,再繼續繪制)
(二)設置樣板圖。
1、繪圖設置 在繪圖前必須進行必要的設置。
(1)建議圖層設置見表二 。
設屏幕背景為黑色;若屏幕背景為其它色,則變成黑色,若不會操作則請教老師。
(2)建議文字樣式設置。
(3)建議尺寸樣式設置(運用尺寸標注樣式管理對話框)。
1、繪圖方法的幾點建議:
(1) 為畫圖方便,采用1:1比例繪制,即按圖上標注的尺寸直接輸入繪制圖形。輸出圖形時,再確定比例,可打印成不同比例的.圖。
(2) 為看圖習慣,可打開線寬顯示開關,若粗實線看起來還是太細,可
調整“格式”菜單中的“線寬顯示比例”,不要修改圖層設置的線寬尺寸。
(3)繪圖時, 若屏幕上圖形太大或者太小,則單擊“標準”工具欄上的“實時縮放”按鈕,拖動鼠標,改變圖形顯示的縮放比例,不要改變繪圖的尺寸。
(4) 圖形盡量繪制在不同層上,當前顏色、線型、線寬最好設為隨層(Bylayer),即取默認值。
(5) 繪圖時,需要的端點、中點、圓心、交點、垂足、切點等特殊點,要借助對象捕捉方式確定。
(6) 各視圖間的投影關系可借助對象跟蹤繪制。
(7)填充剖面符號時,若顯示“無效邊界”,則檢查圖形是否封閉。
2、標注尺寸 先選定所需的尺寸樣式,再標注尺寸。
(1)換當前層為尺寸層(CCC)。關閉剖面符號層。
(2)將線性尺寸()樣式設置為當前樣式。
(3)用線性尺寸標注命令標注所有的長、寬、高等基本尺寸,如118、120、55。
(4)用半徑標注命令標注圓弧上的半徑尺寸,如R12、R20、R25。
(5)將直徑尺寸(ZJ)樣式設置為當前樣式。用線性尺寸標注命令標注直線方向的直徑尺寸,如φ15、φ23、φ30。
五、實訓效果圖
六、實訓心得
作為AutoCAD課程教學,毋容置疑地已經成為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總趨勢下,引領著課程建設領域里的先河,因為計算機輔助設計畢竟只是理論的應用,所以設計的前提是理解理論研究的成果,并運用理論。只有運用熟練后,才談得上創造——創造性運用—
—并對理論進行加工、重建。通過AutoCAD實例教教程的具體教學,充分體現和達到計算機的應用技術繪制機械圖樣,乃至各種工程領域的圖樣及完成輔助設計。使學生學有所得,堅守和堅信著是課程“易教易學”的原則,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理論教學與上機操作并重的教學方式,努力改革驗證式教學方法,追求參與創新的教學模式,拓展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完成相應的實踐內涵。通過大量的上機實訓,掌控計算機繪圖的設計技能。時代的發展,需要更多的應用型創新性人才,當代科技迅猛發展,必然要我們重塑和顛覆著世人傳統意識上的“優秀”。因此,單一的理論性觀點和單一的創造性觀點都是片面的。
可以這么說,教學設計繪圖中理論性是基礎,創造性是關鍵。這種認識與人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是一致的。“教學有法”就是指教學設計中的理論指導,教學系統設計應根據這些“法”——即已有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來進行;但是,教學又“無定法”,人的認知規律形成對實踐來說是第二性的,實踐中總存在著與理論中預見的條件不一致的情形,這就不能把理論看作教條,而應該在實踐中發展理論,達到理論上和教學上“質”的升華,這就必然要求教學系統設計具有創造性。理論不可能預見所有的問題,某些反常問題的存在使得理論有時候會超常應用,因而我們在進行實踐教學活動中,特別是在AutoCAD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超常運用理論必然要對理論進行改造、擴建或新建,以適應原有理論未能預見的新情況、新問題,激活新思維去創造一個新的宏偉“藍圖”。
測繪實訓是我們機械設計專業的一個重要實踐環節,在學校安排的這一周是實習期間,我堅持聽從老師的安排,按計劃完成每天的實訓任務。
在為期一周的測繪實訓中,我每天按時到畫室進行實踐操作,每天完成計劃任務后才給自己放學。在測繪中自己做到了獨立,認真,仔細地進行操作。在遇到問題時和同組同學互相討論,請教其他懂得的同學。通過對安全閥的測繪,是我掌握了零件測繪的方法和步驟,學會了一些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夠根據測量數據準確畫出零件圖形,讓我進一步復習鞏固了《機械制圖》課中的有關知識,讓我的制圖技能有了較大提高,能夠在圖紙上更加正確,合理的表達出零件圖形。在測繪安全閥過程中我了解懂得了一些零部件的作用和各零件之間的裝配聯結關系。
我在繪圖過程中發現自己畫圖技巧不夠靈活。有時主視圖復雜難以表達而俯視圖或左視圖較為簡單些時,由于習慣我還先繪制主視圖,因而給繪圖帶來麻煩,導致效率低。通過這次實訓讓我復習鞏固了三視圖基本畫法,知道先畫簡單視圖再利用三視圖基本畫法一一完成其他視圖。在測繪圖形過程中發現自己對剖視圖的知識不夠清楚,例如,有的圖形在畫剖視圖是有的線是否要畫出連接起己不是很清楚。通過這一周的實訓我知道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對《機械制圖》課中的一些細節只是不夠了解,課本知識還需要進一步學習,專研,同時也要及時復習鞏固已學知識。
實訓中無處不體現出團隊合作精神,讓我體會到在學習工作中的團隊力量,同時也學會了在工作中必須要有一個嚴謹,認真,仔細的態度和一定的耐性。為期5天的測繪實訓結束了,在這一段時間里我付出了許多,也得到了很多。有時當天任務白天沒完成,晚上就再去加班完成,以天下來感覺很累,但當一張張成形的圖紙呈現在自己面前時更多的喜悅和樂意一蓋過了疲憊和煩躁。
總之,付出了就會收獲。
機械實訓報告范文 篇3
本次實訓教學給我積累了很多的經驗,為今后再次開展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財富。經過全體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實訓圓滿結束,效果良好,使學生在培訓前便具備相應的專業基礎知識。今后,我校培訓教學的組織工作應更加周密細致,日常管理應更加及時而有效,并沿著產、學、研方向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