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氣象實習報告(通用7篇)
關于氣象實習報告 篇1
一、實習目的
本次實習是對一定范圍內氣象狀況及其變化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和測定,為的是對天氣預報、氣象情報、氣候分析有所了解,加強對課本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對氣候與氣象數據資料收集和整理的思維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觀測和研究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對氣候與氣象學的興趣。
二、實習概況
20xx年5月7日上午9時,在信陽師范學院城環學院副院長劉明華副教授的帶領下,20xx級地理科學1班的學生前往信陽氣象觀測站進行地面氣候要素的綜合觀測,并且近距離觀看了測量儀器,與氣象站的有關工作人員進行了一對一的交流。
三、實習內容、過程及完成的任務。
1.信陽氣象觀測站簡介
信陽氣象觀測站位于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東北方向(北緯32°08",東經114°08"),海拔高度114.5米,建立于1951年1月,為信陽市兩個國家基本氣象站之一,擔負著區域和國家氣象信息交換任務,是我國天氣氣候網中的主體組成部分。
2.地面觀測場實習
在地面觀測場進行觀測,實時觀測并發布即時氣象信息,提供進行天氣預報必須的氣象要素數據。氣象觀測站的主要測量項目包括云量測量、溫度測量、濕度測量、蒸發量測量、降水量測量和風向風速測量。這里的觀測場設備齊全,自動化和人工化一同發展,由各種傳感器將各種收集到的數據經處理后送往終端。自動氣象觀測系統是一種能自動地觀測和存儲氣象觀測數據的設備,主要由傳感器、
采集器、通訊接口、系統電源等組成,隨著氣象要素值的變化,各傳感器的感應元件輸出的電量產生變化,這種變化量被CPU實時控制的數據采集器所采集,經過線性化和定量化處理,實現工程量到要素量的轉換,再對數據進行篩選,得出各個氣象要素值。經過處理的氣象要素數據按規定的格式編排,經資料發送裝置用有線或無線方式傳回數據中心,有的是存貯在臨時的介質上,由工作人電定期回收。氣象站的自動觀測項目包括風速和氣溫,數據采集頻率較高,每 分鐘采集并存儲一組觀測數據。
3.氣象數據采集處實習
氣象觀測站將收集到的地溫、草溫、氣溫、風速、風向、氣壓、降水量、蒸發量等氣象要素發往信陽市氣象臺。幾臺計算機匯聚了信陽市氣象觀測站歷年的氣象數據,衛星云圖、氣壓線、等溫線等圖的各要素的數據、符號都在上面顯示、記錄。一進去我們就看到工作人員正通過氣象站的內部數據網查看著昨晚到今天的天氣圖,觀察著一張一張的衛星云圖、雷達圖,一圈又一圈的等壓線,五顏六色的溫度分布圖、降水分布圖,一撇又一捺的高壓低壓槽中,一堆又一堆填充著“F”的風向圖,并合所有的圖和數據分析和探討著未來的天氣狀況。我們雖然也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顯然還不夠扎實,所以看這些圖的時候才會依然猶如看天書,我們也將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工作人員獲得的.實踐數據進行了融合,進一步提高了我們對于氣象學的知識的了解。在這里我們最大的收獲是通過實物了解了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氣象采集處的有主要幾個工作,分別是各種氣象要素的收集;然后是通過交流和自己收集的數據,用專業的符號繪制各種氣象圖;接下是分析氣象圖,進行判斷;隨后是進行天氣數據預報;最后是天氣會商。
四、實習體會
感謝學院為我提供了這么一次寶貴的實習機會,通過了這次氣象觀測站實習,我們與氣象工作人員進行了零距離接觸,他們熱情親切,為我們講解了很多專業的知識,使我們的氣象學知識在鞏固中得到了提高,熟悉了氣象業務的整個工作流程,對天氣要素收集工作的辛苦也深有體會。實習中,看到工作人員用豐富的專業知識、靈活而又熟練的操作,使得眾多機器穩定的運轉,天氣要素有條不絮的收集,為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所必須的天氣預報而努力工作,感到自己的渺小。 使我懂得了氣象工作需要必需的重要性和嚴謹性、科學性。我們也要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要有更嚴禁的學習態度和研究精神。
五、重要數據一覽
信陽氣象觀測站在1950——20xx年60年觀測年間,重要觀測數據如下: 氣象觀測基本要素:溫度、氣壓、濕度
海拔:114.5米
建立:1951年1月
緯度:北緯32°08",東經114°08"
風速:最大值—1994年3m/s,最小值—1979年1.5m/s
溫度:最大值—1998年16.3℃,最小值—1954年14.1℃
降水量:最大值—1955年1650mm,最小值—1967年600mm
關于氣象實習報告 篇2
一、實習目的
通過在學院的氣象園進行一天的實地實習,了解國家氣象園一般要進行的幾項必要測量項目的數據來源,儀器的讀法,以及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項。進一步了解云層及其類別的特征,掌握云狀判別、云量、云高,以及主要天氣現象的觀測和記錄。通過參觀南寧氣象臺,以及南寧高空探測站,影響氣象氣候的要素,進一步了解氣象氣候的形成原理,以及氣象氣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掌握氣象氣候的研究方法及其數據采集的方式;了解典型的氣象氣候的形成過程,降雨降水產生的物理化學,地形等條件。了解天氣預的制作過程以及預報方式等。通過實習,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記憶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習時間及地點
12月14日8:00~17:00以小組的形式在院氣象園觀測場進行地面氣象要素觀測。
12月15日到南寧市氣象臺、南寧市地面氣象觀測站、雷達探測站參觀實習。12月16日下午到南寧高空探測站實習。
三、實習準備工作
1、12月10日在學院地一大召開思想動員大會。
2、業務準備,復習《氣象學與氣候學的實習》的有關章節
3物質準備:院內觀測,帶《地面氣象觀測記錄簿》、鉛筆、《濕度表》、《氣象常用表》;野外實習,雨傘、筆記本、錄音設備、食物以及飲用水。
四、實習人員:
指導老師:
實習學生:08級地理科學1、2班76名同學
五、實習內容:
1、根據院內地面氣象要素觀測數據(溫、壓、濕度、風、地溫)結合溫度、濕度氣壓自記曲線變化情況及當時天氣狀況或天氣系統,運用氣象學,氣候學原理,分析他們的日變化規律和特點。
2、參觀見習南寧市氣象臺天氣預報流程、地面氣象要素觀測(人工觀測、自動觀測)、高空探測、雷達探測的收獲和體會。
3、參觀南寧市高空探測站,了解高空探測原理,以及各種數據的采集過程,用途,數據的利用方法。
六、具體實習內容報告:
(一)、學院氣象園觀測
在學院的氣象園進行為期一天的觀測,主要觀測內容為氣溫,氣壓,濕度,地溫,其中的文觀測有地表0厘米溫度,地下5厘米溫度,10厘米溫度,15厘米溫度以及20厘米溫度。再一個要觀測的項目就是云的觀測。
12月14的天氣比較陰,風速都較小,約為1m/s,風向為東南風。早上8:15點時觀測的天空幾乎被避光高積云和層積云所覆蓋。云量為10-/10-,高度為1600左右,空氣濕度比較大為76%,氣溫為16.2℃氣壓為1013hpa。到中午12:15使觀測,由于氣溫升高,水汽不斷上升,天氣轉好,天空主要是以蔽光層積云為主,還有部分的透光高積云,高度約為20xx米,氣溫為18.8℃,濕度為74%。隨著水汽不斷的上升,天空逐漸以淡積云、透光高積云為主,以及部分的碎積云,高度約為90020xx米左右氣溫為23℃,濕度為71%。
以下便是觀測20xx年12月14日天氣數據統計出來制作成的線性圖
據圖可知,無論是溫度,濕度還是氣壓,都有其日變化規律:
1、氣溫的日變化:由于觀測的季節是冬季,所以氣溫的日變化不是很明顯,從8點的16℃到下午的18.8℃再到傍晚的23℃呈一直上升的形態。最高溫出現在15時左右,最低溫出現在8時,氣溫日較差約為5度,中午15點左右一般是溫度最高的時期,氣溫變化不是很大。通常在白天,氣溫從比較低漸漸上升到中午15點左右最高點,其中間一般會有一段時間的回降,過了15點左右的高峰期,氣溫又會一直下降。氣溫日變化手太陽扶著影響較大,可知,氣溫日變化主要受太陽輻射的影響。
2、氣壓的日變化:由數據線性圖知道,當天的氣壓在10時最大,在15時左右最小。一個次高值是1時左右,一個次低值是17時左右。由長期規律得知,一般是清晨氣壓上升,910時出現最高值,以后氣壓下降,到15-16時出現最低值,以后又逐漸升高,到21-22時出現次高值,以后再下降,到次日3-4時出現次低值。最高、最低值出現時間和變化幅度隨緯度而有差別,最大可以達到3-5hpa,隨緯度升高,氣壓日較差逐漸減小,到緯度50度左右,日較差已經減至不到1hpa。氣壓日變化的原因比較復雜,一般認為和氣溫日變化和大氣潮汐密切相關。
3、濕度的日變化:它的日變化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雙峰型:主要在大陸上湍流混合較強的夏季出現。水汽壓在一日之內有兩個最高值和兩個最低值。最低值出現在清晨溫度最低時和午后湍流擴散對水汽的減少作用所致。另一種是單波型,以海洋上、沿海地區、和陸地上湍流不強的冬季為多見。水汽壓與溫度日變化一致,最高值出現在午后溫度最高、蒸發最強的時刻,最低值出現在溫度最低、蒸發最弱的清晨。我們當天觀測的時候得到的數據是單波型日變化模式。濕度日變化的原因是,相對濕度的日變化則與水汽壓相反,相對濕度的相對濕度的日變化主要取決與氣。氣溫升高時,雖然蒸發加快,水汽壓增大,但是飽和水汽壓增大得更多,反使相對濕度減小。溫度降低時則相反,相對濕度增大。因此,相對濕度的日變化與溫度日變化相反,其最高值基本上出現在清晨溫度最低時,最低值出現在午后溫度最高時。
4、地溫規律及其變化:早上地下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地表溫度相對也比較高;中午時地深20厘米之內的溫差不大;到了傍晚越近地表,地溫越高,因為地表受到太陽的輻射,吸收了太陽的能量,溫度上升。除此之外,地面最高溫度一般出現在15點左右。地溫之所以會因發生變化,主要是太陽輻射,以及地熱的作用。
(二)、氣象臺站的實習
到氣象站首先到站氣象園學習
氣象園的規格是20xx的規格,建立在北緯22°48′、東經108°24′之上,海拔194.6米的位置,采用的是黃海高程系。
Ⅰ觀測項目和時間觀測項目主要有:氣溫、濕度、地溫、風向風速、降水、日照、氣壓、能見度等。觀測時間以北京時間為標準,24小時為一天。每天以20時為日界。這樣規定是為了便于統計晚間出現的天氣現象。各學校氣象觀測的項目,可根據學校儀器設備等情況而定。
Ⅱ氣象園儀器安排的基本要求
1.儀器東西排列成行,南北互相交錯,高的儀器放在北面,低的儀器放在南面。
2.儀器應安置在東、西向小路的'南面,常用儀器宜安置在場內中間小路附近。
3.觀測場門應朝北開。場內儀器為保持良好性能,取得正確資料,需要定期進行清潔、檢修等維護工作。
4.每個儀器東西相距4米,南北相距3米Ⅲ氣象儀器的具體安置要求
1.由于從地面到離地1.5米高范圍內溫度梯度是很大的,因此,百葉箱內溫度表安置的高度規定為1.5米。
2.雨量器要安置在適當的高度上,規定為70厘米。安置太低,降到地面的雨滴容易濺入器內,積雪容易飛入;安置過高,觀測不便,湍流混合形成渦旋,影響雨雪降落。
3.貼近地面層的風,由于受地面湍流混合作用的影響,對自由大氣來說,幾乎沒有什么代表性,因此,測風儀器要安置在距地面10米以上處。
4.安置日射、日照儀器的地方基本要求就是開闊,使這些儀器終年在日出到日沒之間都能受到太陽照射。
南寧氣象臺氣象園還有瀝青地面的地溫、水泥地面低溫的觀測兩個額外增加的溫度觀測。地溫的觀測還有80米,160米,320米深層低溫觀測。在氣象園東部還安裝了一個酸雨筒,口徑是40厘米的,用來測量雨水的水質。
氣象園的數據采集主要有兩種手段,一種是人工采集,一種是現在用的比較多的傳感器傳輸手段,人工采集主要是用來核實傳感器傳輸的數據。
參觀完氣象園,走向高氣象局辦公樓我們看到了一個圓形的足球狀建筑物,為天氣探測雷達的天線罩,天線罩的作用是保護雷達系統。探測雷達信息獲取原理是雷達在水平360度、垂直近180度的范圍內發射的高頻脈沖接觸云雨,粒子水滴等的時候返回地面站接受,經計算機軟件處理,繪制成天氣云圖,工供氣象分析員分析天氣形態參考。
雷達發射器的掃描范圍有230千米以及460千米兩種。南寧市氣象局采用230千米的數據,掃描緯度是22度48分,經度是東經108度28分,精度為2千米,高度為240米,掃描模式是21式。我們在氣象局數據室看到的天氣云圖有速度圖和強度圖兩種,其中速度圖上顏色變化范圍為青色到紅色,紅色表示強中心所在,青色表示比較弱,每一個天氣云圖的顏色變化都有簡便的特點,不會發生很大的突變。在會商室里氣象局的李首席預報員給我們講解天氣現象、天氣預報分析,以及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
我們通過李首席的報告知道:
自然災害包括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以及海嘯,其中氣象災害包括有干旱,暴雨,臺風,低溫霜凍,雷雨大風,冰雹等。霜凍對熱帶作物的傷害是最大的,廣西地區種植的大多數是熱帶作物,所以今年4月17日的霜凍對香蕉等農作物的傷害很大,廣西每年因為霜凍損失的經濟費用高達100億左右。
天氣預報制作四個主要的流程:氣象采集、資料傳輸、信息處理、預報產品制作。氣象采集有地面采集、高空采集、雷達以及衛星這幾種形式。主要采集的數據有氣溫氣壓,濕度,降水,風向風速等;資料傳輸是指各級氣象部門在約定的時間內把各個站采集到的數據通過電腦等傳輸工具傳到其他級別或同級的氣象部門,數據共享擁有自己數據的同時家換數據,獲取更多的數據,有利天氣的分析,會使天氣分析更容易,準確性更高,在氣象氣候方面的數據是全世界共享的;數據處理方面,有常規天氣分析(主要憑經驗分析)、大氣力學分析法、統計學分析法、動力學分析法,計算機程序分析法等。數據分析完成之后,要進行資料處理制成地面天氣圖,通常一個大的空氣流會影響到幾百千米到幾千千米之間;預報產品制作是要展示給天氣預報的觀眾的天氣預報成果,是各個天氣數據的綜合,由天氣圖分析,數值預報、星云圖分析、物理診斷分析、其他預報方法綜合起來得出一個天氣結果,對次日的天氣做出的預報。
(三)、南寧市高空探測站學習
高空探測,通常將飛升氣球作為隨氣流移動的質點,用地面設備(經緯儀或雷達)跟蹤氣球的飛升軌跡,讀取其時間間隔的仰角、方位角、斜距,確定其空間位置的坐標值,可求出氣球所經過高度上的平均風向風速。根據地面測風設備不同,分為如下幾種:
經緯儀測風:有單經緯儀測風和雙經緯儀測風兩種。單經緯儀只能測出氣球的仰角和方位角,氣球高度由升速和施放時間推算。氣球升速是根據當時空氣密度、球皮等附加物重量計算出氣球凈帶力,按照凈舉力灌充氫氣來確定。但由于大氣湍流和空氣密度隨高度變化,以及氫氣泄漏等因素的影響,氣球升速不均勻導致高度誤差大,測風精度低。在配合探空儀觀測時,氣象站用探空儀測得的溫度,氣壓、濕度資料計算出氣球高度。雙經緯儀測風是在已知基線長度的兩端,架設兩架經緯儀同步觀測,分別讀出氣球的仰角、方位角,利用三角法或矢量法計算氣球高度和風向風速。經緯儀測風只適用于能見度好的少云天氣,夜間必需配掛可見光源,陰雨天氣只能在可見氣球高度內測風。
無線電經緯儀測風:利用無線電定向原理,跟蹤氣球攜帶的探空儀發射機信號,測得角坐標數據,氣球高度則由探空資料計算得出。因此無線電經緯儀適用于全天候,但當氣球低于其最低工作仰角時,測風精度將迅速降低。③雷達測風是利用雷達測定飛升的氣球位置。它不僅測定氣球的角坐標,而且能測定氣球與雷達的距離,即斜距。由仰角、方位角、斜距計算高空風。雷達測風法又可分為一次雷達測風法和二次雷達測風法。前者是利用氣球上懸掛的金屬反射體反射雷達發射的脈沖信號,測定氣球角坐標和斜距;后者利用氣球懸掛的發射回答器,當發射回答器受雷達發射的脈沖激勵后產生回答信號,由回答信號測定氣球角坐標和斜距。顯然,在相同的發射功率下,二次雷達比一次雷達探測距離更遠,可測更高的高空風。但隨著技術的發展,發射功率已不是大的技術障礙時,著眼于提高測風精度和經濟效應等方面,一次雷達測風也有其獨特優勢。
南寧市高空探測站使用的是無線電經緯儀測風。由一個氫氣球攜帶小型傳感器升空,傳感器上安裝有熱敏電阻,溫度、濕度、氣壓等感應電容,以及一個下弄醒的雷達。通過電子元件的感應原理,高空的氣溫氣壓,濕度等數值變化,產生局部電流,傳到數據采集器,數據采集器將數據進行分類,排序然后通過雷達發射到地面站,地面接收站接受的是高空的,溫度、濕度、氣壓值,同時通過雷達跟蹤氣球的位置,用雷達定位原理,可以測定氫氣球發送數據時的仰角,方位,距離,根據這些數據以及浮力計算機可以計算出高空的風速,風向。
南寧氣象站使用的氣象儀器是國產的,1675M頻率,雷達波段使用的是厘米波。世界上氣象儀器最先進的是蘇蘭的,雷達波段有分泌波、厘米波、毫米波三個波段。
高空探測站站址的選擇,及其分布影響要素:
一般高空探測站要設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全國有高空探測站120個,一般高空探測站之間的距離在150~300千米之間,在對我國氣象影響比較多的地方,比如說內蒙古、新疆,福建、廣東等冷空氣儲發帶和沿海降水高發帶等地區設的站點會比較多。廣西有六個高空探測站,分別設在北海,桂林,梧州,白色,河池以及南寧。通常高空探測站每天對天氣進行兩次觀測,南寧站對天氣的觀測次數為每天三次,7:15、19:15、1:15各一次,其中1:15的那一次額外觀測是為南寧市航空服務的,只要風速的資料。
在站長的報告中,我們知道高空探測站的觀測手段一般有:1氫氣球升空,向地面返回雷達采集的資料。2飛機探空,或者火箭3、鐵碳儀器測量4、飛機空投等。南寧市高空探測站采用的是氫氣球升空法。
氫氣球在升空的過程中就一直在獲取數據,一般影響天氣的主要大氣段在對流層。
對流層簡述:對流層位于大氣的最低層,集中了約75%的大氣質量和90%以上的水汽質量。其下界與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隨地理緯度和季節而變化。其厚度在在低緯度地區平均高度為17~18公里,在中緯度地區平均為
10~12公里,極地平均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對流層的氣溫隨高度變化,因為其熱量的(主要)直接來源是地面輻射,所以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降低。青藏高原比相同高度的其它地區溫度明顯高,就是因為它提高了地面輻射的位置;同時,對應的氣壓會比較小,因為西藏靠近冷高壓,冷空氣較重,下降速度較快所以氣壓相對就比較低。由于氣溫的這種變化,故形成空氣對流運動強烈的特點。
平流層,則因離地面遠,地面輻射對其影響可忽略,其熱量來自臭氧吸收的太陽紫外輻射。所以下冷上熱,大氣以水平流動為主。中間層,又稱高空對流層,它也是上冷下熱,對流明顯。(離臭氧層又遠了)在近地面,氣溫高的地方空氣呈上升運動,而氣溫低的地方空氣呈下沉運動,從而形成了空氣的對流。對流層氣溫下面高,上面低,容易發生空氣對流。顯著的對流運動和充足的水汽,使對流層的天氣現象復雜多變,云,雨,雪,雷電等主要的天氣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對流層的各種天氣變化影響著生物的生存和行為,對流層是大氣層中與人們生活和生產關系最密切的一層。
南寧高空站的探測范圍有效數據在26千米的寬度范圍內,最低高度為5.8~6千米。在數據整理的時候最低高度對應的氣壓一般為500百帕。
氣象要素隨高度變化的情況,氣溫,氣壓,濕度,風向,風速的變化情況。由此觀之,以定量觀測為主,其中對流層的數據最有用,對流層的氣象要素對天氣的影響最大。特征層有逆溫層的話,說明當天天氣肯定沒有降雨,因為對流層遇到逆溫層就不會繼續上升,就形成不了云。所以說逆溫層抑制了對流運動。
依照在云頂測得的數據可以知道云頂的高度,精度,緯度等,依據溫度濕度等可以計算出露點溫度。露點溫度:指空氣在水汽含量和氣壓都不改變的條件下,冷卻到飽和時的溫度。形象地說,就是空氣中的水蒸氣變為露珠時候的溫度叫露點溫度。露點溫度本是個溫度值,可為什么用它來表示濕度呢?這是因為,當空氣中水汽已達到飽和時,氣溫與露點溫度相同;當水汽未達到飽和時,氣溫一定高于露點溫度。所以露點與氣溫的差值可以表示空氣中的水汽距離飽和的程度。露點可以通過計算得知,也可以直接通過儀器測得,測量露點溫度的儀器叫做露點儀。
風的分類:分為等高線上風,等壓線上風。31米每秒以上速度前進的風可以稱之為臺風。
南寧冬季20xx米~220xx米的高空上吹的是盛行西風。
盛行西風:盛行西風又稱中緯西風,由南北緯30度附近的副熱帶高氣壓帶流向南北緯60度附近的副極地低氣壓帶。由于地球自轉偏向力的作用,盛行西風在北半球右偏為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為西北風。但都具有從低緯吹向高緯的趨勢,對于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特別是4060度之間)來說,盛行西風能帶來海上的暖濕氣流,使當地氣候具有顯著的海洋性特點: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小,全年降水平均,冬雨較多。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氣溫年變化與日變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至觀測不到日變化。年變化的極值一般比大陸后延1個月,如最冷月為2月,最暖月為8月。在高緯地區最冷月還可能是3月,最暖月也可能到9月。秋季暖于春季。
②降水量的季節分配比較均勻,降水日數多,但強度小。云霧頻數多,濕度高。
③在熱帶海洋多風暴,如北太平洋西南部分與中國南海是臺風生成和影響強烈的地區。熱帶風暴(包括臺風)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氣象災害。
④多云霧天氣,濕度大。多數臨近海洋的大陸地區,都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征,西歐沿海地區是大陸上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區。
六、實習總結
此次實習我們認識了許多新的氣象儀器,看到了氣象氣候更多的觀測手段,了解到天氣預報的制作發報過程。認識到,每一天的天氣預報都來之不易,有時候天氣的變化是很難準確的確定的。影響地面天氣的主要原因是對流層的天氣狀況,人類要想時時準確掌握天氣的變化就得不斷地觀測,把觀測的來的數據進行分析,推測。人類雖然掌握了人工降雨的手段,但是離控制天氣還是很遠的。氣象氣候學的應用范圍是很廣泛的,可以供農業應用,航空應用,日常應用等。總之,通過此次比較全面實習,我們對氣象氣候的形成因素,過程以及影響其變化的影響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關于氣象實習報告 篇3
實習目的與任務:
1、鞏固和驗證課堂上所學的理論,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
2、認識東北地區常見植物、昆蟲及其所屬科目、主要特征并且制作標本;
3、了解當地氣候環境,學習氣象觀測站的組成及其各部分的使用方法;
4、了解大豆、玉米等常見作物的耕作制度。
實習內容:由孫閻老師帶領大家進行植物學的認識實習,孫老師給大家講解了將近110多種植物。由李北齊老師和倪洪濤老師分別帶領大家進行耕作學和氣象學實習。李北齊老師帶領大家在田間了解了有關大豆玉米等的耕作知識,講到中國的糧食問題、土地問題以及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倪洪濤老師帶領大家參觀了野外氣象站并進行了小氣候的觀測。孫元老師帶領大家進行昆蟲學實習,采集并制作昆蟲標本,張義老師帶領大家復習了植物學實習的相關植物。最后分別對在老山林場的實習情況進行了考查。實習心得:在帽兒山老林場的實習不僅鞏固并驗證了大家在課堂上所學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讓大家學到不少新的知識,四天的實習為大家營造了相互交流的機會,增進了同學們之間的友誼。
實習時間:20xx年6月25日上午
實習地點:哈爾濱市國家基本氣象站
實習目的與任務:
了解地面氣象站觀測天氣以及天氣預報的預報和制作過程。
了解探空器測量各種氣象要素的原理以及其軟件使用方法。
學習氣象站的建立以及風向、風速、溫度、濕度和大氣壓等氣象要素的觀測儀器和觀測方法。
學會各種氣象儀器如:通風干濕計、最高溫度計、最低溫度計、淺層地溫表和深層地溫表等的使用以及其讀數方法。
實習內容
觀測天空30000米到40000米處各項氣象因素如; 風向、風速、溫度、濕度和大氣壓等。
老師把白色橡皮氣球充滿氫氣后系在繩上和一個小的儀器盒(探空器)系在一起,在7點15分時有電腦控制讓氣球飛起來。氣球是用來測得空中氣象因素的,探空器分別有溫度、濕度、大氣壓等的感應器,并且用地面上的雷達來定位和傳輸所測得的數據。而像風俗和風向都是用氣球的偏離位置以及偏離距離來經過計算得到的。像這樣的測量一天重要進行三次,早上7:15一次,晚上7:15一次,凌晨1;15一次。
氣象觀測站正門朝北,規格25×25,儀器擺放順序從北到南依次按從高到低排列。我們最先看的是風向風速的觀測,左邊的是人工的右邊的是自動的。然后看見一個小百葉箱和兩個大的百葉箱,小百葉箱中放著通風干濕計、最高溫度計、最低溫度計和一個毛發濕度計(人工);大百葉箱中放的是溫濕度自計鐘,用來自動記錄各項氣象因素。雨量計:用來記錄降水量的儀器。
分別左邊人工右邊自動的。人工記錄較為準確.地面溫度觀測有:地表溫度計、淺層地溫表和深層地溫表。淺層地溫表共有四只分別是測量5、10、15、20厘米深出的地溫。深層地溫表有四只分別是測量40、80、160、320厘米處得地溫,電腦自動計數。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人工和一個自動的輻射測量器。
實習心得
本次實習開拓了大家的視野,使大家了解了氣象觀測的一些原理、方法和用途。
(三)實習時間:20xx年6月28日上午
實習地點:黑龍江大學呼蘭校區農作物研究院
實習目的與任務
了解黑龍江地區主要糧食作物以及現在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了解我國糧食作物布局現在國家所面臨的各種糧食安全問題。
了解土豆脫毒的原理和目的。
了解脫毒土豆的整個繁育過程。
實習內容
現在我國耕地面積共有18億畝。我國糧食年產量為每年5億噸占世界總年產量的1/4,占我國年消費量的95%,其他的5%需要進口,而世界上供流通的糧食量也只有2億噸。
玉米是我國現在種植面積最多的糧食作物,全國種植面積共有4.5億畝,小麥有3.6億畝,水稻有4.3億畝,大豆有1.4億畝(其中黑龍江種植面積為5000到6000畝)。
玉米起源于墨西哥,500年前引進中國,現在品均單產1200斤每畝,高產田可達到200斤每畝。
馬鈴薯主要面臨的問題是脫毒種植的技術。現在馬鈴薯脫毒主要采用的'辦法是:先用物理方法殺死病菌然后通過幾次組織栽培得到無毒的種,為了降低土豆種子的成本需要在沒有病菌的地方種植若干次。
甜菜由于成本比較高,在效益上難與蔗糖相抗。
水稻自花授粉,在南方使用雜交稻,品均畝產可以達到1600斤每畝,而在北方使用自交品種主要因為制種與畝產之間的矛盾。
大豆是嚴格的閉花授粉,制種也就是F1代很難產生。
實習心得:
本次實習我們了解了我國糧食生產與供需現狀,認識了糧食規模生產,并了解到我國糧食生產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我們更加清楚我們肩負的責任。
時間:20xx年6月30日,地點:哈爾濱市農科院
實習目的與任務:
1、 認識一些觀賞性植物
2、了解一些新型的栽培技術和新興的生態型觀光農業模式。
實習內容:
在老師的帶領下認識了一些植物,了解了溫室繁育以及一些觀賞植物的種植,認識了觀光型農業的發展前景。來到市農科院看到了巨大的玻璃溫室,據講解人員講這個玻璃溫室建于1980年,是最早的溫室。里面種植了多種觀賞植物。如:時來運轉、南洋杉、龍血樹、常春藤、何首烏等等,有的還可以致癌,如海芋等;還有各色各樣的花。多數采用的是無土栽培,有采用墻壁式的節省空間,也有采用平板式的,植物根部用巖棉包裹浸在培養液里,供其生長。
優點:
1)液層深(6 ~ 8cm)、穩定、緩沖能力大。
2)能有效解決水、汽矛盾。
3)營養液循環流動、增加溶存氧。
4)適宜種植的作物種類多。塊根、塊莖作物不種。
5)養分利用率高達90% ~ 95%以上。
不會或很少污染周圍環境。 基質培是利用基質進行無土栽培,主要有沙培、巖棉培、袋培幾種形式,比較適宜花卉的繁殖,蔬菜的生產接著參觀了瓜廊大道,各種葫蘆科的瓜秧都長在這里。
然后參觀了新的溫室大棚,在新的溫室大棚里栽種的都是一些花卉,采用噴灑水的方式和風扇抽風的方式控制濕度。外部的植物到采用噴灌的方式灌溉。
實習心得:
農科院里面的花卉很漂亮,一些景觀也很具有觀賞價值。了解了一些栽培技術和模式使我對農業有了新的認識。
關于氣象實習報告 篇4
一、實習時間:
20xx年12月24日
二、實習科目:
氣象氣候學
三、指導老師:
馮冬寧
四、實習地點:
惠州(惠州氣象局)
五、實習目的:
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了解,擴展、
加深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
六、實習內容:
12月24日早上8點我們在校門上車,不久之后就來到了惠州氣象局。它也是惠州國家基本站,前身是惠陽縣氣象站,建于1952年7月,1967年搬遷到惠州東平。
在這里,若不是院子里高高豎立的風向風速儀以及其他氣象儀器,我們不敢想象那兩層普通平房會與國家氣象氣候基層工作場所有何關聯。在我們實習過程中,氣象局的局長以及工作人員不但盡其所能的為我們講解儀器的應用方法及相關知識,而且還竭盡全力的解決我們的疑惑。他們在如此簡陋的工作環境下依然保持著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不厭其煩的為我們一遍又一遍的講解,這樣的科研精神真的讓人很震撼。
我們剛來到氣象局時,就被地理園中高處的電解風向風速儀給吸引住了。雖然不是第一次見風速儀,但我們并不了解它的結構和工作原理。處于高處的是電接風向風速儀,由感應器、指示器和記錄器組成。我們都好奇的看著工作人員搬出一系列儀器,其中就包括風向風速儀、毛發濕度表、空盒氣壓表等。為了讓我們更了解風速儀的構造,局長特地分拆了它的感應器讓我們看清其各個部分并詳細的講解了它的工作過程和原理。另外在進入地理園之前,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我們知道了氣壓和濕度的測量儀器和儀器的構造及工作原理。毛發濕度表由毛發,刻度盤,指針組成。毛發在空氣相對濕度變化時會產生伸縮。將一束脫脂處理后的'毛發一端固定,當它感應濕度變化時,另一端以位移信號傳遞,帶動指針,可以顯示濕度。空盒氣壓表利用金屬的彈性形變和大氣壓力相平衡的原理制成。
氣象局承擔的觀測項目包括云、能見度、天氣現象、氣壓、氣溫、濕度、風、降水、日照、蒸發和地溫(包括淺層地溫和深層地溫)。進入地理園之后,我們看到了包括工作人員先前拿給我們看的儀器在內的各種測量儀器。
不同的氣象要素用不同的儀器測量,即使是同一氣象要素也可以用不同的儀器來測量。用虹吸式雨量計、稱重式雨量計、翻斗式雨量計分別對降水進行測量,盡量減少誤差,更精確的測量出某時間內的降水量和降水時數,進而了解降水強度。蒸發用蒸發器進行觀測,蒸發器由蒸發桶、水圈、插座測針和溢流桶組成。日照就用感光式日照計來觀測,感光式日照計是利用陽光透過儀器上的小孔射入暗筒內的感光紙上留下痕跡,以記錄日照時數。
百葉箱內外涂以白色,以減少日射影響,有大和小兩種。大百葉箱安裝溫度和濕度自記儀器,放置了毛發濕度表空、盒氣壓表、毛發濕度計和氣壓計。小百葉箱安裝干
濕球溫度表和最高及最低溫度表。干濕球溫度表作為普通溫度表測定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當時我們注意到球部包有濕潤紗布的濕球溫度表旁邊放置了一個水壺,工作人員介紹水壺里裝的是蒸餾水,水添加到球部下方的小圓盤上用于濕球溫度表測溫。最高溫度表以水銀作為感應液,表內球部與毛細管之間形成一窄道。最低溫度表以酒精作為感應液,酒精中有一啞鈴形的玻璃指標。
地溫的觀測中所用的儀器有地面溫度表、地面最低溫度表和地面最高溫度表,它們的測量范圍較大。較淺層低溫的測量儀器一般是埋在15、20厘米的曲管地溫表,即球部的管子彎曲成1350角的地溫表。較深層地溫則由埋在40、60、80、160和320厘米的直管地溫表來測溫。
在地理園中央有一個鐵箱,里面裝有由計算機監控的先進的氣象設備儀器。儀器的備用電池容電量很大,即使斷電幾天也不影響氣象氣候的監測。以上所提到的氣溫、濕度等等的測量,此儀器都能更加精確的測量。工作人員打開了鐵箱的門,滿足了我們的一睹其內的愿望。我們都紛紛把儀器屏幕上的內容拍攝下來,當時的風速1.2,風向35度,氣溫16.1度,氣壓13.3。
在氣象局的辦公室,我們觀看的電腦中的包含了氣象衛星綜合應用系統、自動氣象站網監測系統、信息網絡系統、“12121”氣象信息電話咨詢系統、氣象歷史資料數據庫、衛星云圖接收系統、短時天氣雷達圖監測系統、互聯網站、氣象專業服務臺等等,一系列現代化的氣象業務體系,改變了過去手工操作、重復勞動、技術落后的面貌,使用了計算機和先進的氣象設備儀器自動地、系統地探測、分析處理氣象信息、資料,自動獲取、自動分析、自動分發,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天氣預報準確率。
七、實習總結:
這次實習讓我們大開眼界,見識了很多我們平常接觸不到的各類氣象氣候監測儀器。很感謝老師和氣象局給我們這次實習機會,不僅讓我們鞏固了課堂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而且也讓我們更加了解氣象氣候工作的實際操作。相信這為以后有意從事氣象氣候方面行業的同學提供一定幫助。
關于氣象實習報告 篇5
一、實習目的:
通過本次的實習,達到進一步鞏固、擴大和加深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獲得氣象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熟悉基本氣象儀器的操作使用和維護,掌握地面、高空觀測的基本方法的目的。
二、實習內容及過程
實習當天,黃石市氣象局的相關工作人員給我們介紹了該氣象局的有關情況,向我們提出了實習的相關要求,并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給我們介紹了各種設施與技術以及他們的日常工作流程,給我們每個人以深刻的印象。
1、地面觀測
地面觀測是整個氣象預報的`基礎。需要定時觀測數據,觀測項目包含云量觀測、溫度觀測(最高溫度、最低溫度、地表溫度、地下溫度、草面溫度)、濕度觀測、蒸發量觀測、輻射度觀測、日照觀測、氣壓觀測、風向風速觀測以及雨量觀測。現在地面觀測已基本上實現了全自動化,由各種傳感器將各種數據自動采集,經處理系統后送至顯示終端,由計算機自動處理顯示,并按時將數據上傳至國家局。但為了歷史數據的保存完整性,該站保留了人工站,每隔一個小時,我們都要去觀測場讀取一次數據。回來后將讀取的數據錄入系統并與自動站數據相比較。
2、高空探測
高空站主要負責本地區高空氣象要素探測。主要利用無線電高空探測儀,無線電高空探測儀為一次性產品,懸掛在氣象氣球上升空(或由定高氣球、飛機、火箭上下投),能測定各個高度上的風向、風速、溫度、濕度和氣壓,每天早晨七點和晚上七點釋放一次,汛期凌晨一點鐘要加放一次。無線探空儀在使用前要對各項數據進行嚴格的檢測,當探空儀升入空中后,L波段雷達會進行自動跟蹤。無線電探空儀由感應元件、轉換電路、編碼裝置、無線電發射機和電源組成。可以連續不斷地發送氣球上升(或降落)過程中所測各高度上的氣象要素值。地面接收設備則進行信號接收、解碼和資料處理工作,由計算機終端直觀顯示出來。
3、雷達站
黃石市的雷達是全國雷達布網中重要的一員。該雷達主要用于探測降水。實習過程中我們參觀了雷達室。雷達室在不同的角度都裝了攝像頭,以便隨時觀察雷達的運行情況,值班老師還給我們講解了各個部分的工作原理以及雷達日常維護的方法。最后我們來到雷達數據處理中心,這里有三個端口,分別將數據送至市局、省局和國家局。
4、氣象預報
氣象臺是發布天氣預報的重要場所。全市各縣區的觀測數據匯聚在這里,三個顯示終端分別顯示著當前時刻的雷達氣象回波圖、衛星云圖和等壓線、等溫線圖。實習過程中指導老師還給我們介紹了氣象局的內部數據網,查看著昨晚到今天的天氣圖,觀察著未來96小時內,一張一張的衛星云圖、雷達圖,一圈又一圈的等壓線,使我們切身了解到了在書本上了解不到的東西。
三、實習總結及體會
在這次實習中,我了解了氣象業務的整個流程,認識了如何觀測天氣,學會了各種地面高空觀測儀器的使用及維護方法,掌握了各種基本氣象要素的觀測原理,并意識到了氣象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出現誤報的嚴重后果,作為一個氣象人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和嚴謹科學的工作態度,氣象預報員更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和預報經驗。我在老師們的教導下以及結合自己在課堂上從課本上學到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掌握了如何看云量,辨別云狀,同時能就云的分布作出大概的天氣預測。
通過在室外儀器的觀測學習與實踐操作,我對雨量計,日照計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對無線電探空儀的檢測和使用有了直觀的認識;對雷達的使用和維護有了細致的了解,同時也開闊了眼界。
最后,通過這次的實習,我深深意識到我們應該學的知識還有很多,我們不能僅僅把學習局限于課堂與課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九告訴我們,不管理論有多強,我們也應該用實踐去進一步領會,讓這些理論真正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必殺武器。
因此,我們要不斷的去學習、去實踐,我們是學地理科學專業的,那我們就要加強相關業務軟件的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勝任我們的崗位。
這次難忘的實習經歷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這是一次相關專業的學習,同樣也是對我們生活的一種豐富,更是一種對我們人生認識的啟迪。這次的實習,讓我收獲到許許多多的東西,相信這次所學習到的和所感悟到的東西,會使我一生受益無窮。最后我要感謝學校,感謝黃石市氣象局能夠給我們這樣一個鍛煉自我的機會,相信這次實習后的我會更強。同時我也希望我們地理科學系在以后能多多進行這樣的實習,為同學們創造一個很好的學習與實踐的機會。
關于氣象實習報告 篇6
實習目的:
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氣象學實習報告。它對一定范圍內的氣象狀況及其變化,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和測定,為天氣預報、氣象情報、氣候分析和科學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加強對課本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培養用目測手段對風、云變化測量和估計的能力熟悉室外數據采集過程和對有效數據的整理過程,培養對氣象與氣候數據資料收集和整理的思維方法,加強時間概念在氣象與氣候的數據收集的有效性的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良好個人素質。激發對氣象學與氣候學的興趣。
實習概況
本次實習為期三天,12月15日在校園氣象觀測場進行地面氣象要素的綜合觀測;12月16日去參觀廣西氣象臺,見習包括短期天氣預報、短時預報和氣象預警系統、衛星通訊、網絡系統、天氣預報影視制作;12月17日到吳圩氣象站見習參觀見習地面要素觀測(人工觀測、自動觀測)、高空觀測及人工降雨基地。
實習內容
一、 校園氣象觀測場地面要素觀測
12月15日,我們在校園進行本學期的氣象觀測的綜合實習。平時我們都是學完一個部分的觀測項目就進行這部分的觀測,現在可以進行綜合的觀測我們都很興奮。感受一下氣象觀測員所做的工作。今天我們要進行三次的氣象觀測。氣象觀測包括百葉箱氣溫、濕度和最高、最低溫度觀測,地面0厘米溫度和最高、最低溫度觀測,地中5、10、15、20厘米溫度觀測,還有降水量、蒸發、日照、風向、風速、氣壓、云、天氣現象等項目的觀測。
早上8點我們就開始了第一次觀測,我們拿著觀測記錄本分組去校園氣象觀測場進行觀測,實習報告《氣象學實習報告》。按照平時老師教導的知識去操作。首先觀測百葉箱,先讀干球再讀濕球,然后讀最高、最低溫度表。最讀數時先讀干球的小數部分,再讀整數部分。因為在打開百葉箱箱門的時候,溫度表感應很快,外界條件會影響溫度表。其他溫度表也一樣,且動作要迅速。觀測記錄好后要百葉箱的箱門關上,以避免往后時間的數據的錯誤。觀測完這些就去觀測自記溫度繼和自記濕度計。自記計可以記錄下每個時間的溫度和濕度,河南天氣。看自記紙上的曲線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一天的.溫度和濕度的變化,還可以和人工觀測的'數據進行對比,可以檢測出人為記錄的錯誤。接著觀測地面溫度,包括0厘米和最高、最低溫度。還有地中溫度,然后去觀測降水量、蒸發項目,廣西天氣。
在氣象觀測場觀測完大部分氣象要素后,我們就去觀測風向、風速。風速、風向的觀測儀器是電接風向風速儀。它包括感應器、指示器和記錄器三部分組成的有線遙測儀器。感應器安裝在氣象觀測場的桿子上,指示器和記錄器安裝室內,所以我們就在室內觀測。通過指示器觀測瞬時風速瞬時風向。記錄器的自記紙整理后可以得出任意10分的平均風速和風向。我們今天觀測都沒有風所以風速記為0米秒,風向c。
觀測完風速風向后,我們就到地理樓六樓去觀測氣壓。觀測室內的氣壓表是動槽式水銀表。使用動槽式水銀氣壓表要進行調節才可以讀數。
① 觀測附屬溫度表(簡稱“附溫表”),讀數精確到0.1℃。當溫度低于附溫表最低刻度時,應在緊貼氣壓表外套管壁旁,另掛一支有更低刻度的溫度表作為附溫表,進行讀數。
② 調整水銀槽內水銀面,使之與象牙針尖恰恰相接。調整時,旋動槽底調整螺旋,使槽內水銀面自下而上地升高,動作要輕而慢,直到象牙針尖與水銀面恰好相接(水銀面上既無小渦,也無空隙)為止。如果出現了小渦,則須重新進行調整,直至達到要求為止。
③ 調整游尺與讀數。先使游尺稍高于水銀柱頂,并使視線與游尺環的前后下緣在同一水平線上,再慢慢下降游尺,直到游尺環的前后下緣與水銀柱凸面頂點剛剛相切。此時,通過游尺下緣零線所對標尺的刻度即可讀出整數。再從游尺刻度線上找出一根與標尺上某一刻度相吻合的刻度線,則游尺上這根刻度線的數字就是小數讀數。
④ 讀數復驗后,降下水銀面。旋轉槽底調整螺旋,使水銀面離開象牙針尖約2―3mm。
在觀測完所有的觀測項目后,就把記錄的數據查算訂正。
二、 廣西氣象臺
12月16日,早上八點我們各個小組乘車朝廣西氣象臺進發。不一會兒就到了氣象臺。在氣象臺我們首先觀看了有關氣象發展的紀錄片,看完紀錄片后,我們分組在管理人員的帶領下,參觀氣象臺計算機網絡系統、天氣預報和天氣預報影視制作等。
觀看氣象紀錄片,紀錄片主要講述了氣象的發展過程還有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氣象從古代就有觀測,經過長時間積累的經驗才有今天高水平的觀測技術,和現在高科技的觀測儀器。氣象觀測的項目包括云、能見度、溫度、氣壓、濕度、風、降水、蒸發、日照、輻射熱強度。專業氣象觀測可以分為城市氣象觀測、船舶氣象觀測、農業氣象觀測、林業氣象觀測、航空氣象觀測。天氣預報方法有數值預報法、天氣圖預報法、雷達衛星預報法。數值預報法可以預報1―7天,甚至10天的天氣;雷達衛星可以預報幾小時內的天氣,如暴雨、雷雨大風;天氣圖預報法可以預報1―3天的天氣。天氣預報的過程:氣象資料的采集――資料的傳輸――天氣預報的制作――做出天氣預報產品――氣象服務。影片還講述了一下氣象常識。
看完有關氣象的影片,我們在管理人員的帶領下去參觀氣象臺工作者工作的地方。首先我們參觀的計算機處理中心,這里放置著目前氣象臺使用的最先進的大型計算機。這些計算機的工作就是處理廣大地區乃至全球的氣象資料。這些氣象資料是從分散的氣象臺站網取的。因為天氣預報和氣候分析往往需要,廣大地區乃至全球的氣象資料,使用時又是集中起來進行比較分析,這就要求各站的記錄不僅能夠準確,而且基本上代表一個地區的氣象情況,還要能夠相互之間進行比較。因此,氣象觀測的特點是:觀測記錄必須具有代表性、準確性、比較性。同時,氣象要素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它的變化只有通過對大氣連續觀測,并進行天氣學分析才能了解。因此氣象觀測必須保持連續性,不能中斷或短缺。連續觀測記錄的年代越長,對預報業務和科研工作價值越大。因為計算機收集的數據量是很大的,所以要這些運算速度快的大型計算機。
關于氣象實習報告 篇7
實習目的與任務:
1、鞏固和驗證課堂上所學的理論,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
2、認識東北地區常見植物、昆蟲及其所屬科目、主要特征并且制作標本;
3、了解當地氣候環境,學習氣象觀測站的組成及其各部分的使用方法;
4、了解大豆、玉米等常見作物的耕作制度。
實習內容:
由孫XX老師帶領大家進行植物學的認識實習,孫老師給大家講解了將近110多種植物。由李北齊老師和倪洪濤老師分別帶領大家進行耕作學和氣象學實習。李北齊老師帶領大家在田間了解了有關大豆玉米等的耕作知識,講到中國的糧食問題、土地問題以及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倪洪濤老師帶領大家參觀了野外氣象站并進行了小氣候的觀測。孫元老師帶領大家進行昆蟲學實習,采集并制作昆蟲標本,張義老師帶領大家復習了植物學實習的相關植物。最后分別對在老山林場的實習情況進行了考查。實習心得:在帽兒山老林場的實習不僅鞏固并驗證了大家在課堂上所學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讓大家學到不少新的知識,四天的實習為大家營造了相互交流的.機會,增進了同學們之間的友誼。
實習時間:
20xx年6月25日上午
實習地點:
哈爾濱市國家基本氣象站
實習目的與任務:
了解地面氣象站觀測天氣以及天氣預報的預報和制作過程。
了解探空器測量各種氣象要素的原理以及其軟件使用方法。
學習氣象站的建立以及風向、風速、溫度、濕度和大氣壓等氣象要素的觀測儀器和觀測方法。
學會各種氣象儀器如:通風干濕計、最高溫度計、最低溫度計、淺層地溫表和深層地溫表等的使用以及其讀數方法。
實習內容
觀測天空30000米到40000米處各項氣象因素如;風向、風速、溫度、濕度和大氣壓等。
老師把白色橡皮氣球充滿氫氣后系在繩上和一個小的儀器盒(探空器)系在一起,在7點15分時有電腦控制讓氣球飛起來。氣球是用來測得空中氣象因素的,探空器分別有溫度、濕度、大氣壓等的感應器,并且用地面上的雷達來定位和傳輸所測得的數據。而像風俗和風向都是用氣球的偏離位置以及偏離距離來經過計算得到的。像這樣的測量一天重要進行三次,早上7:15一次,晚上7:15一次,凌晨1;15一次。
氣象觀測站正門朝北,規格25×25,儀器擺放順序從北到南依次按從高到低排列。我大氣壓等的感應器,并且用地面上的雷達來定位和傳輸所測得的數據。而像風俗和風向都是用氣球的偏離位置以及偏離距離來經過計算得到的。像這樣的測量一天重要進行三次,早上7:15一次,晚上7:15一次,凌晨1;15一次。
氣象觀測站正門朝北,規格25×25,儀器擺放順序從北到南依次按從高到低排列。我們最先看的是風向風速的觀測,左邊的是人工的右邊的是自動的。然后看見一個小百葉箱和兩個大的百葉箱,小百葉箱中放著通風干濕計、最高溫度計、最低溫度計和一個毛發濕度計(人工);大百葉箱中放的是溫濕度自計鐘,用來自動記錄各項氣象因素。雨量計:用來記錄降水量的儀器。分別左邊人工右邊自動的。人工記錄較為準確.地面溫度觀測有:地表溫度計、淺層地溫表和深層地溫表。淺層地溫表共有四只分別是測量5、10、15、20厘米深出的地溫。深層地溫表有四只分別是測量40、80、160、320厘米處得地溫,電腦自動計數。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人工和一個自動的輻射測量器。
實習心得
本次實習開拓了大家的視野,使大家了解了氣象觀測的一些原理、方法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