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電視臺實習報告(精選5篇)
大學生電視臺實習報告 篇1
過這次為期不到一個月的實習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這一點。理論知識是實習的基礎,而如何讓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令人滿意,這就是實習的目的和意義所在了。這20多天的實習經歷,讓我學會了基本的視頻拍攝及后期剪輯,當然也體會了記者等傳媒從業人員的艱辛,還有一些為人處事,相互協作的方法以及同社會各界人士的溝通等。
1月6日,我隨蘇哥他們一起不畏嚴寒毅然擠上了去金陽客車站的公交車,確定好貴畢公路沒封路之后順利地購到了到畢節的票,隨著汽車的啟動,后視鏡里的視線越來越模糊,車窗外的風景也越來越陌生。終于在晚上8點半鐘的時候,看到車窗外亮起了霓虹,努力望去,“學院路”三個字映入眼簾。我還沒來得及問蘇哥就說到:“終于到了!”由于當天化雪,路面較為濕滑,所以之前4、5個小時可以到的我們坐了6個多小時才到。第二天同蘇哥一同敲開了畢節電視臺的負責人辦公室的大門,我的實習也拉開了帷幕。和電視臺的李哥見了面,他的風趣幽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說我們都是好“攝”之徒。后來在蘇哥的引導下也相繼和臺里的人熟識了起來。我就在蘇哥負責的法制生活頻道的《醉美烏蒙》欄目。當然也是由蘇哥指導我這段時間的學習。蘇哥是我的師兄,在學校就從事新聞工作三年之余,他最初在學校是新聞社扶著人,后來畢業后就直接到了畢節電視臺工作。
實習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了后期剪輯的辛苦,工作從一開始直至整個節目的完成。單說同期聲字幕打出來就有近萬字,還需要對每一個鏡頭的篩選。當我嘗試著去剪的時候我才明白,之前的幾期節目之所以那么精彩,是因為幕后工作者的不辭辛勞的意志。 在后期剪輯過程中,我發現,如果沒有寧靜的心和頑強的意志是不可能做出節目來的。
在學剪輯之前,我首先仔細觀看了蘇哥的整個剪輯過程。
視頻剪輯運用的軟件是喜馬拉雅,我平日里在社團接觸過簡單的會聲會影,因此剪輯工作做起來不會顯得很吃力。社團,電視臺實習改變了我太多太多,我從懵懂,逐漸成長成為一名媒體入門者。這一大的轉變讓我更加堅定了這條道路的行走。不管未來這條新聞道路有多少的艱辛,我想我都不會放棄的我熱愛這一工作!
在實習生活中,我也有幸參與到視屏的拍攝中,可能真的是上天賜予的機會吧,由于當地一個比較大的房地產動工,施工場地又比較散,人員不夠,而我就被王華編導幸運的選中獨自一人負責一個施工現場和兩個售樓處的視屏拍攝。當然,能放心把這么重要的任務交給我主要是有蘇哥作推薦。我印象深刻的是去養護段車隊里拍開工儀式,現場負責人胡畔接待的我,由于我第一天就到現場觀察過所以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到了現場。我到的時候現場就三三兩兩的幾個工人。等胡畔他就先遞給我一支香煙,然后就說橫幅可以拍一些。我立馬就從攝影機里導出來已拍好的給他看。其實在他還沒來之前我就已經把這些拍好了,估計他是看我不夠成熟不相信我所以才這么說的。待他看完之后說了句:“小兄弟,你辦事我放心,應該已經干這行好幾年了吧?”我默然了,應付式的點了下頭,其實從他的話里能聽出來,他一開始對我的工作表示懷疑。不夠讓人欣慰的是最終還是得到了他的肯定,一個初出茅廬涉世未深的學生得到他這樣的肯定,當時心里還是有一絲絲的成就感。不過,因為當天氣溫驟降,很多人都冷得瑟瑟發抖。我也不例外。所以,那天拍的視頻有很多的抖動都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最遺憾的。
最有必要一提的是1月17日那天,是最忘不了的,因為那天有蘇哥、小韓,我們外拍一直拍到深夜3點半鐘,由于是當地供電局的換變壓器,電視臺應邀幫他們拍一個主題片還是什么的,所以我們不得不一直堅持到那個時候,當天氣溫零下幾度我記不大清了,拍完回去之后由于錯過了睡覺的點我睡意全無,那天的感受最為深刻,那天我真正體會到了新聞工作者的艱辛。
這不到一個月的實習生涯,將會是我今后生活一段值得回味的回憶。那些感想,那些體會都是無法取代的。也不是用言語能表達的。我想我會銘記,并且,我會一直堅持下去。因為我相信……
最后,感謝蘇哥一直以來對我的照顧與引導!我知道就這么簡單的一個
“謝”字是根本不夠的,當然,也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謝”字能表達的。
大學生電視臺實習報告 篇2
實習內容:了解電視節目制作過程、電視臺的結構及功能,理解新聞理念在實踐中的應用,主要深入實踐,了解記者這一個行業,記者需要著怎樣的素質,怎樣與被采訪對象溝通,怎樣讓新聞真實的呈現給受眾,怎樣去做新聞。
我在實習期間是被分配到江油電視臺民生新聞這一塊,即《民生直通車》這個欄目。首先來看一下江油電視臺是一個怎樣的電視臺。江油是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故里,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四川省首批對外開放城市,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交通便利,工業基礎雄厚,旅游資源豐富,經濟和社會發展態勢良好。所以,這一切也為江油傳媒行業的發達奠定了基礎。江油電視臺是江油市境內最的大眾傳媒,有線電視覆蓋全市,受眾突破70萬,成為江油市覆蓋面最廣、受眾最多、影響力、價格優勢的實力傳媒。因此,也就導致了江油電視臺節目有著它自己的特色,也就是立足本地,小范圍傳播,逐漸擴大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民生新聞自然就成為了江油電視臺發展的重點。所以,《民生直通車》就在這樣的形勢下成了江油電視臺的王牌節目。欄目里主要還是記者居多,并且設置有一部熱線電話,來接聽群眾電話,跟蹤新聞線索,并且目前建立了一個廣泛的記者網絡,讓記者深入整個江油市的縣鄉,挖掘新聞。
一進這個欄目組,我首先學會的就是撰寫適合《民生直通車》這個欄目的新聞稿,這個稿子它是由口導(主持人說的話,起到提起下文內容的作用,也是新聞事實的陳述,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同樣不可少,事實上體現的是“5w”模式)、正文(主持人或配音人員說的話,主要配合接下來畫面中的同期聲來設置的,也可以說是引出被采訪者的話語)、同期聲(被采訪者回答的話語,聲像同步)、編后語(主要是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上面的事件進行總結和點評,再引出下一個話題)組成,與真正的新聞稿不同的是,它是把新聞融入到了節目語言中,但都還在新聞這個范疇。對于我這樣一個初學者,當然先是看樣本,一邊看一邊思考他為什么這樣寫,這么寫到底有什么目的,從模仿開始,一步一步地跟進。有時候可能還會遇到點小麻煩,比如,因為這個稿子寫法很靈活,所以在我還并不是很明白每個小段的作用時,就會感到疑惑,為什么兩份稿子有這種差別呢。最后在請教老師后我明白了,其實這個變化是根據編者的想法走的,可以靈活多變,而不是硬走一條道路。
在了解了寫法之后,就是實戰階段了。我的實戰就是跟著欄目組里的記者們去跑新聞,我們到各個地方去采訪。提著攝像機,拿著新聞用具,就直奔目的地,由于我還不會用攝像機,所以就只做一些記錄,比如某某人的身份,事件的關鍵詞,時間地點人物等,還有一些重要的數據,以便于后面在編輯的過程中間給編輯人員提供方便。我自己不僅僅要寫一些東西,還要認真觀察我的實習老師是怎樣運用鏡頭來拍攝新聞的,比如為了體現新聞的真實感這個目的,在拍攝上就有很多講究的地方,白平衡有沒有調好,在不同的光線下調到什么程度;拍攝的時候“穩準平勻”的要領把握好;采訪時焦距應該怎樣,需不需要跟焦;鏡頭的前焦點與后焦點的距離的把握;采訪時,切忌出現被采訪者的半個部位,我采訪時角度怎樣才合適等等,都是要講究和必須拿捏好的。這樣你拍出來的新聞才真實,才可信。在采訪中還有一個問題也是要注意的,就是采訪者問的問題要精準,我需要被采訪者回答什么,就用最明白的語言說明,不要提出的問題讓被采訪者理解有誤差,切忌的是問題大而空,盡量小角度提問,被采訪者回答起來也容易不易答偏,這需要采訪者在提問技巧上下功夫。
采訪完畢,接下來就是編稿的過程了。在編稿之前,必須把被采訪者的話語全部記錄下來,以便在播出時打上幕和保持編稿的完整性,這是一個極其需要耐心的工作。編者根據自己的構思去選取采訪內容,進行整個稿子的完成。要完成這樣一份稿子其實并不容易,因為這需要編者很深的文功底和新聞意識。
在實習單位的這段時間,讓我對自身的專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第一,新聞的真實性永遠要貫徹始終。這一點在我寫新聞的過程中老是把握不準,寫出來的東西還是具有明顯的主觀性,一般新聞應該是客觀的,不夾有任何個人主觀色彩,該表明觀點時大膽表露,但對于新聞事實,要客觀公正報道。第二,搞新聞需要深厚的基礎。一個新聞事件它不可能一直單獨存在,總有與它有關的東西,我們在做新聞時要橫向和縱向進行思考和比較,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有豐厚的知識積累做鋪墊。第三,新聞需要不斷創新。在電視臺實習時,我發現以前有很多市民都不怎么喜歡看江油電視臺,他們覺得節目內容十分單一,基本上全都是時政方面的新聞,既老套,又古板,沒有任何新意。但是自從電視臺改版后,將時政新聞與民生新聞分別開來,提出時政要走出新意,民生要跳出時政的口號,結果收視率明顯提升。第四,要明白受眾需要什么。這一點對于電視臺很重要,它直接決定了受眾的選擇,現在的媒體越來越注重雙向選擇和互動了,但也不能一味迎合觀眾,要堅持健康積極向上的發展道路。比如,江油電視臺的《民生直通車》自從開播后,收視率極高,節目中的話題往往成為第二天老百姓的談資。
在實習的過程中,也讓我更了解了我國的國情。雖然中國現在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是我們畢竟還是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越來越多的問題和矛盾突出。比如,建廠與環境的矛盾,農民與企業的矛盾,民生問題日益顯現,我們還需要做很大的努力。還有就是傳媒工作者水平參差不齊,雖然這個行業現在處于飽和狀態,但是真正業務水平高的十分有限,多而不精,十分雜亂,需要統一規范。另外,干傳媒工作極其需要團隊合作精神,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再加之現在各行業分工越來越精細,一個人也無法完成所有任務,把采編播這每個環節做到,效率又高,質量也好。這就需要團隊之間的配合,只有萬眾一心,節目才會越做越好,電視臺才會越搞越紅火。
今后我會選擇廣播電視新聞學這個專業,我要盡自己努力學好基礎課,把基礎打扎實,提高自己的新聞素質,專業做到精而思變,有自己的特色,做一個高級新聞工作者。
大學生電視臺實習報告 篇3
正式實習的第一周,我和其他兩個同學選擇了社教部,給我感受最深的是這個部門的工作量真的很大,一個月后,我們各自有自己的任務,但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我因為初次涉及有些問題,比如在撰稿時,有時候不懂得用怎樣的語言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用什么樣的話說比較好,在剪輯的時候,起初好像是在看稿子找畫面一樣,剪的支離破碎,還沒有更多的經驗去解決問題,都還是需要更進一步的用更多時間的學習才會得到提升的。
再接下來的時間,真正開始出去拍攝,雖然在起初拍攝時,畫面質量不高但是自己感覺還是挺好的,這畢竟是初學者,初學者這個詞也許用在這兒不恰當,但事實告訴我們從學校到電視臺就和初學者一樣。
新聞無處不在,在媒體工作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在平時更要注意保持新聞人的良好形象。我利用周末的時間常常加班、學習;堅持早起到辦公室打掃衛生,整理文件。并且在實習的過程參與老師們的評片和開會,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拍攝時認真根據老師講的去做,保護設備。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并學會了做事先做人的道理,這一點老師講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在踏入社會時,首先面對的是做人,業務其次,因為業務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所以我在實習中時刻在履行一名實習記者的職責。
總的來說,這次實習,對我來講是上了一堂重要的社會課,獲益良多,受益匪淺。在這個過程中,我更加明白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人需要怎樣的努力,走入社會,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大學生電視臺實習報告 篇4
新聞有兩類,一是發生的新聞,二是發現的新聞。前者很明確,多為一件或多件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如楊利偉駕駛“神舟五號”成功返回地面、武漢過江隧道開工等,勿需你費盡心機去尋找,報道好就行了。后者則不然,多為非單一的、跨時空跨區域的、甚至是隱藏著的不為人們所知的事物。這是需要有很強的發現和發掘能力才能報道的新聞。
怎樣才能發現和捕捉新聞呢?這是個大題目,此處只勾勒幾根線條:一是從觀察中發現新聞;二是從縱向和橫向比較中發現新聞;三是從解剖表象中發現新聞;四是從多維思考中發現新聞,等等。此處舉一個例子。
讓新手跟著有經驗的“老記者”做一段時間,遠比閉門造車要學得快、學得好。
實習也是學習,失敗也就是兵家常事。每一次的挫敗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潛移默化,成為了知識和經驗。拿編輯新聞來說,由于沒有專線記者帶,“北漂”生活是艱苦的,又是充實的,這段異鄉“充電”的經歷成為四名學生心中難忘的回憶。這一次的實習讓她們對電臺這種相對來說比較陌生的新聞媒體產生了新的認識,拓寬了她們的新聞實踐面,在提高了大家的新聞采編能力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電臺節目的采寫和制作。
大學生電視臺實習報告 篇5
實習的一個月很短暫,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我開始親身體會到做一個好記者究竟該需要哪些素質。
第一,做一個好記者必須要有職業道德。做一個記者不難,難得是做一個好記者。在報社實習期間,常常有群眾到讀者接待室找我們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 他們總是十分熱心卻極其無奈。很多老百姓辦不了的事情,比如說包工頭廠拖欠工資,消費者權益沒有得到保障,記者只要一句話一個電話就能給他們解決。我發現,為老百姓說話就會得罪很多單位,但是,記者是個需要愛心的工作,只讓小部分人說好不是好,只有讓老百姓說好才算好。
第二,做好記者需要有很強的時間觀念,尤其是機動記者。當有緊急事件發生時,如果你的節奏很慢, 那么當你到達現場也許已經人去樓空,一無所獲。這樣,一條重要新聞的現場性就會變得很淡。甚至,報社會在和同城對手的競爭中落在下風。
第三,實習時要給自己定好位。在實習中,在態度上要把自己當成學生,虛心請教;但是在做新聞時,一定要把自己當成報社一員,愛崗敬業,嚴于律己,爭取多寫新聞,多發新聞,維護新聞的客觀、公正。
第四,在以后的學習中要拓展知識面,使自己的知識系統化。由于新聞需要接觸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的知識也需要十分全面,光有專業的新聞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多想,多讀,多學,為將來投身新聞業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