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實習經歷(通用3篇)
護士實習經歷 篇1
“精技術、懂關懷”是一名合格護士的標配,據親身調查,工作流程、專科技能、專科的護理常規最多在一周內即可掌握。但是時間久了,我們會發現,有相對實習初期熟練的技能是不夠的,在大多數時間內,與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達到和平友善的境界是多么的難能可貴。
我實習的第一個科室是兒科,孩子的靜脈很細,靜脈留置針的穿刺技術要求高,實習生不敢上手。因此,換水是實習生最主要的專科技能。“換水”聽上去是一個簡單的技能,但其中奧妙無窮,除了“三查八對”,用先進技術PDA掃碼核對,還要開放式提問“你叫什么名字?”,這個程序在入科宣教時就被老師反復強調著,相信每一位同學都已銘記于心。可如果你僅僅走到一個小孩的床邊,問完程序化的問題,面無表情地換下空空如也的輸液袋,然后轉身離開,這著實太程序化了。
在兒科,每天早上我會提前20分鐘到班,為的是利用收巡視卡的時間和小朋友們多講講話,問問他們早飯吃的什么;問問他們昨晚咳嗽厲害嗎;甚至會幫一些小孩鞏固他們的漢字認知;提醒家長注意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孩子們會在你進門的瞬間,紛紛抬頭,撲閃著他們靈動的雙眼,喊著“姐姐,姐姐”。換水過程中,我會順帶著巡視其他病房,提前做好準備,避免呼叫鈴聲干擾其他小朋友的休息。最后一個幫班下班時,一個小姑娘抱著我哭著不讓我走。情感的建立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只要你熾熱的心讓他們感受到了,他們也會將他們熾熱的心還給你。好比大清早走進病房,迎面走來一個不算熟悉的面孔,可他卻微笑著和我說“早上好!”。
在實習的這幾個月里我一直秉持著“始于程序,忠于情”的信念,但生死在醫院是不可避免的,分秒間都有人因為病情急速惡化而離開人世,常常讓我覺得秉持這個信念是多么地渺小。
一個周六的下午,電話鈴聲驟然響起,急診即將轉來一個10歲的小女孩,診斷是感染性休克。不到10分鐘,三個醫務人員護送,小女孩平車入病房。老師們遵醫囑床邊心電監護、抽血、靜脈推注藥物,搶救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心電監護顯示心跳停止,我被一種緊張的氣氛壓制著,出于本能,開始了心肺復蘇,我盡全力將每個動作做到標準,但她的心跳依舊沒有恢復。當醫生宣布死亡時間的時候,我看見老師們酸紅的眼,只有我沒有忍住,跑去外面痛哭。可能經歷的死亡太少,當眼前的一條生命,從皮膚熾熱到變涼,從淺淺呼吸到停止,你想再做點什么,可是你無能為力。那種內心的自責和悔恨無法表達,我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
相反,產房迎接新生命的誕生又是及其漫長艱辛而無比喜悅的,作為實習生,我們感同身受。我們能做的常常只是幫助產婦進食,鼓勵她們加油摒氣,一定能自己順利娩出孩子。
五個月的實習,我開始覺得,我必須理智地對待我的患者,那種情感的應對應該是關乎倫理道德,關乎責任信念,卻不關乎盲目的堅守和瘋狂的自責愧疚。作為一個護理工作者,一個成年人,我們擁有的品質和保留的情感都是歷經了時間所沉淀的。現在的我可能做不到完全的理性和冷靜,但始于程序,忠于情的原則一直在我心中銘記,因為我對實習的這段時光飽含熱誠!
護士實習經歷 篇2
實習,是一種期待,是對自己成長的期待,是對自己角色開始轉換的期待,更是對自己夢想的期待;學習,也有一份惶恐,有對自己缺乏信心的不安,有對自己無法適應新環境的擔憂,更有怕自己會無所適從的焦慮。
帶著一份希翼和一份茫然來到了北京304醫院,開始了我的實習生涯。從此,我的身份將從一個學生變為了一個實習護士,生活環境將從學校轉為醫院,接觸的對象將從老師,同學轉變為醫生,護士,病人。對于這三大轉變,對于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實習護士,雖說老師對我們已是千叮嚀萬囑咐,可我心里還是忐忑不安的,怪不適應,怕被帶教老師罵,害怕自己做得比別人差怕,自己不知從何入手
第一個輪轉科室是ICU,我的帶教老師是萬凌老師,她是院里的操作能手,干活麻利,動作漂亮,操作規范,這無形中給了我很大壓力。實習生活的開始就讓我有種挫敗感,在老師面前感覺自己很渺小,甚至于工作都不帶腦子,只機械的執行任務,每次只想把工作做好,可越想先做好它越出錯,越錯越害怕,越怕越錯,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以至于我都不敢主動要求做操作,可這樣老師又覺得我干活不主動,有時候覺得委屈了就自己大哭一場。每天面對著老師如魚得水忙碌的身影,我心里只有怨嘆,怨自己無法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怨自己在以前見習時沒有好好學,愿自己笨手笨腳。可能是我適應能力差,又不會與老師溝通,進了CCU還是處在彷徨中,但我也很感激我的帶教老師,對我很耐心,也很關心我。到了手術室李楠老師每天都能看到我的進步,即使是一點點她也鼓勵我,即使我很笨犯了錯她也會給我講原理,讓我知道錯誤的根源而不是訓斥。它起到了一個引導的作用,我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路,又重新有了工作的激情,不管多苦
護士實習經歷 篇3
在神經內科的一個月里最大的感觸就是臨床和理論有太大的出入,可能是實習的第一個科室對一切還是很陌生。平時覺得那些病離我們很遠,但是在這個科室腦梗,腦栓,腦出血很常見,長期臥床的病人也很多,氣管切開的病人,PICC的病人也有,特別是昏迷的病人。覺得他們很痛苦,所以一開始不敢給他們打針,害怕沒有一針見效,讓他們更加痛苦。
后來11床陪護叔叔說:“小范,實習就是要練,如果害怕,那就學不到什么,你現在可以在他們身上練習,反正打疼了他也沒有感覺”。我克服自己的恐懼去給他們打針,終于從一開始每天給周明明打針一針見血,到現在可以給他們都可以打了,不在恐懼害怕,那么的沒有信心。老師說這是第一步,做一個護士如果不會打針就什么都不要做了,靜脈留置針還不會,一直不明白那個像蝴蝶翅膀的東西怎么可以到靜脈然后慢慢退出來。每次看老師做自己不敢動。21床陪護阿姨一直笑我第一次肌注針時整個人抖的厲害,手一直抖,全身出汗把護士服都打濕了。現在已經克服了給病人做護理時內心的緊張,因為知道如果我緊張,病人會更加緊張,這樣子只會讓他們更加痛苦。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安全的需要是很重要的。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認為,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的順序排列依次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人們滿足較低層次需要的活動基本相同,各需要層次之間可相互影響,當基本需要被滿足的程度與健康狀況成正比,所有的需要被滿足后就可以達到最佳的健康。在臨床上很難做到滿足病人所有的需要,但是作為醫護工作者我們可以盡自己最大努力去滿足他們的需要,以促進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