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護理學實習操作指導
5.覆蓋無菌敷料并包扎固定:先用凡士林紗布或其他紗條覆蓋創面,再用干紗布覆蓋,擦去膠布痕跡,以膠布固定敷料。必要時以繃帶或多頭帶包扎固定。
6.換藥后處理;安置好病人,妥善處理污物,如消毒或焚燒。器械類予以藥液浸泡消毒后洗滌,滅菌后備用。洗手后作好換藥情況記錄。
【注意事項】
1.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避免醫源性感染或交叉感染。
2.根據傷口情況安排換藥順序。先換清潔傷口,再換污染傷口,最后換感染傷口。特異性感染傷口,如破傷風、氣性壞疽等感染傷口應專人換藥,用過器械單獨消毒、滅菌,換下的物品立即焚化。
3.換藥動作輕柔,注意保護健康肉芽組織和上皮,冬天注意保暖。
4.觀察傷口變化情況,合理選擇引流物。
5.換藥時間依傷口情況和分泌物多少而定。一期縫合傷口術后2-3日換藥一次,如無感染至拆線時再換藥;分泌物不多,肉芽組織生長良好的傷口,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膿性分泌物多,感染重的傷口,每日1次或數次。
七、包扎
(一)繃帶包扎
【目的】 保護傷口,敷料夾板固定,加壓包扎止血,促進組織液吸收,支托肢體,以促進靜脈回流。
【用物】 小托盤內放繃帶卷、膠布,必要時備剪刀。
【操作步驟】
1.洗手、戴口罩、準備用物。
2.向病人解釋。
3.病人采取舒適體位,扶托肢體。
4.用寬度適宜的繃帶一般從遠心端想近心端方向包扎。
5.包扎時,繃帶應平整,開始與終了時須環形固定兩周。
6.后一周應遮蓋前一周1/2或2/3,充分固定。
7. 包扎完畢,用膠布或撕開尾帶打結固定。
8.指導病人包扎后注意事項。
9.整理用物,洗手。
【注意事項】
1.病人取舒適坐位或臥位,扶托肢體,并保持功能位置。
2.肢體窿突處或凹陷處,如內外踝、腋窩及腹股溝等處,應墊好襯墊。
3.選擇寬度合適的繃帶卷。繃帶潮濕或污染均不宜使用。
4.包扎四肢應從遠心端開始,指(趾)端盡量外露,以便觀察循環及神經功能。
5.包扎時應用力均勻,松緊適度,動作輕快。要求牢固、美觀、舒適、整潔。
6.每包扎一周應壓住前周的1/2或2/3,包扎開始與終了時均須環繞兩周,須加繃帶時?蓪啥酥丿B6cm。包扎完畢用膠布粘貼固定或撕開末端打結在肢體外側。
【基本包扎法】
1.環形法 在包扎原處環形重疊纏繞,后一周完全壓住前一周。第一周可以斜纏繞,第2、3周作環形纏繞,并將第一周斜出圈外的繃帶角折回圈內在繞第2周時將其壓住,然后再重復纏繞,可防止繃帶松動滑脫。多用于開始及終了包扎時。
2.蛇行法 斜形環繞包扎,每周互不遮蓋,用于臨時簡單固定敷料或夾板。
3.螺旋形法 螺旋狀纏繞,后周遮蓋前周的1/2或2/3左右,用于上臂、大腿、軀干、手指等徑圍相近的部位,多用于軀干和四肢。
4.螺旋反折形法 在螺旋形的基礎上每周反折成等腰三角形,每次反折處需對齊以保持美觀。用于包扎徑圍不一致的小腿和前臂。
5.回反形法 自頭頂正中開始,來回向兩側回反,直至包沒頭頂。用于包扎頭頂和殘肢端。
6.“8”字形法 按“8”字的書寫徑路包扎,交叉纏繞。用于包扎肘、膝關節、腹股溝、肩、足跟、足背、手指手掌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