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活動總結
根據院團委的要求,我支部開展了雙休日社會實踐活動。本支部的立項為《深圳市文化遺址的現狀與保護》,支部分成四個項目組,我參加了以吳佩瓊同學為組長的對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古城現狀與保護的社會實踐和調查活動。此次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古城內的關帝廟、東莞會館、海防公署等多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具有嶺南鄉土特色的清代傳統民居、寺廟、祠堂等材料都具有很大的研究意義。我們對其現狀進行調查,并提出保護方案。我們采取了實地調研與資料查找相結合的方法,2次調研,2次出外尋資料,然后根據實踐寫出報告。在此次實踐中,我和小組成員共同外出,我們小組成員都非常積極的參與活動。在組長的安排下,組內分工明確,組員各盡其責,小組活動高效有序。南頭古城博物館的館長負責成個古城文化遺址的管理,我們與他進行了交流,他給予了我們大力的支持。經過這次實踐,我對南頭古城有了了解,并豐富了自己的實踐經驗,對以后進行活動有很大的幫助。
據原寶安縣治記載深圳新安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年),古為廣州左衛東莞守御千戶所城,至明萬歷元年(即公元1573年)設新安縣后,這里即為縣治所在。城以東西最長680米,南北寬500米,成內六縱三橫的道路與北高同低的自然地勢結合完美,故得名“九街”。城區內設有衙門、會館、監獄、祠堂、街市,可以稱得上是當時配置完善的成熟社區了。古城門約有三層樓高,加上深厚的城墻,歲月和戰爭在它凹凸的墻身上留下了數不清的痕跡,令人感到城門就像一個執著的老人,仍默默地守護著它的新安城。
進入新安城門,殘舊不堪的南城門幾近支離破碎,好在漸漸搭得密集起來的腳手架,還可以讓人隱約感覺到它的被照料。首先就能看見海防公署,因古時新安占盡地利,尤其在海防位置方面,因而得朝廷遣兵駐守,海防公署即為當時的海兵駐地,亦相當于現時的海軍司令部。在海防公署的旁邊,有一間接官廳,是古時候用來接待辦理公務和過往官員的地方,曾改為齋堂。但現在已經人去樓空了,只有門前那棵大榕樹和積滿塵埃的窗花在思念著它光榮的歲月。在海防公署附近已見不到有其它舊的建筑物,讓大家有點失望,但又不愿意就此離開。我們沿著小路踱步,小巷里面全都是鋪了馬賽克、鑲玻璃窗的城中村,不再是明清時代的舊民居。我們不禁發出感慨,經濟的發展難道真的非要以破壞老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遺產背道而馳嗎? 臥云香榻吐春風,含珠銀燈通仙域,這是新安煙館門前的一副對聯。鴉片在清末入侵中國,新安也是其中一個受難之地,后來英國更發動鴉片戰爭并侵占中國領土,那段歷史實在是可恥可恨。與當鋪為鄰的正是一間錢莊,錢莊在古時社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規模大的錢莊,除了辦理存放款業務、開發莊票外,還發行錢票。再往里面走就是衙門了,我們只在電視上見過衙門,想不到現在真的站在它跟前。牌匾上「廣州府新安縣衙」的大字、房檐上的雕花和房頂上雙龍戲珠的圖樣,感覺比現在的政府大樓還威嚴。
從遙不可及的明代留存下來的一磚一石,在今日的深圳顯得那么不真實。閉上眼觸摸一下城門的身體,年代久遠的凹凸不平手感清晰得令人感動。一座構筑于遙遠年代的城門,卻是這樣把我們與身處的這座現代城市拉近了。更為驚人的是,據考證當明政府于1573年在南頭恢復設縣并將其定名為“新安”的時候,發現早在東晉時期,“東官郡”就已設在了今天的南頭,《新安縣志》也記載自己就是在“東官郡”的舊址上建起來的。于是,深圳的歷史一下上溯到了1600多年以前。在心靈難以到達的歷史深處,我們尋根究底的好奇心與歷史追溯意識,被非常體貼地顧及到了。但古城是誠實的,它并沒有因為替深港歷史尋到了源頭,就讓萬間高廈千頃良田于瞬間重現。曾經的騎樓被拆了,趟櫳門沒有了,磚木舊了,墻壁破了,城垣損毀了,整座城池就快要消失了。而仍然存在有限記憶的人們關于古城的約略描述,也只是城外大片的田地,和被前些年對古跡的不當修繕干擾過的模糊印象。南頭古城的破壞也許與其極大的人口密度有關,可觀的房屋租金收入對當地居民有著相當大的吸引力,外來人口中一些搞土建的包工頭為改善自己的住房條件也對老建筑造成過一定破壞,現存的43處明清建筑以清代和民國建筑為主,雖然很有保留價值,但由于基本上都是外租的,所以保護起來難度也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