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業大學生報社實習報告
報規定,主編也要寫稿,但只要達到10分就行,多寫無益。因此,王老師的寫稿任務少了,為了鍛煉我,他平時就讓我跟其他老師多跑跑,并且每天堅持寫科教文衛日記。每天看《河南商報》、《東方今報》、《鄭州晚報》以及其他主流媒體有關報道,并對本部門相關報道與本報稿件進行對比、點評。每天王老師再結合編前會意見稍加補充,會將其發給部門各記者,以備改進工作。有時候,王老師沒時間,還讓我打電話催稿等,因此,部門其他老師開玩笑地稱我“主編助理”。
專題策劃
王老師每天上、下午各開一次碰頭會,因此高校、教育廳這一條線基本我來跑。王老師如今不光要忙高校線,其他記者的線都要操心,給他們提意見、策劃專題等。高校方面的專題,一般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在此期間,我共獨立參與策劃性的大稿6篇,其實,最能展示一個記者水準的就是專題策劃。
感悟篇
感悟1:敬業、勤奮是記者的“核心競爭力”
xx老師是很敬業的人,將記者職業當作一種信仰,每天上下午必來報社。就連兩會和世博會整天沒日沒夜的趕稿,但結束后,直接去報社上班,而其他老師還得在家休息兩天。他之所以成為報社最年輕的主編,可能也緣于此。
感悟2::記者代表著一種責任
在實習期間,我曾出現過兩次馬虎大意,但都讓我提前發現,并及時給糾正了。這兩次都出在數據上,當時統計數據,由于大意,有所出入。另一次是我在博客中發現信源,又找到了教育部的權威文件,但當時由于博客大部分內容和文件數據一致,便“懶省事”用了博客中的數據,后來由于沒事干,又對文件數據檢查了一遍,結果發現有錯。
王老師批評:“要是見報了,人家沒錯,你弄錯了,丟人不丟人?”
另一次是3.15維權。當時,另一位記者讓我去采訪。其實,新聞通過事實來體現作者的觀點傾 向。但面對擺在眼前的事實,你是偏向群眾還是群眾的公仆?這里面存在著利益問題,群眾可能是想通過投訴占小便宜,群眾公仆也可能真的是不作為。這中間就存在著一種責任問題,需要記者來平衡。
喻國明箴言:媒體的責任在于當社會要哭時,不讓大家哭得更傷心;當社會要笑時,不讓大家笑得更狂妄。
感悟3::細心采訪、認真觀察是高質量稿件的關鍵
例如招聘會采訪,怎樣才能在眾多招聘會中提取亮點,抓住特別的東西,找到“獨家點”?這就要細心的去觀察每一個細節,耐心、充分的去獲取現場第一手鮮活、靈動的素材。其它采訪也是如此,一篇稿件,一眼看上去就可以看出是經過采訪得到的,還是記者“閉門造車”。
感悟4::對于都市報而言,搶眼、耐讀是生命
都市報有別于黨報之處在于鮮活與通俗,將死板、硬邦邦的新聞寫的靈動但又不乏厚度。但如今,黨報也正在撕下面皮向生活化靠攏。如果都市報不打出這種特色優勢,將不倫不類,失去它的忠實上帝——讀者。
感悟5:記者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現在報有個理念,就是打造專家型記者。確實,記者是溝通百姓與權威的橋梁。上可以理解有關政策、知識和理論,下能夠以最通俗、最形象但又不失真實、準確的方式呈現給大家。這就要求記者必須用專家型記者的標準要求自己。